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及风险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及风险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及风险分析
摘要:资产证券化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的住宅抵押市场出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

本文首先阐述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然后对证券资产化的意义和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简析。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意义风险
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1.1 概念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流动的证券的行为。

发起人将流动性较差的克证券化资产出售给SPV(Special Purpose V ehicle,目的特殊机构),或由SPV主动购买,然后SPV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

1.2 特点
资产证券化有以下特点:增加资产流动性,改善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失衡;可提高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能降低银行筹资成本和固定利率资产的利率风险;可使贷款人资金成本下降;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收益良好且稳定。

1.3 分类
根据证券化资产的类型的不同,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资产支撑证券化两大类。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后者以初住房抵押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为基础资产。

2 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2.1 资产证券化对发起者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首先,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为发起者补充资金提供了途径。

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成可在资本市场交易的证券,使发起者获得了新的资金来源,从而促进资金周转、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其次,降低发起者的融资成本。

资产证券化为发起者提供的融资渠道与通过银行或其他资本市场筹资相比,成本更低: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证券与其他长期信用工具相比,信用等级更高,因此发起者需要付给投资者的利息也就更低,进而降低了融资成本。

第三,帮助发起者减少风险资产。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发起者将风险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出去,有助于发起者改善各种财务比率,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满足风险资本指标的要求。

比如,商业银行通过将部分贷款资产转移至资产负债表外进行证券化,可以减少风险资产额、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利于经营状况的改善。

第四,方便资产负债管理。

发起者利用资产证券化提供的灵活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是资产与负
债匹配协调。

例如,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市场,可以出售一部分期限长、流动性差的资产,将获得的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

同时也可以将长期贷款的短期资金来源置换为通过发行债券获得的长期资金来源,从而降低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风险。

2.2 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带来更大的益处
首先,与政府担保类证券相比,资产担保类证券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这主要源自资产担保类证券的信用质量。

资产证券化的证券品种,一般会以高于一个基准利率的利差来交易的,例如在浮动利率资产证券化品种中,一般基准利率使用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该种投资工具称为“基于利差的投资工具”。

资产证券品种的出现满足了投资者对“基于利差的投资工具”的需求,从而达到投资多样化及分散、降低风险的目的。

其次,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投资者扩大投资规模。

一般而言,债券的风险权重小于贷款,比基础资产的风险权重也低很多。

因此,投资者持有资产证券化的投资工具可以节省一部分为满足资本充足率所需的的资本金,进而能扩大投资规模。

第三,资产证券化丰富了投资品种的风险/收益结构,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投资品种风险大小的好恶程度不同:对风险比较谨慎的投资者会选择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比如国债等;最求高收益、愿意承担较高风险的投资者会选择投资股票或衍生金融工具。

而资产担保类证券的则能满足投资者对不同风险/收益结构投资品种的需求。

2.3 资产证券化对资本市场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资产证券化能创新金融市场产品,丰富资本市场结构。

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变为信用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定的可流通证券,丰富了证券市场的证券的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储蓄替代型投资工具,利于储蓄资金流入资本市场。

这对壮大资本市场规模、丰富市场金融工具、优化金融市场结构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3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分析,应该从围观风险和宏观风险两方面进行。

3.1 微观风险
3.1.1 早偿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收入比预计更早地发生,就是早偿现象。

由早偿现象导致的风险就是早偿风险。

虽然早偿行为加速了证券的偿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违约风险,但也会给资产证券化带来反面影响。

因为如果早偿行为普遍剧烈发生,就会降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收益,进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同时发起人也会因资产证券化的成本得不到补偿而受损。

这样会造成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减少,而最终导致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萎缩。

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是以对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为依据的。

而早偿行为会
影响现金流的稳定性,增加准确定价的难度,进一步会增加资产证券化的成本。

3.1.2 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又称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者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金融机构或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如果债务人到期不能归还本息、履行债务契约,那么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就要遭受损失。

可见,违约风险是资产证券化最直接、最严重的风险。

抵押资产的价值波动是影响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重要因素。

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为例,当从银行贷款购买的住房低于未尝贷款余额时,借款者就可以选择拒绝还贷,而让银行将房屋收回。

市场利率波动也会对违约风险产生较大影响。

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下,市场利率的的大幅上升,会加重借款者还款压力,从而增加违约风险;在固定利率贷款合同下,市场利率的大幅下降,会为借款者违约而利用当前利率实现再融资提供动力,使违约风险加大。

此外,借款者的信用状况、首付款比例、已还贷份额和贷款期限等,也是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影响因素。

3.1.3 利率风险
同其他债券一样,资产支持证券的价格也会随市场利率的上升而下降、随市场利率的下降而上升。

利率变动会造成投资者证券交易的损失,就形成了利率风险。

3.1.4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失误、技术不当以及不利的外部事件所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失误,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

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超过其他风险,因此国际金融界和监管组织已越来越重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并在管理技术和方法、组织框架的探索与建构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3.2 宏观风险
在高度证券化的金融体系中,由于资产证券化运作的特性,如果相关产品的价格波动随价格链被放大和扩散,就可能产生破坏金融监管效果、加剧金融产品价格波动、导致金融机构破产等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不良影响。

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资产证券化的宏观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资产证券化会助长房地产市场泡沫。

从国际经验来看,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促进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大幅增长,而住房抵押贷款的增长会推动房价不断攀升,从而助长了房地产市场泡沫。

第二,资产证券化会增加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资产证券化通过风险隔离,使得资产支持证券的表现只与特定的基础资产有关,而与资产的原始
权益和发起人无关。

因此,投资者较难了解到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而只能以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为唯一依赖标准。

对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滞后和不够健全,增加了金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4 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管理
对资产证券化微观风险的管理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准确预测和合理补偿两方面的措施,实现对早偿风险的有效管理;违约风险的管理要通过违约风险的识别、测量、监管和报告、控制的几个步骤实现;采用利率对冲、利率互换以及衍生金融工具来减小利率风险;鉴于操作风险的本身属性,只能采取引入中介服务机构的措施予以尽量避免,而无法根除。

对资产证券化宏观风险的管理,有效监管是关键:首先,要加强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发放的监管。

只向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发放贷款,以保证资产支持证券的产品质量,从而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要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一方面由于许多投资者过于依赖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另一方面由于信用评级机构对系统性风险反应不够灵敏以及一部分因评级机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不负责行为。

参考文献
[1] 操绪江.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的意义及前景分析[J].当代经济,2008(21).
[2] 王娟,周好文.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23(8).
[3] 石鹏.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和风险分析[J].山东大学,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