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

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


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
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 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 观察和感受生活 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历史、地理探究的专 门技能和综 合能力。
1-1 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1-2 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 1-3 生活在岁月变迁中 1-4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主题二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1-1-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 及其分布,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 要影响的实例. 分解成:1.描述世界人口的概况及其分布 2.描述世界人种的概况及其分布 3.描述世界语言的概况及其分布 4.描述世界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 5.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 要影响的实例
1.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课程资源:
乡土资源/地方课程
课程资源:
文献资料
课程资源:
校园学习、生活故事
课程资源:
法律案例
课程资源:
时政材料
课程资源:
影视 诗 歌
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

谢!
3-1 20世纪的革命与战争年代 3-2 当代世界的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选择 3-3 和谐世界的追求与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3-4 新机遇、新挑战、新选择
课程内容
◆呈现方式:行为目标 ◆结构:三个层次 一级标题:主题 (如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 二级标题:专题 (如主题一中专题一认识人类生 活的“时 空”) 三级标题: 内容目标(如1-1-1描述世界各大洲\ 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 存的意义)
课标: 2-4-3 引用典型事例,说明教育、 科技、文化在文明传承中的显著作用和重 要意义。
——A教师:《历史与社会》八上教材第四单元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中“古代科技的 典范”中的“指南针和印刷术两个科技发明”内容. —— B教师;以“跨越时空谈科技——中国古代农业 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为课题,以农业生产工具及 农耕技术在我国各时代的演变为线索,重组了历史 与社会八上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并拓展了课外的 相关知识,力图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农业生 产工具和农耕技术在不同时代(远古时代——青铜 时代——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 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的演变基础上, 分析它们是如何给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重 大变化。
课标: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 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 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C教师:《历史与社会》八上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汉 唐盛世》中的P86-87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内 容以 及 P99-101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并运用多媒体 补充了与此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及视频. 重组教材 “张骞”其人——“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D教师:《历史与社会》八上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从 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中P78-81的“秦朝一统” 内容。 基本依据教材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秦统一后采取措施加强统 治”——“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课时目标
●课程目标:参见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范围不定 ●课时目标:一节课教学目标 大→小 宏观→具体\微观\可操作
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信念”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点”、“理解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特点”“初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 步接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逐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最后的“认 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课时目标: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
处理教材 (重组或自编)
进行教学设计
选择教学策略
前提:准确解读课程标准
把握整体思路的着眼点
——着眼于学科课程的学业水平 ——着眼于初中课程的总体架构 ——着眼于中学课程的整体格局 —— 着眼于两个“内容标准”的设计思路 —— 基于试教经验
凸显历史教学与地理教学的特有使命
◆“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意义 ◆“培养世界眼光”的意义 ◆“提高综合能力”的意义 ◆“认同唯物史观”的意义
关键:科学研究学情
学情分析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 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 教学效率。 ——爱意福瑞学情分析专家指出:学情分析主要包括 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 部分。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 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 已有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 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主要说明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 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 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 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
以人类社会的历程为框架,以中国 历史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 政治 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
2-1 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2-2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2-3 西方的兴起与近代世界的变迁 2-4 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主题三
发展的选择
以进入20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展道 路的选择为框架,以为中华民族 伟大复 兴而奋斗的历程为主线。
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教教材”
◆“唯教材论” ◆“肢解教材论” ◆“弃教材论”
“用教材教”
……
……
依标施教: 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 的一条路径
依标施教
解读课题
研究相对应 课标要求
实施课堂教学
研Hale Waihona Puke 学情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补充课程资源( 以教材内容为主)
研究学情 解读课程标准 确定教学目标 实施课堂教学
内容目标
◆1-1-1:? ◆“内容目标”:规定性要求,刚性的,考试要
求.行为主题是学生. ◆“提示与建议”:指导性要求,弹性的.行为 主题是教师. ◆ “内容目标”:包含知识点和观点 ◆“内容目标”的分解:
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 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分解成:1.描述世界各大洲的分布概况 2.描述世界各大洋的分布概况 3.说明陆地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4.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