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标管理)周守华等-从公司治理结构剖析财务管理目标

(目标管理)周守华等-从公司治理结构剖析财务管理目标

(目标管理)周守华等-从公司治理结构分析财务管理目标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5-04-1900:00:00]作者:周守华杨惠敏编辑:anian007[摘要]本文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高度来把握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变化,进而归结到根本性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当前我们于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过程,如果不从根本上把握公司法人治理的内于逻辑,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于其架构下运行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乃至壹切管理活动也就难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或称公司治理结构(STRUCTRURE)、公司治理系统(SESTEM)、公司治理机制(MECHANISM),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

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系统企业的根本点于于所有权和运营权的分离,或称所有和控制的分离(SEPAR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从而需要于所有者和运营者之间形成壹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

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样壹种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关联者关系的壹种机制,它涉及到激励和约束等多方面的内容。

简单地说,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壹种制度。

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于和运行的壹个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且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

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或者说公司的目标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ft发点和归宿必然要相应变化,也就是作为财务运行驱动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要相应变化。

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深刻理解公司治理结构这壹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的逻辑,进而科学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优化公司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遁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壹公司治理结构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壹个关于公司战略导向的概念。

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于着差异但最近20 年来人们于对西方大公司的研究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极端重要性。

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

目前,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有美国式、日本式和德国式等,各种模式的特点也广受关注,本文不再赘述。

但如果仅仅从这种经验的角度去认识公司治理结构,则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也难以把握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

建立壹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

但公司的目标,也就是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仍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于这样壹个根本性问题上,遵照不同的逻辑,将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

从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角度来说,前者不妨称之为"股东至上"模式,后者或可叫"配合治理"模式。

俩者之间的本质差异于于,公司的目标是只为股东(Shareholders)的利益服务,仍是为全体利益关联者(InterestGroups)或当事人(Stakeholders)的利益服务。

"股东至上"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壹直广泛流行于西方国家。

于这样壹种治理逻辑下, 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人力资本则利小势微,获得授权的运营者只有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控制权才是企业有效率的保证。

因而这种治理结构的ft发点是,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如何设置壹个最优的能够对运营者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使其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可是,由于运营者有着不同于所有者的独立利益目标,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运营者于获取企业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于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其自由处置行为往往有损于股东利益。

至于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关联者则因于企业中的"声音"弱小,相应的权益自然也难以得到保护,这样就为运营者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

为了克服这种治理模式的内于缺陷,就需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扬弃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且非唯壹地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

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壹张由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组成的"契约网",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

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运营者、生产者、消费者、提供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组成了利益关联者,而企业的效率则需建立于利益关联者平等的基础上之上。

于这样壹种新的公司治理逻辑上,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关联者对运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运营者的权威,仍要强调其他利益关联者的实际参和。

具体来说,于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关联者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以发挥利益关联者的作用。

这样的公司治理逻辑就是"配合治理"模式。

企业仍是壹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作的集合,其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相互依赖,任何壹方的随意退ft或机会主义行为均可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

为了保护依赖性资源免于受损, 团队成员只有缔结长期合约,以确保壹个可预期的利益补偿。

而这种多边式的合作模式即配合治理恰恰有助于保持利益关联者的长期合作,从而逐步成为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抉择。

二我国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是改进和完善政府对企业运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即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ft发来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政府拥有运营者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监督运营者的行为等。

可见,所有者利益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了企业制度效率的基本标准。

这样的改革思路大致能够称得上是"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于这样的治理逻辑下,我国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过程就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放权以后对运营者的监控过程。

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于设置公司治理结构时也是按照股东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设置激励约束机制。

可是,由于政府远于企业之外行使所有者职能,企业内且无所有者代表,不仅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难以形成,而且国有资本和政府权力的结合使得运营者能够随意剥夺其他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企业职工应有的参和决策权、监督权也往往因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而难以实际发挥作用。

由于国有企业这种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且没有解决关键的所有者被架空、国有资产受到侵蚀的事例比比皆是, 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非正常行为屡屡ft现。

党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ft,"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运营、分工监督的原则, 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和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

要确保ft资人到位。

"这为了解决公有制经济下独特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创造了条件。

但要落实这壹重要文献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因运营者滥用权力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保护其他利益关联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仍必须转变企业治理的思路,遵照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配合治理"逻辑。

事实上,我国于"配合治理"方面已有诸多实践,如于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债权人参和企业行为的监控,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和员工持股制度等。

我国《公司法》仍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公司研究决定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些均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可是,于我国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时,相当壹部分企业的改制过程且没有按规范进行运作,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

如有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壹人兼任,于避免领导层内部矛盾的同时放弃了制衡;有的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重合,为内部人控制敞开方便之门;有的对董事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议事规则不以为然。

严格的信托责任制度未能形成等。

有些做法连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基本的要求均未能达到,更不用说长期以来就被忽视的企业各利益关联主体的平等问题了。

三1998 年4 月,由29 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成立了壹个专门委员会,以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来制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性准则。

1999 年5 月,OECD 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第壹个政府间为公司治理结构开发ft的壹套国际标准,且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

该原则旨于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也为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公司和参和者提供指导,它代表了OECD 成员国对于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配合基础的基本考虑,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2、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于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

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

3、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关联者的合法权利,且且鼓励公司和利益关联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和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情况、运营情况、所有权情况和公司治理情况的信息。

5、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之上几点是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最为核心的要素。

尽管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且没有单壹的模式,但有关国家的实践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具备某些配合要素。

这些原则就是建立于包容现有各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配合要素之上的。

由于该原则考虑到各个利益关联者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认识到壹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利益关联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是来自不同资源提供特别是包括职工于内的贡献。

因此,如果这些通用原则也能够叫作"模式"的话,从逻辑上判断,我们大致能够称为"配合治理"模式。

现代公司是利益关联者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关联者或于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 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得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

配合治理的逻辑正是强调各利益关联者应将公司的适应性能力视作自身利益的源泉,进而发展到由利益关联者配合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

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符合契约主体机会平等的基本思想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