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走向世界的日本》

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走向世界的日本》

(l)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 (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 。
(1)“改革”说: 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且自上而下完成; 日本由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⑵“革命”说: 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 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⑶“中兴”说: 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 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 独立.
18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
2、军事实力的增强——现代化的军队。 3、国际地位的提高 史实:1894年,日本同英国签订条约,英国同意将
放弃过去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治外法权。
感悟:国家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
19
(1)废约过程
明治政府成立时,曾以天皇名义要求废
除不平等条约;
1869年2月开始,正式向美国荷兰提出修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要,稳定社会局面,制订宪法。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背景 农民暴动 中小资产阶级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目的: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2、经过 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首相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颁布》(普鲁士宪法
为蓝本)——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
④1905年,日俄双方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
明治维新的成功和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民族优越论 在日本民众中滋生,他们蔑视亚洲邻国,甚至儿童游 戏也模仿甲午战争。
走向世界的日本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自身: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避免了沦为欧美半 殖民地的命运,维护了民族独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颁布了《1889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体制的天皇制
6
日本自维新三十年来,广求智识 于寰宇,其所译所著有用之书,不下 数千种,而尤详于政治学、经济学、 哲学等,皆开民智强国基之急务也。 吾中国之治西学者固微矣,其译出各 书,偏重于兵学艺学,而政治资生等 本原之学,几无一书焉 ——游欧洲 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 中人之游欧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 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 其在此乎?”
2、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1)没有彻底清除封建残余势力,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2)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国家的道路。竭力推行军国主义,
开始对亚洲国家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 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体现在: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 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作用
二)表现
经济上,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 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 对外,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
材料阅读:
学习建议:注重教材 阅读,充分理解教材,
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
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的机
三、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3、你能说出哪些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行为?
①侵略琉球:
1872年,日本把琉球变成自己的藩属。 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把它变成日本的冲绳县。
②对朝鲜的侵略
1876年,《江华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朝 鲜变成日本的保护国;1910年,吞并朝鲜。
③对中国的侵略:
1874年、侵略台湾,《烟台条约》; 1894年、挑起甲 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辛丑条约》;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20C三 四十年代侵华战争
——《世界近代史》
一、1889年日本宪法
思考:明治领导人为什么要制订1889年宪法?
▪ 1、背景
明治维新期间,农民负担沉重,很多地方发生 农民暴动;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 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引起中小地主和中小 资产阶级的不满,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 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 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 “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育)
独特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如:“文明开化”、 “和魂洋才”,“帝国宪法”。
战争崛起;发展新经济-确立宪法-对外扩张。 改革内容上:大力西化,保留大量封建制残余,西化具
体方式上不仅简单引进,更注重更新改造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 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 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和参政权,形式上确 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 体制
影响上:确立了天皇制地主资产
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体制
评价(认识):
积极:历史的进步:承认了人民…形式上确立了…;
标志…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局限:封建性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主权在天皇等。
独特视角
1889年,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颁布实施。《帝国宪法》在巩固明治维新成果的同时, 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拥有统帅军 队以及对外宣战等一切大权。\\《帝国宪法》使得日 本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表面上的多党制实际上的天皇制, 由此决定了日本在崛起初期对外扩张对内高压的军国 主义走向。伊藤博文化解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宪法》颁布后经济快速发展,极端西化被遏制。
1)政治:明治维新消除了国内的封建割据,建 立中央集权国家;
2)经济: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军事:军事实力得到很大增强。通过甲午中 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4)国际环境:欧美列强对日政策出现多元趋势, 欧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欧美之间矛盾重重。
三、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⒈原因:
⑴明治维新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天皇权力扩大, 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掌握政权,具有封建性和军事性), 竭力推行军国主义;
不同点
君主权力 英国 统而不治
议会与君 主 关系
议会权力 大于君主
内阁与议会 关系
内阁对议会 负责
掌握实权者 资产阶级
日本 至高无上( 天皇解散 内阁对天皇负 天皇为代表的
神权色彩) 议会

官僚军阀集团
相同点:形式上.
二、崛起的东方大国
一)有利条件
国际:19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忙于侵略分割中国 国内:加紧推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起点低起步晚。国家政权起了主导
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
日本近代政治家,内阁总理大臣
(首相),明治维新元老。
2
图二 甲午战争海战图
3
图三 日本侵入朝鲜江华岛
4
图四 日本与列强修约谈判的情景
5
根据以上图片
谈谈“走向世界的日本”中“走向世界” 的含义。
提示: 一是采取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建立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体制,走上资本主义 道路,顺应世界潮流; 二是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和资本主义发展 的需要,走向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东亚: 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地区最具国际影响 的国家,面对列强对外扩张侵略,东亚沦为半殖民地 殖民地境况,日本抓住机遇,迅速成为工业化国家, 与欧美列强争夺东亚,使东亚局势更加复杂化
世界体系:日本的崛起使世界格局增加了一个新的 竞争者,使得国际关系体系的范围扩大化内容复杂化
积极:日本的崛起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具有一定 启发,使得亚非拉国家开始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
神 总揽圣统治权 掌握行军使不可队立统法帅权权
服 务 于 天 皇
议会
侵 内阁 枢密院

协助天皇行使立法权
直接对天皇负责
有审议国家预算案权力 成员由天皇任命
4、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钦定的、天皇至高无上;
天皇掌握国家主权
浓厚的封建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 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
内容上历史的进步性,但人民权 力有限 性质上;亚洲第一部资宪法
实现了关税自主和法权上的平等;
《日美通商航海条约》、《日 德 通 商 航 海 条 约 》 等 16 个 条 约 。
明治维新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任务最 终完成
④1911年,日美签订了平等互惠 条约,此后,其他国家也纷纷 与之签订新的通商航海条约。
日本完成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
任务,实现了民族的完全独立。
(2)日本废约的条件
②政治:先实现中央集权,后确立了资本主义 君主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 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影响: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强国行列;为亚 洲近邻提供启迪和经验。
视觉:日本近代化道路独特性
(在英、俄等国家比较中的独特性)
后发优势:用50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路程。(时间) 全面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改革领域) 政府主导:岩仓使团,扶植工业,政府示范(经济方式) 教育强国;发展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到1910年的时候,日本 95%以上的男子,90% 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
维新前后日本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发生哪些变化?
维新前
维新后
政 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国家; 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
治 天皇没有实权;
废藩置县,中央集权加强;
封建身份制度
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经 工场手工业发展; 济 土地封建领主所有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现工业 化;
土地地主私有,统一征收地税
军 武士是职业军人 事
——《大国崛起》
13
日本1889年宪法以《德意志帝国 宪法》为蓝本
试比较这两部宪法的相同之处
议会:权力较小,尤其是众议院(帝国议会) 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内阁:行政机关,只对君主负责
都确立了 君主立宪 政体
君主权力突出,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