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丙肝治疗指南

丙肝治疗指南

丙肝治疗指南
疾病简介: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

一些数据显示,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传播途径
丙型肝炎主要有以下几个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
⑴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⑵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

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
3.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

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其他途径: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 rna。

通常潜伏期2-26周,平均50天;输血感染者潜伏期较短为7~33天,平均19天。

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70%患者抗
-hcv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抗-hcv阳转。

疾病病理
丙肝的病理改变与乙肝极为相似,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慢性肝炎可出现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以形成假小叶即成为肝硬化。

发病机制
hcv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免疫介导和hcv直接损伤两种,病毒因素包括病毒的基因型、复制能力、病毒多肽的免疫原性等;宿主因素包括人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等。

饮酒、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对hcv的感染病程也有影响。

发病病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

疾病分类丙型肝炎在临床上可分为不同类型:
1,急性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c)
2,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3,丙肝肝硬化
临床表现
1,急性丙型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 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

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

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

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儿童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50%可自发性清除hcv。

2,慢性丙型肝炎: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

也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

化验alt反复波动,hcvrna 持续阳性。

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抗hcv和hcvrna持续阳性,肝活检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硬化。

3,丙肝肝硬化:感染hcv 20-30年有10%~20%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1%~5% 患者会发生肝细胞癌(hcc)导致死亡。

肝硬化一旦出现失代偿情况,如出现黄疸,腹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其生存率则急剧下降。

并发症慢性丙型肝炎可以并发某些肝外表现: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干燥性结膜角膜炎、扁平苔藓(Compressed moss)、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4、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
反应所致。

而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可以出现各种并发症:腹水腹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衰竭等表现。

想了解更多关于丙肝的医学常识请点击链接:
/bg/2013/0506/131582.html
丙肝常见分型治疗流程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检查细则
肝功能包括血清ALT,AST,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转肽酶等。

丙肝病毒抗体抗HCV
丙肝病毒定量血清HCVRNA,了解丙肝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影像学包括腹部肝胆脾彩超,了解肝脏有无慢性损伤.必要时行腹部增强CT或核磁,以了解病情损伤程度。

肝脏瞬时弹性波扫描(Fibroscan)是一种无创检查可用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评估。

丙型肝炎患者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肝组织活检仍然是评估患者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

治疗流程
疾病分型治疗细则
急性丙型肝炎有确切证据提示干扰素治疗能够降低急性丙型肝炎的慢性化比率,可在HCV感染急性肝炎发作后8-12周进行,疗程为12-24周。

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但早期治疗对于基因1型高病毒载量(>800000log IU/ml)的患者更为有效。

慢性丙型肝炎应在治疗前评估患者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或肝穿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G≥2)或中度以上纤维化(S≥2)者,易进展为肝硬化,应给予抗病毒治疗。

丙型肝炎肝硬化⑴ 代偿期肝硬化(Child-Pugh A级)患者,尽管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但为使病情稳定、延缓或阻止肝衰竭和HCC等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在严密观察下给予抗病毒治疗。

⑵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多难以耐受IFNα治疗的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行肝脏移植术。

儿童和老年人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对药物的耐受性、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及患者的意愿等因素全面衡量,以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酗酒及吸毒

治疗丙型肝炎必须同时戒酒及戒毒。

合并HBV或HIV感染者首先以IFNα加利巴韦林清除HCV,对于治疗后HBV DNA仍持续阳性者可再给予抗HBV 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对于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肾功能衰竭且未接受透析者,不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已接受透析且组织病理学上尚无肝硬化的患者(特别是准备行肾移植的患者),可单用IFNα治疗(应注意在透析后给药)。

肝移植后丙
型肝炎复发
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和严密观察下进行抗病毒治疗。

原文地址:/bg/2013/0506/131588.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