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A的主要发病机制涉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遗传易感因素,致病因素包括细菌、内毒素、外毒素、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病毒、药物等,且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组具有共同病理特征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皮下绒毛状物质沉积和血管腔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血管腔内栓塞及红细胞碎裂等微血管系统异常。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其临床表现与TMA 的病变范围和累及不同器官造成的功能障碍有关。
TMA主要包括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妊娠相关的肾脏损害、移植相关的肾脏损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肾脏损害、肿瘤/化疗相关肾脏损害等,涉及的临床科室非常广泛,且目前临床误漏诊严重,亟需国内外广大临床医师关注。
下面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于峰副教授为大家全面介绍TMA 的病因、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等内容。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
腹泻相关HUS(D+HUS)由产志贺毒素(STx)的细菌引起(主要是大肠杆菌O157:H7,占60%)。
细菌通过粪-口途径引起肠道感染,临床表现为腹泻。
细菌黏附在肠道黏膜表面,分泌志贺毒素,后者一旦通过损伤黏膜进入血循环,可迅速与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结合,到达损伤的靶器官。
由于肾小球内皮细胞上志贺毒素受体表达较高,故此类患者肾脏受累较突出,同时,患者具显著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因此临床将其命名为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由于这类患者常伴腹泻,又被称为腹泻相关性HUS或典型HUS,其约占全部HUS的90%。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相关的HUS发病机制主要为TF 抗原的暴露。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TF抗原存在于人体红细胞、血小板及肾小球内皮细胞的表面,并被N-乙酰神经氨酸覆盖。
如患者感染了产神经氨酸酶的肺炎链球菌,其分泌的神经氨酸酶可以分解细胞表面的N-乙酰神经氨酸,使TF抗原暴露。
TF抗原暴露后,机体会产生针对TF 抗原的自身抗体,引发免疫反应,造成红细胞、血小板及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最终导致HUS的发生。
补体调节分子异常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可以通过多种补体调节蛋白来避免补体介导的损伤,如H因子(CFH)、I因子(CFI)、膜辅助蛋白(MCP)、B因子(CFB)等。
当上述因子出现异常(如基因突变或机体产生针对补体调节蛋白的自身抗体)或补体活化分子基因突变后功能增强(即不再受补体调节蛋白的调节作用)时,均可引起补体在内皮细胞表面出现不适当的过度激活,从而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导致TMA。
由于肾脏对补体活化异常敏感,故此类患者肾脏受累突出,即被归为HUS;又因此类患者与D+HUS患者相比常不伴发腹泻,故被称为D-HUS或非典型HUS(aHUS)。
H因子(CFH)
在aHUS患者中,近30%~50%存在H因子水平的降低或缺如,目前认为主要原因包括:H因子基因纯合/杂合缺陷或存在抗H因子的自身抗体。
纯合突变时,患者血清H因子缺乏,可表现为散发或有家族史,通常在婴幼儿期发病。
杂合缺陷患者的血清补体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
H因子的基因突变多为单个氨基酸的突变,使H因子与相应配体及内皮细胞的结合能力下降,从而引起临床病变。
另外,大约在6%~10%的aHUS患者中存在抗H因子的自身抗体。
研究提示,抗H因子自身抗体可能是通过降低H因子与C3b、肝素及细胞结合的能力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