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材料作文“传统”导写

新材料作文“传统”导写

新材料作文“传统”导写【作文题目】(江苏省南通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1.对材料的理解。

这是一道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命题。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人们与传统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后一句表明了对传统的态度及其原因。

总的来说,材料的主旨即为既要传承传统,更要面向未来,发展传统。

材料的关键词是“传统”,“传统”意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现代汉语词典》)。

可以说,传统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

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琴棋书画,甚至生老病死,都与传统息息相关。

随着时代发展,部分传统也会变“味”。

有的传统也许适宜于过去,而现在已经不合时宜。

如燃放烟花为传统佳节的习俗,为了预防环境污染和灾害发生,现在禁止燃放;如传统育子理念为多子多福,为了控制人口无序增长,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生育;如传统节日多会隆重庆祝,现在提倡文明节俭过节。

所以传统文化虽然璀璨,但随着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白话文的兴起,文学就需要创新……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能抛弃传统,因为任何事物不可能是无源之水;人们也不可能抛弃传统,断绝与传统的联系,因为传统已经融入了每一个人的文化血脉中。

但时代在进步,人们不能一成不变地守着过去的传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人类要在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不断前进,所以,如何看待、发展传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2.立意注意点。

在审题时,应分清材料中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我们不能脱离传统”是前提,而后句“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是材料内涵的重点。

如脱离材料漫谈“传统”,或只写我们要继承传统,或只写我们要抛弃传统,都偏离了材料中心,应视为偏题。

正确的立意应是由我们与传统的紧密关系入手,引出我们应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立意时,前后两句均需关照,后句为立意重点。

这是本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传统”的具体内容或指明具体的领域。

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也可从文化、思想等领域入手,可多角度联系某一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例文呈现】一、记叙文泉香而酒洌一考生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七月姑苏,烟润雨浓。

我漫步于古朴深邃的江南,足音在青石板上轻脆回响。

循着梅子的芬芳,在老巷的尽头,邂逅了忙碌的老人。

跨入酒坊,岁月斑驳了的红砖墙,昏黄朴素的木桶土缸,颇有春风初临的神韵。

老人就在这仅有方寸的酒坊内,传承祖辈的手艺,创新、改良制作工艺。

老人将酿制好的梅子搬到青石板路上,用大木桶盛满,倒扣在酒灶上,再用泥土封住底缝,在顶部留有一个小孔,插入长长的竹管,水蒸火烤,冷热交替。

渐渐地,那苍翠而又坚韧的竹管里流出香甜诱人的黄梅酒。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微红的黄梅酒氤氲着淡淡的梅子香。

轻呷一口,那股甘甜便在唇齿间碰撞。

末了,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醇厚的酒香弥散在空气中,丝丝沾在老人的银发上,尽情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当风霜侵蚀她的容颜,岁月爬上她的鬓角,她依旧不忘推陈出新,将老祖宗的手艺发扬光大。

倩雨微润的早晨,鬓角微霜的老大爷总会提着鸟笼,漫步于青石板路上,高兴起来了,就找老人讨碗酒喝;游人迈着匆匆的步伐向远方。

疲惫之时,也不忘安然休憩于酒坊内,品一杯黄梅酒。

我想,任岁月更迭,酒坊亦会流芳百世。

阳光抚过铺着青瓦的屋脊,洒入酒坊,古老的人,古老的器具,新兴的工艺,新兴的思想,都如幽谷中百合,历经岁月的洗礼,更显其古朴厚重,在这喧嚣的尘世中独自悄然绽放。

黄梅酒包装简朴,却承载着灿若星河的民间文化;黄梅酒器具古朴,却蕴藏着老人开拓创新的智慧。

这流转千年的民间手艺,历经时光的洗礼,推陈出新。

在这爱也喧嚣美亦招摇的时代,浸润着我们疲惫的内心。

抬头,晚风爬上了屋脊,吹凉了茶,抖落了夕照。

老人用一生坚毅地书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走向未来……[点评]此文是一篇充满诗意的记叙文。

俯拾皆是的诗句、恬静优美的意境、平淡冲和的人物,让读者经历了一次超凡脱俗的审美历程。

在姑苏一隅,经久不衰的黄梅酒,是卖酒老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的明证。

可见,在记叙文写作中,恰当的物象选择,是写作成功的前提。

既能直接契合材料作文的命意,又能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梨园一考生梨园,锣鼓喧天。

他于四四方方的戏台上,轻抖水袖,曼转身形。

只需一漾眼波流转,便带走世间刹那芳华。

台下,观众寥寥,鸦雀无声。

唱毕,他轻轻作了一个揖,向着屈指可数的听众,默默地退下台去。

他有些怅然若失。

百年梨园,不知寥落了多少光怪陆离的面孔;小小戏台,不知讲述了多少爱恨离愁。

如今,偌大的戏园,门可罗雀,再也看不到那些听戏时如痴如醉的面孔。

他想起了自己。

在爷爷奶奶的熏陶下,对传统京剧兴趣盎然,就爱跟着录音机咿咿呀呀地哼唱几句。

于是四岁拜师学艺,八岁登台,他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二十年的坚守,因为他心中有传承国粹的梦。

正如王小波曾说,一切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他觉得真对,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迷失,谁还记得京剧这颗沧海遗珠呢?他不愿轻易放弃,京剧是传统的血肉,而他早已和它骨肉相连。

他想要改变。

他想到了春晚的著名节目《奔跑》。

羽泉和孙涛的跨界合作,清新明快的流行乐加上京味极浓的唱腔,顿时让人耳目一新。

他或许找到了传统文化的出路。

自小跟师父学戏,唱念做打,一丝不苟。

一板一眼的标准动作,字正腔圆地表演,千篇一律地台本重复,他终于明白,他一直囿于传统的包围中,不能自拔。

谁说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非要唱得梨花带雨?他要改变,他要在传统的文化中让现代元素跳跃起来。

梨园,锣鼓喧天,观众满座。

他,一袭青衫,清嗓一鸣,却是人人都耳熟的优美节奏,除却千篇一律地陈旧剧情,这次却是改编自外国的小说故事。

同样的戏台,同样的人物,却唱出了不同的视听享受。

曲终人散,空气中还残留着观众不绝的笑意。

他知道,他成功了。

作为一名京剧演员,他深谙京剧对民族,对生活的重要性,但一味地抱残守缺,京剧不会进步,文化也不会进步。

领异标新也好,哗众取宠也罢,他会继续努力,让传统走向未来,让京剧走向世界。

[点评]“他”对于京剧的认识和思考,是为了让传统的京剧走向未来;“他”对于京剧的改造和创新,让传统的京剧获得了新生,立意准确。

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强调了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二、议论文古木之姿一考生巍巍华夏文明万古长青,以古木之姿傲然于世,便得百年繁郁,荫庇万世。

何为古木之姿?当是木之根越扎越深,立足传统;而树的枝条向四方延伸,不断长出新的嫩叶,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天地。

五千年的历史如同那古木,每个时代文化的兴盛不仅来自根的给养,更来自每一片叶子的延伸。

古有韩柳倡导古文运动,复古外衣下,实是对文坛调整革新的翘首以待。

靡丽文风的阻碍,让文学与文人思想停滞;而回归传统并做出变革实为医治浮华之风的妙方。

于是,文风质朴而形式传统的散文终是占了唐宋文坛半壁江山,在传统的土壤上空开拓出新的意境。

树木若如那墙上芦苇般“头重脚轻根底浅”,内心则会变得空洞;若一味地汲取养分、拓展根基,而不向上延伸,则会变得笨重木讷,毫无生机。

王维将诗画相融,开创了山水画的新时代。

他将诗的情思渗进画的意境,二者交融,完美契合。

于是,传统的火花在他的画卷中激烈碰撞,为王维的画点染出一份难以言说的绝妙诗意。

立足于传统笔法,王维于意境上开拓了另一片天空。

立足传统,也推动着绘画艺术走向未来。

文化之路何其漫长,而发展向上则是文化古木应有的姿态。

大胆的想象,以俯视之姿体察传统文化,才能高出传统、优于传统。

美国好莱坞的兴起,韩剧的流行,日漫的发展,无不印证了这一道理。

这些新兴文化扎根原有文化基础,再辅以剧情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才得以吸引千万观众,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

如同古木枝头最新萌发的嫩叶,于万众瞩目下熠熠生辉。

千年前屈原慨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可用于对理想的追求,也同样适用于文化发展。

当今社会复古之风盛行,而我们可曾反思,此般复古是否如“古文运动”般的复古?它不过是披着传统的外衣,在文化生长之路上不假思索地横冲直闯罢了。

此般复古,不但没有立足传统,汲取养分,更未拓展出任何有用空间,岂不谬矣!古木之姿,当为上下求索,传统之根愈扎愈深,新文化之叶也于枝头熠熠生辉。

[点评]文章紧扣材料内核,立意精准,比喻独到,说理透彻。

行文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将“五千年华夏文化”形象地比喻为“古木”,既要汲取传统的养分,又要延伸、发展、向上;紧扣题目,围绕材料,突出主旨,论述层次清晰,论据充实,阐述充分有力。

语言流畅,富有气势。

让清明走向未来一考生“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在清明节时祭奠死者。

但传统的节日中,人们不免把死看得太重,这样的清明节是很难走向未来的。

“庐墓三年,哀殆死。

”奠死守孝,这种做法也太过了一些。

或者是在清明节痛苦不堪欲断魂,这也与守孝没多大差别。

清明节是鉴死知生的节日,传统中人们见死而不见生,实则忽视了清明的真正内涵。

从人情上讲,没有哪一个逝者在天之灵情愿看到后人因己死而悲,更不用说“哀殆死”了,其实,清明祭祖的真正意义不在悲悯,而在明志清心,完成祖上的遗愿,光宗耀祖才是最好的祭。

也只有这样认识清明,她才有走向未来美好社会的潜质。

有人批驳清明节的狂欢气氛有悖于传统。

的确如此,狂欢气氛在表面上和清明格格不入,这却反而是清明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狂欢属于生者,死寂属于死者,人们都懂了狂欢之真谛,即生之欢娱,也无碍于清明走向未来。

如今和平年代,百姓安居,并无死之虞,则必将生之欢演绎到最大化。

这既是对传统重死过悲的否定,也是当今时代的如实反映。

古人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也限置了自由与欢乐,用八股钳制思想,自然不觉生之乐,唯有陆王心学,将天理置于山脚,让心胸囊括宇宙,才得有喻生之欢娱,清明,自然可以借鉴这样一种划时代的学问走向未来。

清明要走向未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将传统的文化进行改造,并注入未来元素。

清明之际阴阳平衡,昼夜平分,万物清明,正是春游出行的好时机。

扫墓踏青为鉴死知生,这是在物质层面。

自己的精神也要清明,从纷杂的现代生活暂时逃离,去领略天人合一,让灵魂与万物冥合。

山水合为“清”,日月合为“明”,天地合而万物生。

领略自然,从清明之际亦可鉴知生死,生死合而万物生息,让心灵超脱,释放压力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生活中,笑对一切困难挫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