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对现代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启示摘要:对古代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及启示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出对现代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启示。
分析现代商业街区形态发展趋势,得出公共开放的商业空间具有的优势。
用两个实例说明现代商业空间表面上可以极具现代感,但在空间的规划上却可以是传统街区特征的运用和再诠释。
关键词:古代商业街区空间,现代商业空间,城市设计,公共空间,空间尺度,再诠释引言在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新城市主义进行研究后,发觉其中很主要的思想便是使用欧洲传统小城市的模式来解决现代城市的问题,希望从传统城市的社区、邻里、尺度等方面来实现城市人性化的回归。
虽然新城市主义运动主要是针对美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化的趋势,但从传统城市空间中寻找真知灼见的思想对我们亦有启示作用。
那么,中国的传统城市是怎样的,其空间布局有哪些是可以运用在现代,解决现代城市的矛盾与问题的?本文希望从商业空间这一切入点讨论如何从中国传统商业空间布局中吸取精华,创造现代的、充满人气与活力的商业街区。
1 古代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及启示商业街区的演进和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发展密切相关。
最初形成在人类聚居地的某交通节点附近,进行露天面对面的交易(见图1“集市空间”)。
先秦以后,我国古代城市的基本结构是居民区为坊,商业区为市,形成我国城市传统的里坊制度。
直到宋代商业突破里坊限制,商业街区便是商业与居住错杂的地区,常以前店后院的景象出现(见图1“街巷空间”)。
至此,院落空间、街巷空间便成为了传统商业街区空间的组成部分。
这两种空间的渗透组合,使外部空间,街道生活连成一片,凝聚了丰富的城市生活气息。
1.1院落空间院落空间是构成传统商业街区的基本单元,犹如街区的细胞。
传统商业街区的院落空间以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其余的院落空间基本上是从四合院的形式演化而来的,具有与其极为相似的空间形态组成。
传统商业街区的院落空间构成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实体的建筑部分、虚体的庭院部分以及二者之问的过渡空间。
可见,建筑和环境的融合是其最大特征。
同时,虚实过度空间的存在创造了丰富的空间感受。
因此要避免没有过度空间的临街建筑。
1.2街巷空间街巷空间是传统商业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古代城市的主要空间肌理。
商业形态的街巷空间两侧主要由商业建筑夹峙而成,主要以小街为主。
其主要功能是联系道路两侧的市肆店铺,形成特殊的商业氛围,提供临时的室外售卖空间和顾客停留、逛选的空间。
可见,围合感是商业街道的另一特征。
适度的高宽比有助于形成商业的氛围。
以明清时北京为例,大型商业街道宽度在10到15米,小型商业街道4到8米。
以当时的建筑高度判断,D/H=1-2甚至小于1。
现代的街道的高宽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D/H在4以上时,便完全没有围合感。
商业街巷的交通功能被弱化,成为院落空间的一种延伸,并具有公共空间的性质。
可见,商业街区不仅仅是购物的空间,尤其是在有集市、庙会时,还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活动”,这些都使之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活动中心。
空间使用功能的混合性、多样性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是街道活力的源泉。
1.3启示从整体的特征可知传统的街道、巷子和小径纵横交错,建筑高度和风格各有不同,在公众的自由穿越通行中,成为开放的公共空间。
此外,步行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特点。
唯有为步行者产生的街道才具有这样的尺度和多样性。
总结起来,传统的商业街区能带给我们这些启示: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合理的街巷和建筑尺度、开放的公共空间、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人性化的场所。
图1 商业空间的变迁2 现代商业街区形态发展趋势分析古代传统商业街区是与小规模工厂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
随着大工业的出现,近代城市开始发生质变。
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化进展以及汽车交通的普及,使步行商业街从街道变为了车道(见图1“街道变车道”)。
人在街道中的主体地位被汽车占有,导致传统特色的丧失和商业环境气氛的冷漠化。
再者,近年来城市中大型综合体建筑(见图1“单体大超市”)出现也加剧了这样的趋势,作为城市空间中一部分的街道空间变成了建筑内部空间,传统地面层由街道直接向公共建筑的渗透被多层化得建筑内部空间所代替,最典型的就是大型封闭购物中心。
这样对建筑单体有利,但对城市空间整体来说却有害,造成外部空间的数量与质量急剧下降。
在我国旧有的街区形式在20 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城市改造中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一些街区被大型建筑综合体取代,一些则被拓宽的马路取代。
中国现代商业空间的开发,过多盲从海外模式,常以连根拔除原有街巷生活和公共空间为快。
并且也开始热衷于封闭、内向的单一化大型建筑综合体。
这些现代购物中心充斥着这些被严格控制、处处受拘束的“私有化空间”。
封闭式购物中心固然有它产生、存在、复制的时代背景,例如可以提高人们购物的效率,适应工业化社会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要。
但另一方面,封闭式的购物中心缺失了公共空间的功能。
在商品社会日趋发达的今天,满足购物需求已越来越容易,促使人们逐渐开始注重体验过程,提高了对生活和购物过程的品质要求。
此时,“传统”的开放式购物中心开始显示其优越性:将人们从单一的买卖行为模式中解放出来,增添多元的生活体验,并且符合了人同自然天然相依的本性。
不难发现,这些种种现代的优越性的背后都与传统商业街区的关键词不谋而合:建筑与城市环境相交融,块状的购物中心被线形专业店的连接所取代,加上绿化、休闲小品或透明天棚,购物者恍如重回到露天的街巷与集市一般(见图1 “开放的步行街”)。
3 实例分析以下两个项目表面上看来极具现代感,与传统街区截然不同。
但在空间的规划上却显示了现代商业空间对传统街区特征的运用和再诠释,并因此收到了很到的效果。
3.1 三里屯Village三里屯位于朝阳区东部,已逐渐发展成为驻华外交人员聚居、购物和外事活动的重要社区。
地域内商业、服务业网点密布,三里屯酒吧街是北京夜生活主要场所之一。
三里屯VILLAGE是一个大型开放式购物区,由19幢低密度(容积率为1.6)的时尚建筑布局而成。
其特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与环境关系——围合庭院式。
在设计之初,有人主张建大型购物中心或建筑综合体,也有人希望以建筑造型的奇特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而设计者在综合考虑三里屯区域,以及工体北路一带历史、现状、往来人员、公共空间等因素,最终选用了开放式购物中心的理念。
利用建筑物围合而形成南区得露天小广场,并用多条街巷打破封闭(见图2“平面图”)让老三里屯的景致渗透入内。
就这一点上便显示了新三里屯希望与其周围环境(旧三里屯)共生共存,通过不同层次和角度展现三里屯区域的多面色彩。
公共空间——开放而多样。
让“非购物者”也可以自由自在地与购物者共享这个开放空间。
三里屯Village 将充满活力的街区生活及多样性融合在一起,在这里的街道和小广场上常有各种室外的活动或展出,使三里屯区域成为城市观光者和当地社区居民一个不可或缺的城市生活场所(见图2“小广场”)。
空间尺度——合理而多变。
建筑物和街巷的尺度是适度的,既有围合感又没有高大建筑带来的压抑。
多层次的里、巷、街,以及大大小小的广场、连续的铺装、人性化的城市小品都有滞留人群的作用,使人们能够在此驻足休闲(见图2“街巷”)。
图2 三里屯Village平面图公共广场街巷空间鸟瞰图3.2 宁波天一广场天一广场位于宁波市中心繁华商业区,占地2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这里原来有着细密而丰富的由历史重叠而成的肌理.但由于城市建设CBD而消失。
进一步的策划和设计努力改善了这种状态。
与环境关系——考虑了本地的特点。
比如水街就是三江口文化的对应。
在做绿化时,也考虑保留了现有的植物。
公共空间——开放而多样。
产生了一个与城市中心区域大尺度相匹配的市民广场,成为宁波都市生活和商业活动的大容器和大舞台。
这里是公众共享的开放空间,不把商场设定为封闭的空间,商场闭店后,人流仍可在街上的通道穿越、在广场上休息。
空间界面的丰富与多样性可以为人提供更多的方式和选择.促进商业行为的多样性。
空间尺度——“大化小”。
尽量地减少商业空间的进深,扩大商业的展开面。
减小商业街巷的尺度,使小型商业行为成为可能——维护了多样化的传统商业方式。
更巧妙的是在广场无当的大空间利用水体绿化面积将人流逼迫、挤压向商业面一些尺度和细节的设计处理也帮衬了创造氛围比如室外广场的地面,设计得高于周围酒吧、咖啡的室内地坪, 那很象南京路、淮海路,因为历史上马路不断抬高由马路进入室内反而要下几步,坐在店内地坪和加建的阁楼上人们的视线与外面的人之间的那种种关系真实表达了因为历史的积淀形成的特别都市化的生活形态。
图3:天一广场4 结语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商业步行街、单一化大型建筑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由于规划的分期性、不完整性;商业开发自身的多次性、自发性等等客观和主观的因素,许多商业空间呈现一种混乱和急功近利的状态,并常常受人气不足的困扰;而互联网购物的普及也带走了相当部分的客源,人们只需轻点鼠标便可以满足自己的购物需求。
因此,需要给逛街更多的理由,而不仅仅是满足购物需求。
当我们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这些问题时,尝试回归传统商业街道空间便能寻找到部分答案:让现代的街区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创造宜人的空间尺度和开放多样的公共空间,这一切都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基础的人性化空间。
当人们身处这样丰富、愉悦的商业空间,便能重新找回逛街的感觉。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这样对传统空间的“回归”能促使规划师、设计师们从研究人们的背景、生活习惯、不同阶层和年龄人们的喜好出发,着重设计过程中对细节和品质的提升,包括街巷密度、空间尺度、建筑体量、建筑密度等,从而使城市的空间设计逐渐趋于合理,最终提升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城市的品质。
参考文献:[1]王军. 采访本上的城市. 2008[2]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2005[3]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 2002[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 2006[5]戴志中.外国步行商业街区 2006[6]史彦廷孙长青.中西方古代城市特征比较小城镇建设2004年12期[7]方振宁.为市民提供丰富公共空间的商业社区北京城市规划图片来源:图1为自作;图2、图3为网络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