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应用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应用


特殊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
•分析:如果员工A成为7月月度销售冠军
6
绩效评估过程中的归因偏差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人们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 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对自己的不良绩效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高估外部环 境的影响。
归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了归因问 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 视并成 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根 据 人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 学的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 充和发展。
凯利的三分法归因模式
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外因(三个方面)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 (2)行动者 (3)所处关系或情境
客观刺激物 外因
行为原因
所处情境 行为者 内因
归因的参照点
一致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一贯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何为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 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 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 论。
学习归因理论的意义
1、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通过改变员工对成败 不正确或不合理的归因,引导他们的积极归因,增而对员工进行客观的绩 效评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