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因理论与应用

归因理论与应用

题目:归因理论的演变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班级:12级数应一班姓名:李婷学号:2012010505归因理论的演变与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关键字:归因海德琼斯韦纳一、什么是归因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从归因的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后来居上,跨入先进行列。

最简单的归因莫过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主观条件两类。

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例如,学生考试失败归因于试卷题目太难。

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称为意向归因,例如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个人贪玩学习不努力,或学习态度不好。

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可觉察到的原因是推断动机思维的核心。

二、归因理论的演变(一)维纳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亲身经历过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并作出种种原因的推论;成败的结果可以按照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归因。

如内部因素中的能力、性格等是相对稳定的,而机会、运气、努力等又是不稳定的,其中能力、努力、性格等,人是可以控制的,而机会、运气等又是人不可控制的(见表4-1)。

不同的原因维度对情感、期望以及行为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

表4-1 个体成功行为决定因素分类归因类成败归因维度别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制不可控制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他人帮助√√√根据上表可以看出:能力和努力既可以是稳定的,也可以是不稳定的,但在一般情况下,能力是稳定因素,努力是不稳定因素。

来源于他人方面的外部因素和来源于身心状态的内部因素都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从行动者角度来看,所有的外部原因都是不可控制的;但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外部原因有可控制的(如他人的努力、偏见),也有不可控制的(如他人的心境、运气)。

三维度四因素的成就行为归因模式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和支持,不仅已成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接受和公认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小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

如果学习者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二)海德的“恒常原则”理论海德(F·Heider)是西方归因理论的奠基人。

海德认为行为结果是由个人和环境因素联合决定的;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包括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个性、品质、动机、心情和态度等) 和外部原因(任务难度、他人影响、运气机遇等),这些原因与其他心理过程相互作用。

导致特定的情感体验、对未来的期望和选择行动。

行为结果:O=f(能力×努力×有效环境)(三)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判断归因理论是有意图的还是偶然的的方法如下:1、行动者本人能够遇见行为的后果,观察者有可能做出相应推断;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能力、经验等有所了解,才有可能确定行动者的真实意图。

“非共同效果的分析”由于特定的行为都是行动者自己选择的,并且选择和未被选择的都产生各自的效果,如果将这两种效果进行比较,若两者效果不同,从效果的差异上找到行动的原因,就不难进一步推断出内部的潜在意向或特征。

(四)凯利(Kelley)的协变理论尽管人们活动的结果有众多的原因,其原因作用的方式也极为复杂,但特定的行为结果与原因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固定不变的关系。

人们通常都是从个人、刺激、时间和反应四个方面的协变分析日常的活动和事件的,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三方面的信息:行为是否与大众相同(大众性);行为是否始终一贯(一贯性);行为是否与其他刺激引起的反应有所区别(区别性)。

几种归因理论的共同点:主张按行为结果解释原因,以及觉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在抉择后继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与行为之间的特定关系:S(刺激)→ C(个体的认知)→ A(情感反应)和E(期望)→ R(行为反应)。

三、归因的前提条件1.特定的线索(1)成功与失败的历史(2)社会标准2.个体的信念3.个体的素质和差异(1)成就动机(2)性别4.他人的反应四、归因原因的结构原因源:内部——外部(自身——他人)稳定性:稳定——不稳定控制性:可控——不可控有意性:有意——无意特殊性:特殊——普遍重要性:重要——不重要整体性:整体——局部五、归因的后果(一)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结果归因对未来成功的期望①成功稳定性原因期望高,继续努力②成功不稳定原因期望低,不作努力③失败稳定性原因期望低,不作努力④失败不稳定原因期望高,继续努力(二)原因归因与情感反应1、成功结果原因归因的情感反应能力自信(胜任感)一时努力激动持久努力放松、轻松自在、镇定个性提高自尊感他人努力感激运气惊讶2、失败结果原因归因的情感反应能力无信心(无胜任感)努力(一时的、持久的)内疚(羞愧)个性、内部动机屈从、忍受他人努力气愤、怨恨运气惊讶(三)原因维度与情感反应1、原因源维度与情感反应①成功→ 内部原因→ 自豪、自信、胜任、自我满意。

②失败→ 内部原因→ 悲伤、挫折。

③外部原因与自我价值感没有联系。

2、稳定性维度与情感反应成功→ 稳定性→ 希望成功→ 不稳定→ 惧怕失败→ 稳定性→ 惧怕失败→ 不稳定→ 希望希望、惧怕、失败、焦虑→ 未来的期望3、控制性维度与情感反应(1)可控→ 愤怒(指向他人)内疚(指向自我)(2)不可控→ 同情(指向他人)羞愧(指向自我)(四)归因→情感反应→行动愤怒→ 不帮助原因的可控性同情→ 帮助六、归因训练1、出发点人们在活动中反应出错误的、不精确的原因归因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如果采用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随之能改变情绪和行为。

2、途径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

在焦虑、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抑郁等方面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 training)。

在增强行为的坚持性和积极性上大都是有效的。

3、模式(1)习得性无助模式不期望的归因成功→ 不可控的原因,如运气好,任务容易(外部的、特定的、可变的)学习无能→(认知、动机、行为缺失)失败→ 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低(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期望的归因成功→ 可控的原因,如能力强,持久努力(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不存在→ 无能和失败→ 可控的原因,如缺失努力不够(内部的、特定的、可变的)(2)自我效能模式不期望的归因成功→ 努力、→自我效能低运气、他人帮助不作努力→缺乏坚持性失败→ 能力低→自我效能低成绩降低期望的归因成功→ 能力强→ 自我效能高→ 努力程度高成绩不降低失败→ 努力不够→ 维持相当高运气不好的自我效能4、形式(1)个别咨询(2)团体辅导5、方法(1)活动(2)强化说服(3)示范学习(4)讲解(5)讨论(6)作业(7)诱导七、治疗在人际冲突场合中,如果冲突的双方彼此都能意识到,对方的行为是由某些较少感情色彩的中性因素引起的,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由此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就会大大减少。

诱导和说服患者,他们对别人行为原因的知觉是有偏向的、不准确的。

别人的行为并不是他个人的倾向和特质引起的,而是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

通过将患者对别人消极行为的“倾向”或“特质”归因,置换为较为中性的归因,就能够降低他对别人行为有意性的估计,减弱和消除他心理上的不适感。

一切心理治疗方法都是以改变患者的归因为特征的。

尽管各种疗法在具体的运作步骤和程序上不尽相同,但都把改变患者对他们症状产生原因的看法,作为潜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或环节。

八、归因方式研究存在的问题仅从归因维度来揭示个体的归因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而忽视了特定归因的作用;仅探讨归因方式与某种特定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等)的关系,并未从整体上系统地考察两者间更为广泛的内在联系;生活事件性质的好坏都是由研究者事先主观确定的,忽视了被试对生活事件的好坏性质评价上存在的个体差异;仅从原因源、稳定性、整体性、控制性来度量个体的归因方式,原因的其它维度(如特殊性、有意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九、归因干预存在的问题以个体的某种心理疾患的治疗为目的的研究多,从整体上改善和提高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的研究少;以改变个体对具体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的研究多,涉及归因维度的研究少;以单一的方法(如强化说服、示范学习)进行研究的多,多种方法融合的研究少;国内的研究仅大多局限于成就动机或体育领域,以改善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研究还是一项空白。

十、归因的运用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学习成绩的起伏是客观的,学习成绩下降也是常有的。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根据归因理论,对158名在学习上表现消极和自暴自弃的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即运用强化程序,训练他们把失败经历归因于努力不够。

训练共进行了60次,研究结果表明,着重努力的归因,对于坚持不懈地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努力定势为主要目标的认知归因训练,确实可以产生坚持努力的行为。

因此要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这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的。

一般来说,幼儿、小学生看重努力的作用,所以,对小学生来说,遇事应多从内部去归因。

另一方面,从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小学阶段多半女生比男生成绩好,其原因不外乎小学里大多数男孩贪玩、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大意,学习细致刻苦程度差于女生。

总之,追求成功的人,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他们认为只要努力,总会成功。

1、归因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预测根据韦纳的三维度归因方式,我们既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后成败的归因倾向,也可以对此学科的学习动机。

比如,两个同样数学考试获得好分数的学生,如果前者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而后者归因于运气,我们可以想象,能力虽属内在不能控制的因素,但能使人保持信心。

后者将成功归因于运气,运气是外在的与不能控制的因素,个人对之无能为力,因此,这名学生很可能心存幻想,希望下次考试运气也不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