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当前困难
2012年02月27日
浦东新区政协经济和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政协委员蒋慧工反映: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近期,浦东新区政协对上海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均类似)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专题调研,深感虽然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两端——专利发明数量世界第二和制造业世界第一,但科技成果产业化却十分困难,转化成功率远不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
近年来,不少问题已得到解决,但目前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企业方面
国际趋势表明,多数科技创新都由中小企业实现。
而调研发现,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首先,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经营目标比较短近,挣扎于市场的波动,没有长期的创新思考,更无法承担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任务。
其次,多数研发类中小企业缺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转化能力,很好的科研项目无法实现产业化。
再次,面对最近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压力,原材料、劳动力、汇率的成本不断提高,中小制造企业都有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愿望,但苦于人才短缺和思路不宽,大部分无能力创新,甚至无暇顾及创新。
2、社会方面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机制不完善。
一是社会诚信制度不健全,既有科技提供方卖出技术或专利后甩手不管,企业无法产业化的问题;也有企业引进技术后不兑现承诺的利润分成等,技术转移充满风险。
二是市场组织不完善,缺乏大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类专业机构,如专业化投资促进机构、高科技商品的促销机构、征信机构、担保机构等,不利于科技成果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商品化。
三是社会资金投入科技转化的渠道不够畅通。
我国目前社会冗余资金相当丰裕,但如何从股市、房市等转入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渠道不多。
除资本市场不完善、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不多外,间接融资的贷款利率也不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约为15%,商业银行系统的贷款利率则不超过7%,缺少7%~15%利率品种等,不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人才尤其是人才团队奇缺。
科技成果要实现产业化,需要有:能将实验室项目变为规模化生产的工艺和管理人才,能使新产品实现销售并迅速占领市场的经营和销售人才,能让科技成果产业化链各个环节顺利运转的投资、评估、审计、征信、会计、律师等专业人才,而且数量巨大。
现状是,这类人才不仅远远不够,而且还得不到人才管理部门的重视,导致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困难。
3、政府方面
政府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存在明显的“诺斯”悖论。
我国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投入大量资金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但因科技创新具有非线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政府扶持往往出现审批时间过长,政策碎片化,扶持项目存在不少失误等现象。
还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未形成政府采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政府采购方法,扶持本国高新技术企业,有数据表明,硅谷前20年,40%的企业是依靠政府采购生存。
而我国的政府采购极少是用于扶持自主创新的。
二是为科技服务的专业服务业税制不合理。
税负过重和重复征税,导致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的专业服务企业发展不快,难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的形成。
三是不重视应用领域的二次研发创新,限制了科技成果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还有,统计指标不能有效反映科技创新等,都严重影响科技成果产业化。
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是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各个领域,不可能同时全面推进。
当前,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化机制方面,扎扎实实迈进一步。
首先,建议培育大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如专职的研发机构、专业化的投资促进机构、营销机构、征信机构、担保机构、咨询机构、认证机构、调研机构等各类机构。
其次,不断完善社会诚信制度,银行、工商、海关等部门应打破部门分割,实现信息共享和公开,培育一批与这些主管部门充分联系的、社会化的、有资质的征信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乃至建立公开透明市场提供保障。
最后,建议加快增值税扩围的改革,设定合理的增值税税率,促进为科技成果产业服务的专业服务业升级和发展。
从而,形成社会力量投入创新的机制和功能,改善中小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