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一、什么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也称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毛泽东同志指出,群众工作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性标志。
我党有“三大作风”和“三大法宝”。
群众路线就是“三大法宝”之一,是我们党在革命年代战胜敌人、在和平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重要的武器。
二、为什么要做好群众工作1、做好群众工作是一名干部的基本功。
我们的责任就在于通过有力的宣传、组织工作,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能不能把群众动员起来,使群众活跃起来、积极起来,并把群众科学地组织起来,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对大家素质的综合考验。
2、做好群众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始终注意发动、鼓舞、相信和依靠群众。
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史充分表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群众工作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意识,切实做好群众工作。
3、做好群众工作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既是机遇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紧紧依靠群众.妥善处理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群众信访问题,超前化小、化了、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确保整个社会稳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4、做好群众工作是推进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时期,也是改革的最关键时期,其直接的受益者是人民群众。
因此,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这个主体的积极性、创造力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成败,而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力是需要我们做工作去调动的。
换一个角度,人民群众又是改革的客体,是被改革的。
要使群众正确对待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做好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关于和谐社会,自私狭隘只能走向“地狱”。
我们群众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群众互帮互助,引导群众远离自私狭隘,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6、做好群众工作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须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
三、当前做群众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给当前做群众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社会变革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道路平坦了、房屋宽敞了、农民富裕了,与此同时,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这种人户分离给做农村工作、群众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加了新的难度。
我们既肩负管理与服务的重任,也必须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二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
改革前,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而现在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政府的职能也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
三是群众观念变化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们逐步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伴之而来的社会治安的问题、通货膨胀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信仰危机的问题。
这些都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杂音,这些都将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
一方面,现代生活进入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存在感谢党、感谢政府的惠民政策的普遍心理。
同时,由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家庭承包的分散性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严重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的农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分散主义严重。
四是基层干部的问题。
镇村干部“官小事多,权小责大”,“镇村权力在缩小,任务在增大,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特别是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等实行一票否决给镇村干部以巨大压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执政基础的广大基层干部队伍,其精神压力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四、做群众工作重点和难点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的最大危险。
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
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必须把握群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要察民情。
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这就要求干部必须上群众的门、见群众的面、听群众的声,身子沉得下,问题才摸得上。
深入村社,了解掌握社情民意。
2、要重民生。
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为民办事的问题上要尽其所能,有所作为。
3、要解难题。
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通过群众工作是可以化解的。
相反,不做群众工作,矛盾就可能激化。
4、要找症结。
由于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阶层的变化,利益诉求的变化,群众工作确实比以往要难做多了。
干部说群众不听话,群众讲干部不像话。
这主要是缺乏沟通、缺乏理解、缺乏信任。
一是一些群众利益诉求过高,表达方式过激。
第二是镇村干部掌握解决问题的资源太少,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束手无策,很难为群众办成“实事”。
三是强行的征地拆迁有损害群众利益的倾向,强制的计划生育有伤害群众感情的现象,强硬的党员干部有损害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等等这些都无形增加了做群众工作的难度。
四是有的基层干部个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对群众漠不关心,不愿意听群众的声音,不愿意和群众交朋友。
还有的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缺乏耐心,群众意见多、情绪大,影响了干群关系,影响了做群众工作效果。
五、村干部与群众工作1、牢固树立一个观念,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坚持强化五种意识。
一要强化党性意识。
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必须时时处处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重。
二要强化全局意识。
在做好各项事业时,必须把全局利益、群众利益放在优先位置考虑。
三要强化责任意识。
事业心、责任心无论对党性,还是对老百姓负责的角度,都是第一位的,能不能干好工作取决于有没有责任心。
四要强化创新意识。
面对各项工作,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学会用新眼光看待新情况,用新观念思考新问题,用新办法解决新矛盾,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措施,创造性做好各项工作。
五要强化法制意识。
当前,农村政策法规等信息透明度较高,群众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增强,所以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法制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村,把坚持党的领导、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3、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对党委政府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
要把对党委政府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
二要正确处理党总支和村委会的关系。
农村党总支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全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村党总支与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委会要自觉接受党总支的领导,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应有的职能,履行自己职责,做好自己担负的工作。
三要正确处理村民自治与依法办事的关系。
四要正确处理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与坚持原则的关系。
五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处理遗留问题上,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原则处理好。
同时,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搞好本村的经济和村政建设。
4、着力提高五种能力。
一要着力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
村“两委”干部要学好政策、掌握政策、宣传政策,特别是加强对农业农村有关政策的宣传,让群众了解明白,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并严格按政策办事。
二要着力提高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
三要着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四要着力提高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的能力。
五要着力提高带好队伍、团结进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必须树立正确的业绩观。
六、做好群众工作方法要领群众工作新的特点表明,学会和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最近几年,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多,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因群众思想工作不到位而导致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要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了解群众是前提,取信于民是基础,科学方法是保证,尤其要做到“七个注意”,讲究“八种方法”,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
(一)七个注意1、注意善调处群众纠纷。
善于调解,善于处置。
调处矛盾纠纷越多,群众信任就越多。
2、注意勤关心群众冷暖。
多办关心群众的事,是全面改善和塑造干部形象的良好平台。
3、注意会运用群众语言。
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要熟悉群众语言,运用群众语言。
4、注意懂掌握群众心理。
群众的心理各有不同,需要学习钻研,用心去总结、沟通、拉近距离。
5、注意多满足群众需求。
着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坚持从老百姓关心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最需要办的事,真正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做细、实事做实、好事做好。
6、注意少干扰群众生活。
只有增强群众观念,心里装着群众,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尽可能少扰民,少干扰群众正常生活,才会拉近群众与我们的距离。
7、注意不伤害群众感情。
群众感情是易碎品,一旦伤害很难修补。
伤害群众感情,是每个干部都不能碰的高压线。
(二)八种方法1、学习提高法。
首先是要向书本学习。
书读得多了,领导者自然就少了俗气多了清气,少了媚气多了骨气,少了霸气多了和气,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与群众融为一体。
其次是要向群众学习。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和才能,他们是学习知识、增长才能的源泉。
我们只有虚心地向群众学习,运用从群众中来的方法,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才能体现群众的愿望,为群众所接受,最终使群众受益。
2、实事求是法。
严格意义上说,该争论与不该争论,并不是主观思想范围内所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拿事实来说话”,既可以及时处理问题又便于化解矛盾,既可以树立法律权威又避免与群众发生不必要的矛盾。
3、真情感召法。
要多用真挚的感情、平等的心态、和谐的氛围去提升说服效力,强化教育效果。
4、兼听意见法。
在许多民间纠纷之中,特别是家庭纠纷很多情况都是当事人的双方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让步才会发生纷争。
处理这类问题时要善于“聆听”,“明察”,分析对错,找出双方纷争的焦点以及当事人的过错,缺点和不足。
5、艺术感染法。
在做群众工作中,说服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用艺术的力量感染群众,说服教育就会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广大群众也就会乐于接受。
6、刚柔相济法。
就是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
所谓柔,就是说服教育群众,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所谓刚,就是对一些蛮不讲理、违法乱纪的落后群众,采取相应的强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