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绪论

1绪论


地质学家从岩石风化的地质学观点来认识土壤, 认为土壤就是破碎了的陈旧岩石。或认为土壤是坚 实地壳最表面的风化层。将土壤仅作为岩石的变态 来认识。
植物营养学家认为土壤是植物养料的贮存库。 认为土壤是能生长植物的那一部分地壳。或认为土 壤仅是陆地植物生长的自然介质。
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学者,土壤发生学派 创始人道库卡耶夫(B·B·Д о к у ч а е ь )把 土壤作为独立的自然体,认为土壤是五大成土因 素——生物、母质、气候、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的 产物。这是从土壤发生学观点来认识土壤,在土壤 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同。
第一节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 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
链环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枢纽
(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
种植业
绿色植物所必需生 活条件:光、热、空气、 水分和养分,除日光外, 其余大部分来自土壤。 此外,土壤还为植物提 供了根系伸展的空间和 机械支撑作用。
土பைடு நூலகம்肥料学
主要参考书:
《土壤学》 黄昌勇 中国农业出版社 《土壤肥料学》 陆欣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重要性
第二节 土壤和肥料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近代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土壤、肥料广泛存在于自然中。但人们从不 同利用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它,就会产生 不同的认识。 对于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循环的起始点、 农业生产链环中的基础环节——种植业来说,只 有全面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重要 性,才能正确认识土壤肥料并掌握其变化规律,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种植业。
1)地质大循环 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 风化,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水,这 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洋,在海洋中经过长 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 为地质大循环。
2)地质(生物)小循环 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 植物选择吸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 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在生物小循环过 程中土壤养分得到固持富积。
因此,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和生物圈其它圈层相互紧密交接的的地带,构 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中心环节。
四、土壤肥料是农业生产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要实行“科学种田”,就必须在全面了解 土壤基本性状,在切实掌握科学施肥的基础上, 才能充分发挥其他各项农业栽培技术措施的增 产潜力。
各项农业栽培技术措施的开展至少要考虑 “土、肥、水、种、密、保和工等”,其中土 (壤)、肥(料)是推行各项先进农业栽培技 术措施实施的基本保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8 年公布的土壤定义为:土壤是覆盖于地 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生长 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从土壤的形成过程来看,通常将未 经人工开垦的土壤称为自然土壤。经过 开垦、耕种以后,其原有性质发生了变 化,称为农业土壤或耕作土壤。
(三)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 固体部分包括矿物质土粒和土壤有机质以及生 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固体部分含有植物需
五、肥料是农业优质高产的保证
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条件下,施用肥料是决定
产量高低的关键因子。
此外,大量实验表明,正确合理的施肥,还
能提高谷物中蛋白质质量分数;改善作物的性状; 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维持和提高土壤质量, 保证可永续利用的关键措施之一,亦是发展经济 作物、森林草原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土壤和肥料的基本概念
3)地质大、小循环的关系
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有地质 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没有生物小循 环,土壤难以形成。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 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 在一起。
2、土壤剖面的发育
(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2)土壤有着统一的形成过程,其土体构型也 有共同的规律性。自然土壤土体构型一般模式 如下页图:
饲养业
动物生产以植物生 产资料为食料
(二)土壤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枢纽
农业生产三环节 植物生产
土壤管理
动物生产
二、土壤是自然界中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
土壤做为一种自然资源和永恒的生产 资料,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以达到自身生 存、繁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只 要“治之得宜”,就可以世代相传永续利 用而不受时间的限制,所以说土壤是具有 再生作用,可以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不 同于其他资源)。但土壤又是相对不可再生的 自然资源,也是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
近代美国和西欧对土壤下的定义反映在一些有 代表性的著作中如美国学者N·C·Brady认为: “含有风化破碎的矿物和腐解的有机质的不同的混 合物构成剖面形式的自然体的集合,它在陆地上呈 薄层覆盖,并在含有适量空气和水分时能为植物提 供机械支撑和营养。” 美国《土壤学名词解释》对土壤的定义是:⑴ 地球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质和生物所组成的能 生长植物的一个动态自然体。⑵占据部分地球表面 的一些自然体的集合,它能支撑植物并具有由一定 地形、气候和生物,通过不同时间对母质所起的综 合作用而发生的性状。
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关系:
这是两个范畴的概念,但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 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条件、人为因 素和社会因素影响)所共同决定的,肥力高低是 土壤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其全部。
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来自宇宙的能流(光、热)和来自大气 的物质流(H2O、CO2、O2、N2等),其中部分为生物 固定,形成生物物质,部分又经生物呼吸、蒸发蒸腾 和吹扬又进入大气; 第二层是生物与土壤间以及同大气、水圈之间的 物质、能量的交换。绿色植物利用光能与来自土壤的 水分和养分制造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土壤中经微生 物的分解,部分归还大气,部分进入岩层,部分残留 于土壤中进行再循环; 第三层是土壤与岩石或岩石风化体之间的物质与 能量交换,例如水分、热量进入岩石圈,促进岩石风 化,而岩石的风化又为土壤和生物提供了营养元素。
的限制,土壤肥力往往只有部分表现出来,这部分
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即在
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映土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肥
力,包含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
4、潜在肥力 另一部分肥力则没有直接表 现出来称“潜在肥力”,指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 限制不能被植物利用,但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 为有效肥力的那部分肥力。
据统计,目前全球土壤退化面积已达190000万 km2。全世界每年因土壤侵蚀所损失的土壤养分几乎 等于世界商品肥料的生产量,每年土壤流失达 750亿t, 相当于4000亿美元的损失。在土壤退化总面积中约有 7600万hm2受盐碱土的影响,占退化土壤总面积的4%。 受各种有毒化合物污染影响的面积2200万hm2 ,占退 化总面积的1.l%。 据统计,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 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已发展至179.4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18.6%,每年流失表土约60亿t。 耕地中有667万~800万hm2,已发生次生盐化,有1.0 亿hm2草地退化。我国现已有重金属污染耕地2000万 hm2,农药污染耕地1300万~1600万hm2,受酸雨危害 的耕地达267万hm2。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发生发展
(一)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土壤肥力。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认为: “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部过程中, 同时而且不间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养 分及水分的能力”。
沈阳《农业土壤学》:土壤肥力是诸因素综 合性状的具体表现。 南京土壤所: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 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侯光炯先生: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的体质和生 命。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13hm2 , 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l/3。人均林地 面积0.11hm2 , 占世界人均林地面积 的1/9。人均草地面0.28hm2 , 不到 世界人均草地面积的1/2。
2、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肥力。土壤由母质 发育而来,在成土因素的作用下,在周而复始 的物质能量的循环和平衡中,土壤肥力不断发 育和演变。 合理的开发利用的话,就不会像矿产资源, 越用越小,以至耗尽,而与大气、水、生物一 样为可再生资源。 过度开发利用,违背自然规律则会使土壤 质量不断退化。因此不仅土壤的数量有限,质 量同样是有限的。
淋 溶 淀积层 母质层
耕作层
犁底层
母岩层
心土层
底土层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 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 育形成的。
(二)土壤的概念 人们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研究土壤,概 括土壤概念的角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土 壤概念。
3、土壤资源空间分布的固定性
道库恰耶夫提出的土壤形成学说认为土壤 是由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气候、生物(植被)具有 一定的规律性,所以土壤资源在地面空间分布 上表现出相应的规律性。 因此,可以把相似的土壤划分在一起和其 他不同的土壤分开,并根据划分出来的土壤特 性,因地制宜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
一、土壤的概念及其基本组成 (一)土壤的形成
1、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 土壤形成学说的主要内容为:
(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形成和 发展变化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 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以生物为主导,包括母质、 气候、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的影响。
我国目前较公认的土壤肥力的概念 为: 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供 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 养分、水分、空气 和热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