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行政处罚证明标准
行政处罚证明标准
一、行政处罚证明标准的含义
“证明标准”是证据法学上的一种概念,在我国有时会被学者称为“证明任务”或“证明要求”。
所谓证明标准,即指对于案件所待证明的事实在法律评判中必须达到的确定程度。
在审判上就视为已查明了案件事实或确认了适用法律的事实基础。
关于证明标准在学理上的立论根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就主要有客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相对真实说、折中说以及虚构说等学说。
普遍的观点都认为行政处罚的证明标准主要在于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程序中围绕案件事实的违法性和行政处罚程序事实的证明程度展开。
行政处罚证明标准的确定是行政机关认定案件事实的前提。
就笔者看来,案件中争议事实的存在需要证明标准来解决,那行政处罚证明标准就是指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案件中的违法性及程序的合法性等事实的证明程度。
行政机关要做出一个合法合理的处罚决定,必须先通过证据确定发生过违法事实,或者通过证明自身所看到的所有违法事实作为前提条件,对于该前提的确认限度就必须有个合法的标尺,这标尺就是证明标准。
我们现在是依法治国,法律才是国王,我们必须服从于他。
行政执法主体更应如此。
法律的核心意义在于公正,法律公信力的确立也在于是否公正的执行法律。
所以,一个准确的证明标准建立不仅影响着行政职能的实现也影响着法治建设进程。
即使证明标准必然会受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无法确定,因为它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统一,执法者通过对待证事实的证明、感知来达到认知目的。
此种目的的实现进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在不断的积累之下也就慢慢形
成一个统一的标尺。
而该标尺的存在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是必须存在的。
二、行政处罚证明标准的思量要素
依法行政的背景下,适用行政程序不但要注重公平正义而且还要兼顾效率,这样才有利于实现行政目标。
以公正价值取向为优先、兼顾效率价值取向的行政程序法目标是符合我国的国情。
所以行政处罚证明标准的思量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及时性
行政行为的作出要是欠缺及时性,相应的法律职能也就没有履行,譬如伪劣产品正在发生,若是我们设定过度的行政处罚证明标准高度,从而未及时制止该产品的进一步流动以至于危害发生,这合法权益的保障又如何谈起?
(二)效率性
我们必须在有限的行政执法资源条件下来确定合理的证明标准,才能促使行政职能的合理发挥。
行政行为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体现。
因此行政行为强调追求效率。
在行政程序上,行政权力和义务的确定关系到公共利益,行政程序强调以效率为优先原则,缺乏效率的行政程序必然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危害。
因此,不能因为行政权利义务关乎公共利益,来设定过高的证明标准。
(三)公正性
法律的精髓在于公正,行政执法活动的展开也必保证公正,而行政处罚要实现就必须由证明标准来体现,行政执法工作者通过进行行政行为来调查取证,查明真相,保证处罚的事实确实违法,符合处罚条件。
这也是法律公正的要求。
(四)多元性
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理不仅要求公正还要求效率,所以我们要因案制宜。
根据
不同的权益受损状况、案件大小以及不同的性质等多因素适用合适的行政程序。
当然我们不是说要盲目的区别对待,是在保障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做到案件的繁简分流,毕竟行政执法资源有限,若是所有的案件不论难易、大小都采取同一调查标准,那无疑是是一种资源浪费。
三、现有规定的不足
现在实施中的《行政处罚法》中规定,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查明事实,是应遵循“先取证,后行为”原则,也就是卷宗主义原则,必须通过充分调查取证,厘清事实真相才可以依法决定处罚。
我们现有规定中“以事实为依据、违法事实不清,不得给与行政处罚”等原则性规定,从一定的归类来说是采取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也即指所证明的与客观上发生的必须完全一致,也就是“铁案”,确实这无疑是一种权益保障的要求与体现,法律面前不得儿戏。
但是我们正如我们前面所述行政处罚证明标准的考量因素,这种客观真实说的证明标准显得太过于脱离实践,也是不符合我们人类的认识规律。
况且认识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当他们做出违法行为后大都会毁灭或藏匿相关证据,阻碍行政处罚的发生,倘若追求完全的客观真实说,那就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我们必须正视主观认识的限制。
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行政行为必须注重效率,行政执法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也必须因案制宜,既要保障公证又要提高效率。
行政诉讼它调整的法律关系是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关系,而刑事法律是打击犯罪保障人权,它是权益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证明标准的高度肯定是不言而喻的,而民事法律调整的是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强调法无明文规定即自由,重在关系主体之间的自由调整,因此行政处罚的证明标准介于二者之间是最合适的。
在现实中,对于行政机关在脱离实际的证明标准与错案追究责任机制的巨大压力下,采用的基本上是相互印证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