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父母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初中生父母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初中生的父母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我是一名初中教师,也是一位妈妈。

今天学校要我给家长们讲点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我一时也不知道该从何讲起,但从我所接触的初中孩子和家长中,我发现家长在和子女的沟通中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我今天交流的主题就是:初中生的父母如何与孩子有效地沟通。

曾将听不少家长就这样我抱怨过:“怎么孩子越大越难管呢”“怎么一点都不听我们的话呢?”“回来什么事都不和我们说。

对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弄得我都不知道该怎样说话了,说得多了,孩子嫌啰嗦,说的少了,又怕孩子记不住……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啦?在生活上可以说要啥有啥,可就怎么不好好学习,他们怎么不理解理解我们呢?在座的家长,有没有这样的困扰呢?其实这些都是步入青春期孩子的典型表现,如果我们的家长又不懂及时有效的沟通,就很可能造成孩子回家不愿和父母说话的局面。

有这样一个父亲和我说起过他和儿子的事。

平时工作很忙,他和儿子说话越来越少。

他想抽出时间多陪陪儿子。

可儿子反应很冷淡,对他的主动提问也是敷衍了事。

他清楚地记得几个月来,儿子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竟然是:“爸,给我点钱。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难道我们父子关系现在只剩下金钱了吗?”这位父亲的无奈地说。

每天不到六点就起床做好早饭,看着孩子上学后才匆忙去上班,下班后顾不上喘口气又是洗洗涮涮。

一位妈妈向我诉说他的烦恼。

她一天到晚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她正在上初中的女儿身上。

除了一些生活中非说不可的话,从小活泼好动的女儿面对母亲时显得很“内向”,而女儿和同学打电话时却滔滔不绝。

这让当妈的段女士既羡慕又生气。

她说:“我为她付出了那么多,到头来还比不上她的同学。

”孩子长大了,却与父母疏远了,难道父母与孩子真的没有共同语言吗?教育专家指出,在缺乏有效的语言沟通的背后,其实是父母无法探知孩子内心世界的苦恼。

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孩子和父母好似来自不同的星球?家长有家长的苦衷,那我们也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吧!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长呢?一、学生喜欢的家长类型我在学生中曾作过大量调查,对中学生喜欢的父母类型归纳如下:1、理解尊重子女:中学生最渴望父母能真正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从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

可惜很多做父母的并不懂得这一点。

他们只关心孩子的生活、成绩,却不去了解子女丰富的内心世界。

很多学生抱怨说:“他们只知道分、分、分。

考好了,他们兴高采烈;考不好,就开始指责、训斥,从不问你为什么考不好。

”不少学生说,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偷听自己的电话,像特务一样在后面盯梢。

一位女生说,她母亲几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只要一有男生打电话,她立刻要问,“他是谁?哪班的?学习好吗?家在哪住?父母是干什么的……”查完祖宗八代,然后重重抛出一句话:你可别给我丢人!女孩哭着说,妈妈这么不信任她,真想“早恋”一把让她看看。

2、不摆家长架子。

家长既是子女的保护者,又是子女的知心朋友;他们既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又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

一位高一男生自豪地说:“我特别爱我的父母,他们和我的关系不像家长,像是铁哥们。

从小到大,家里有什么事都摆在桌面上爸爸出差的时候,妈妈就说:‘男子汉,全靠你了。

’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感,而且坚强、果断。

”一名高二的女生说,她的家长特别民主,而她的妈妈更理解她。

有时,她的日记本忘在书桌上,妈妈保证不看,而是小心替她保管好。

同学来电话时,不管男女,总是自动避开。

她不说,妈妈决不问对方是谁。

“一次”,她说,“我在夏令营认识了一个男孩子,不知为什么怎么也忘不掉。

妈妈知道后没有批评我,而是跟我讲青春期心理、生理发育的特点,并且讲了她年轻时的经历。

妈妈的理解、帮助和信任,使我顺利地走出最初的迷惘……我真幸运,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3、家庭和睦:五伦关系,夫妻关系最重要。

孩子一生看到的最恐怖的电影就是父母争吵。

4、赏识自己: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赞美自己子女的优点,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弱点,更可怕的是处处拿别人子女的长处去比自己子女的短处。

一位初三男生对我讲:“我妈老说我不好,动不动就拿我跟她同事的孩子比:人家某某考一百分,你怎么就考八十分?人家初一就入团了,你都初三了还什么都不是!人家这次期末又是全班第一!后来我对她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你给某某当妈去吧!’”子女需要鼓励,需要肯定,需要赏识。

父母用别人作例子为自己孩子树立榜样,目的在于“激将”,而事实上却导致孩子自信的丧失和崩溃,产生自卑心理,一家三口商量着来。

5、真正关心子女:很多父母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能否考上重点高中或者大学、孩子身体状况等,而对孩子的心理、思想、个性关心不够。

而孩子恰恰需要父母关心的是后者。

和父母的不同意见发生冲突时,初一的孩子偏向服从,初二、初三的孩子大多选择沉默,少数选择言语或行为上不同程度的反抗。

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面对爸爸妈妈的唠叨,我惟一的办法就是沉默。

我沉默了,他们就认为我服从了,就不会没完没了地唠叨。

我想做的,他们都不同意,我和他们没话好说。

看来,孩子们的沉默也是被“逼”。

“我是爱你的,只是你不懂我的心”最能反映父母和孩子的心声。

不止一位学生愤愤不平地对我说:“我父母哪是关心我呀!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分!一回家就知道问两句话:作业写了吗?考了多少分?除此之外你说什么他们都没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仅限于表面的东西。

曾有一位母亲骄傲地对我说,“我管得特严,她(指女儿)从不和男孩子打交道,见了男生就烦。

”我不敢接话,因为早恋问题,她的女儿已找我咨询过三次!初中阶段是人生非常重要也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

身体的迅速发育为孩子心理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孩子开始谋求精神上的独立,孩子会变得非常敏感,他渴望别人评价自己像个大人,渴望别人像尊重大人那样尊重自己,渴望独立,渴望自由等。

用一个词来概括初中生特点的话就是——逆反。

用一个比较形象的句子来形容的话,就是——妈妈的裙带太短,我的世界太宽。

二、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1、反抗性极强。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强加的意愿他们不敢说,也没有能力表达清楚,现在孩子自认为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开始思考家长的某些观念、方法是不是对的了,如果孩子认为不对,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作事情,这时候,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

常常表现爱激动,爱发脾气,与家长顶嘴,甚至唱反调。

这就是家长常常说的: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呀!2、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非常强烈,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你会发现孩子的桌子上、床头边多了一面小镜子。

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因相貌上的小小缺陷和学业上的小小失败,就自认为低人一等,而把他人看得过高,产生劣等感,变得孤僻。

这就是我们家长常常看到的,孩子百般地挑剔自己,变得沉默寡言、由此而丧失自信心的原因。

萝莉是初一学生,长得漂亮。

上学期开学不久,萝莉饭量大减,一追问才晓得,有同学开玩笑提醒她,如果再瘦一点,会更漂亮。

“你是太肥了噻,肥嘟嘟的。

”万女士称,她听了女儿的话后,不经意地补了一句。

没想到,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萝莉开始疯狂减肥,白天基本上不吃米饭,晚上只吃一个苹果。

无论家人怎么劝说,她都不听。

万女士称,夫妇俩赶紧给女儿做工作,甚至找到当初建议女儿减肥的同学,对方表示,萝莉本来就很漂亮,她当时建议减肥只不过是一句玩笑而已萝莉为什么疯狂减肥?她告诉记者:“同学都觉得我胖了,我本来就很难过。

没想到妈妈也说我‘太肥了’,让我更受打击,才下狠心减肥的。

”3、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育比心理发育快,常常出现脱节。

他们自认为长大了,个头比爸爸妈妈还高,渴望冒险,渴望独立,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但由于阅历肤浅,能力不足而常常碰壁。

4、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

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比如说选择与他性格脾气相投的固定的朋友,对异性有了关注,有了朦胧的爱情,但又把握不住分寸,在学习与早恋的矛盾痛苦中挣扎。

5、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你会发现孩子都有QQ账号,找一切机会上网与同学聊天。

开始关注同龄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说谈论青春偶像,畅谈电子游戏,甚至一起玩大型电子游戏。

如果不加控制和约束,很容易形成网络依恋甚至网瘾。

6、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有平等交流的强烈愿望,如果我们家长是专制的一言堂作风,这时候,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就有障碍。

7、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自己够不够帅呀?是不是漂亮呀?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

他们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如果我们家长没有及时引导,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孩子很可能会早恋。

8、虚荣心增强。

青春期的孩子穿着打扮上追求标新立异,追求高档名牌,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想在同学中显示自己,引人注目,这种倾向,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为了满足虚荣心很可能走上邪路。

我儿子有一天对他姐姐说:我想让妈妈给我买一双正牌的耐克鞋。

我知道后立即就给他买了一双,我想这是青春期孩子正当的愿望,在条件应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孩子的种种问题都是有原因的,也符合青春期孩子成长的规律。

我们家长首先应该明白,孩子的这些变化是正常的,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在行动上的体现,家长不必过分的担忧。

对孩子的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动不应过分压制,否则就会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心理隔阂,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初中生叛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迁移和泛化。

当他们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言行不满时,会将这个人全盘否定,而且会使他们对对方所在的集体或同一类人都产生抗拒。

因此初中生们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老师某一次不小心“伤害”了他,这个老师就被他成一无是处;妈妈的话引起他反感,爸爸的话也很快失效。

这很容易使他们的对抗心理和对抗行为的结果更加恶化,产生被孤立的主观感受和极度压抑的情绪体验。

这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初中生心理变化是人生最最突飞猛进的阶段。

很多孩子,就是在初中时代确立自己的优势,从而打下很好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中就会越来越突出,直至考入自己理想大学。

同时初中阶段也是孩子学习压力较大的一个阶段。

初中中考的竞争相当激烈,老师家长都倍感压力。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发展的顺利,就相当于为理想的实现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相反,孩子如果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以后很可能就要备尝生活的艰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