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张雨辰 12112103侯玮康 12112115朱光 12112125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目 录内容提要 ------------------------------------------------------(2)关键词---------------------------------------------------------(2)一、船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一) 船舶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波及效应----------------------------(2)(二) 船舶产业是高新技术的孵化池和催化剂------------------------(2)二、中国船舶贸易的发展及现状-----------------------------------(2)(一)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历程---------------------------------(2)(2) 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近况---------------------------(3)1. 我国船舶业自身的发展-------------------------------------(3)2.中、日、韩三国的比较-------------------------------------(4)三、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的构建-----------------------------------(4)(一)指标体系建立---------------------------------------------(5)1.形成机理指标选取-------------------------------------------(5)2.度量指标选取-----------------------------------------------(5)3.指标体系-----------------------------------------------------(6)(二)基于PLS结构方程的我国船舶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实证研究---(7)1.研究假设---------------------------------------------------(7)2.数据获取-----------------------------------------------------(8)3.实证结果-----------------------------------------------------(8)(1)变量信度检验----------------------------------------------(8)(2)内敛效度与判别效度检验------------------------------------(8)(三)结果分析-------------------------------------------------(10)四、提高中国船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10)(一)扩大造船基础设施规模------------------------------------(11)(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1)(三)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11)(四)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12)(五)加快管理水平的提升--------------------------------------(12)(六)发展先进船舶配套业---------------------------------------(12)(七)重视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配置-----------------------------(12)参考文献-------------------------------------------------------(12)内容提要:船舶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它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于一身,综合反映了一国的制造能力和工业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的造船完工量等三大指标已超越韩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是与韩、日及欧盟等造船强国相比,我国在技术水平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为了实现我国造船强国的目标,深入研究我国的船舶产业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我国船舶产业的现状,对其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船舶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据此建立了我国船舶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的PLS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结果表明:我国船舶产业规模是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技术能力、产业环境、船用配套与基础设施这四个因素影响产业规模进而对我国船舶产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关键词:船舶制造业 产业竞争力 PLS结构方程一、船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船舶是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工具,人类使用船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之前,其间人类发明了多种多样的船舶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从工业革命后,传统的船舶制造工艺经过现代科学的洗礼,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产业。
船舶制造业本身为涉水交通运输、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国防建设等众多领域提供基础的物质支持,综合性与带动性极强,通过产业链极大地刺激了上下游包括机械电子、钢铁化工、航运通信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兼具劳动力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三重特征,对中国这种身处转型时期,在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的同时亟需保证就业率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 船舶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波及效应船舶制造业与船舶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仅可以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经由产业链和供应链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快速发展,具有极强的产业波及效应,产业波及效应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甚至超过了船舶产品生产和贸易所直接带来的贡献。
船舶产业熔机械电子、通讯电力、钢铁化工等十几个行业与领域为一炉,将世界对船舶的更节能环保的要求通过产业链传递到这些上游产业,带动其技术快速迭代,协同发展。
(二) 船舶产业是高新技术的孵化池和催化剂一直以来,船舶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其本身的制造是高新技术应用最为密集、也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船舶制造业与船舶产品正是植根于各时期最先进科技成果之上逐步发展完善的。
船舶产业的发展涉及大量学科,其涉及的高新技术的范围也非常广泛。
如新能源技术深刻影响着船舶动力技术的发展,除了已服役多年的核能技术外,燃料电池技术、超导电磁推进技术等均为未来船舶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二、中国船舶贸易的发展及现状(一)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之前,中国船舶产业主要侧重于满足军用需求,民用船舶特别是民用船舶出口发展相对缓慢。
新中国成立完成三大改造开始到改革开放序幕拉开的1978年这段时间内,中国船舶出口总量不过区区16万载重吨。
1979年-1981年间中国船舶产业乘世界造船热之东风,开辟了中国船舶从香港市场打开走向世界的道路,中国船舶造船完工量也于1982年首次超过100万吨。
20世纪90年代,中国船舶产业稳步上升,1994年造船完工量紧随日韩,首次成为造船规模世界第三大国,并于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造船大国,2010年,中国坐上了世界头号造船大国的交椅。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对船舶造船的影响在2010年后开始逐步释放。
2011年中国全国造船完工量共计7665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但新接船舶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同比分别萎缩51.9%和23.5%,在这造船完工量持续超过同期新增订单的情况下,中国船舶企业之前积存的手持订单数被不断消化,一些企业长时间一单未接,面临开工不足的窘境。
而2011年以来,国际船舶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船舶企业在过去主打的常规船型的需求不断走软且量价齐跌,中国船舶企业陷入接不到单、交不了单、融不到资的窘境,产业和出口贸易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近况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船舶制造业自身的发展,以及与目前的主要竞争国家日、韩的比较分析,来分析出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境况。
1.我国船舶业自身的发展表1是我国从2006年-2014年我国船舶工业造船业三大指标的有关数据,大体上我国造船业占全球市场份额近年来有了非常大的增长,但是这增长中也有着许多问题。
从我国来看,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造船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船舶作为一种工业制造品,从买方下订单到最后完工交货大约需要2-4年的时间,并且买方在这段时间内分批结清款项,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国际航运市场剧烈恶化、买方或者承建方资金链断裂、汇率市场剧烈波动等,都会造成买方取消订单或要求延期交货等影响出口的情况,所以2008年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并不能从下图表中明确的看出,但值得注意的是,时间延迟带来的影响在2012年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表1 2006-2014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情况单位:万载重吨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全国145218933041424365607660602145343905造船完工量占全18.923.130.734.838.245.142.541.441.7球市场份额 %同比30.460.639.54754.616.8-21.4-24.7-13.9增长或下降 %新承425150256055260075233662204169845995接船舶订单量手持68721105220146188171959014991106951310014890船舶订单量数据来源:由国家统计局数据及计算所得2.中、日、韩三国的比较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二战结束,日本从英国手中接过造船第一大国的接力棒,但却在2001年将其拱手交给了韩国。
而2012年,中国首次船舶出口贸易额超过韩国,首次坐上了船舶出口贸易的头把交椅,但2013年又被韩国反超。
目前中日韩三国占世界船舶贸易市场份额达到了将近66%,西欧的船舶制造产业不断向东亚转移,这一过程已经基本完成,而在东亚范围内由日韩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方兴未艾。
从中日韩三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表2)对比可以看出,在国际船舶贸易市场上,世界其他国家加在一起,才能与中韩两国抗衡,而日本的份额不断被中国和韩国两国蚕食,短期内难以再向世界头号造船大国的宝座发起冲击,而除中日韩三国的各个国家船舶贸易市场份额从1999年至今逐年下降,世界船舶贸易从100年前的西欧一家独大,发展到日本与西欧分庭抗礼,再到中日韩三国演义,为产业转移做了形象而生动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