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关系
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本质区别在于:在内部资本市场上,企业总部拥有经营不同业务分支部门,并且为企业内部的所有项目配置资本,对企业资源使用具有余控制权和索取权;而在外部资本市场上,外部投资者不拥有它所提供融资的企业或项目,项目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由经理们所有。
正是这种区别,导致内部资本市场借助于总部的组织权威力量可以缓解外部资本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摩擦。
换句话说,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由于总部在信息处理、监督激励、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相对与外部资本市场具有很大的优势,从而规避了外部资本市场上投资项目的信息披露和困扰外部资本市场的澈励等问题。
内部资本市场对我国改革发展的启示
在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外部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在获取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的过程中还受到强烈的资金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把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在项目之间重新进行配置的意义就更加重大。
因为外部资本市场在会计和审计在技术还很不成熟的时候,经理们就可以很容易地从项目中获取私利。
根据这种情况,外部投资者就不会为项目提供足够的融资,导致单个部门企业很难吸引最优水平的融资,这样内部资本市场就能够潜在地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某家公司的内部市场上,总部同时对一家历史悠久的“大烟囱” 工厂和几个技术含量高、具有创新性的高净现值的开发项目的资金进行监督管理。
从独立项目的角度来看,“大烟囱” 工厂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和附加值,能够进行大量的再投资。
同时,公司的资源总体上是稀缺的,若把这些资金转移投向更具有创新性的开发项目上可能效益更好,但是由于这些开发项目依靠自身力量无法从外部资本市场募集到充足的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总部配置资源的作用就十分重要。
相比之下,外部投资者就无法对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做出科斯的安排。
当然,随着外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审计和信息披露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内部资本市场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削弱。
实际上,我国改革自身为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若把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看成是一个没有外部资本市场的系统。
那么外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全部被内部化了。
完全内部化的安排显然是不经济的,这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证实。
随着改革的深化,外部资本市场被分离出去后,企业将有一段内部资本市场真空时段,这时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和激励的摩擦问题,企业通过合理的兼并,形成真正的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以解决其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问题。
所以,从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理论来看,我国目前的企业兼并、资产重组是改革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建立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过程中,也就是企业间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现象。
经营者通过兼并损害国家和股东的行为是极易发生的。
在国有企业目前的外部环境中(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还不具备正确评价企业价值的功能),经营者无个人成本可言。
“商业试验” 成本主要由国家提供,企业间的不良兼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
内,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如何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
而根本的约束机制来自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完善,企业内部资本市场除了其自身的某些不经济因素,如内部激励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等的制约之外,还因为外部资本市场对其发展有着根本性制约作用。
从理论上讲,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存在着一个合理的边界。
由于市场机制的竞争性,当内部资本市场的边际效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外部资本市场就会取而代之。
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替代的关系,经济转轨时期,二者经过长期的调整,寻求着相互之间合理的边界。
所以,发展和完善外部资本市场,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市场,从内外部资本市场理论来看,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企业经过兼并、重组建立内部资本市场后,总部可以有效地发挥内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及其特点,外部资本市场发展和完善应该以提高企业审查投资项目的概率和减小审查成本、发展和促进审计与会计技术的完善以及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等为目标。
由于目前企业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以及我国企业存在着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及早研究我国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的特点、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相互作用及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类型的关系,建立起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避免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形成不当干预。
这对于企业机制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