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备管理模式 (1)
采集原始数据
计算总体平均值
计算USL均值
计算均值LSL
取最小值min
计算S
CMK=min/(3*s)
▪ 三、设备维护管理
▪ 设备从启用开始,至报废为止一般要经过3个阶段:磨
合期,正常使用期,性能衰退期。其使用寿命是由无形磨 损程度、维护保养质量决定的。
▪ 设备维护管理有以下四个方面 ▪ (一)提高人员索质 ▪ (二)合理安排大、中、小修时间及内容 ▪ (三)设备绝不能带病作业 ▪ (四)保养 ▪ 其中保养最为重要
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装备,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设备高效率、长周期、安全、经济地运行,来保证 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设备档案管理工作
▪ 设备档案是设备一生最基本的记录文件,记录了一台设
备从规划、设计、制造、到使用、维护、改造、更新、报废 的全过程。它包括设备说明书、图纸图册、技术标准、台服、 档案以及原始记录等。它的记录和使用,对带助设备管理人 员更详细的综合评价管理费用,更准确地制订维护和维修工 艺标准,以及备品备件的选购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5、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策略
“生产的骨胳系统和肌肉系统”
▪
——马克思
设备管理的定义
设备管理,从工作内容来说,概括了设备的 一生,即从选购设备开始,在生产、使用、维护、 磨损及补偿,直到报废为止的全过程的管理。
其中存在着两种状态;一是设备的物质形态, 包括从设备的选购、迸厂验收、安装、调试、使 用、维修、改造、更新等;一是价值形态,包括 设备的最初投资、维修费用支出、折旧、更新改 造资金的支出等。设备管理应当是包括对设备这 两种形态的管理。
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
“三级保养制”是指以操作者为主,对设备进行 以保为主、维修并重的强制性维修制度。
1、日常维护保养(简称日保) 2、一级保养(简称一保) 3、二级保养(简称二保) 设备的区域维护
设备的区域维护是指维修工人承担一定生产区域 内的设备维修工作,并与操作工人共同做好三级保养、 巡回检查等工作,还负责完成管区内的设备完好率、 故障停机率等考核指标的完成。
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一、维护标准
主要有两种:点检标准和润滑标准 点检:就是通过对设备运转部件作正确详细分析后,
制订标准(如温度、压力、振动,声音,腐蚀, 泄露等),然后采用各种手段,例如听、看、摸、 嗅等,对这些部位按侧定标准定人定时进行运 转正常性判定。重点部位需采用高精度仪器, 如振动测试仪、磁粉探伤仪等,这是发现设备 事故并将其消除于萌芽状态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设备管理部门应不惜重金,培训点检人员,配 备高精仪器。
设备点检制度
1、点检分类
日常点检、定期点检、专项点检
2、点检的主要环节
(1)确定检查点 (2)确定点检项目 (3)制定点检的判定标准 (4)确定点检周期 (5)确定点检的方法和条件 (6)确定点检人员 (7)编制点检表
▪ 二、全员参与管理
▪ 生产操作人员是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虽然对设备
的结构、原理不如维修人员清楚,但他们对设备的使用性 能比维修人员要熟悉的多。加之他们常年累月就在设备跟 前,因此,异常事故发生前,往往是他们先发觉,并且得 以避免。但正因为他们不是设备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所能 发现的,也是比较显而易见的,对于比较隐蔽的,就由设 备管理人员制订标准,交由他们负责。
▪ CMK公式解释
▪ Cmk测算流程
Cmk min(USL x, x UCL) 3* S
Min:最小值
USL:上公差界限
n
(x x)2 i
UCL:下公差界限 s
i 1
n 1
x :总体平均值=average(A1:A100)
S : 样本标准偏差= stdev(A1:A100)
完善表单相关内容
四、设备购置
▪ 设备的购置主要依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原 则。 传统上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合理购置。
▪ ①设备的效率。如功效、行程、速度等。 ▪ ②从精度、性能的保持性、零件的耐用性、安全可靠性。 ▪ ③可维修性。 ▪ ④耐用性。 ▪ ⑤节能性。 ▪ ⑥环保性。 ▪ ⑦成套性。 ▪ ⑧灵活性。
(2)有助于把设备计划修理地停歇时间和修理费用 降低到最低程度
(3)有助于把备件库的储备资金压缩到合理供应的 最低水平
备件的分类 (1)易损备件 (2)事故备件 (3)常用备件 (4)大修备件 以八室为例,没有专门的备件管理库房,而是各组自行 管理,在遇到需要更换备件等情况时,不能统一调配, 往往延误生产周期。
Cmk
▪ Cmk是德国汽车行业常采用的参数,称为临界机器能力
指数,它仅考虑设备本身的影响,同时考虑分布的平均 值与规范中心值的偏移;由于仅考虑设备本身的影响, 因此在采样时对其他因素要严加控制,尽量避免其他因 素的干扰。
▪ 它是对生产设备能够满足要求及稳定性的能力评价,是
衡量设备运行稳定性的一个指标,目前的一些企业一般是 要求CMK不小于1.67,也有是要求大于1.33的,不过前 者较为普遍!!
设备管理的主要目的
前西德1976年“工业通报”载,一般情况下,用于设 备维修的年财政支出额,大约相当于设备固定资产原值 的6%~10%或企业产值的10%。如将配件等其他资金 考虑 在 内 , 估 计维 修支出要 占企业总 开支的 1/4 。据 1978年资料介绍,前苏联每年用于设备维修的资金超过 100亿卢布。
四、设备的备品备件管理
备件管理的定义
备件管理,就是为了能够按计划进行设备检修, 尽量缩短故障停机时间,减少修理费用,在保证备件 品种的质量和数量、供应及时、经济合理的原则指导 下,对备件的计划、制造(或采购)、储备、供应等 方面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备 Nhomakorabea管理的目的
(1)有助于把设备突发故障所造成的生产停工损失 减少到最低程度
仪器设备浅谈
——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分析
目录
一、设备管理
1、定义和特点
2、设备档案管理工作
3、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4、设备维修管理
5、设备的备品备件管理
6、设备购置
二、全员生产维修(TPM)
1、概述
2、改善提案活动
3、自主保全活动
4、效率 最大化活动
5、TPM的推进
三、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
1、产生背景 2、定义 3、逻辑步骤 4、故障后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