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深度报道

三、深度报道


四篇报道分别聚焦“和平发展”、“坚持发展”、“面向未来发展”、 “科学发展”的主题,贯穿“发展”一条线,主题鲜明、深刻、集中, 富有思想性和前瞻性,富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回应外界疑虑,呼应
国人期盼。
报道融新闻综述、新闻评论于一炉,架构精巧,论述全面,就实论虚, 虚实结合,在丰富的写作素材中精选提炼,形成诸多思想内涵十分丰
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使农作物受损,也使人和牲畜的生存受到威胁。目 前,云南全省有400多万人口面临吃水难的问题。 勤劳是西部人民与大自然抗争中养成的天性。然而,勤劳却带来了这样的 结果。
…… “传统的生活方式,不仅导致传统生产方式的延续,而且导致传统的价值
观念,导致传统 的满足。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的满足中,排斥了对需要通 过交换才能得到的商品的需求,因而 也就泯灭了为交换而生产的积极 性。”这就是贫困背后的贫困,它无疑比经济的贫困更可悲。
角度使新闻的深度大大拓展。
这样,深度报道实现了对各种新闻报道文体的整合。从这个层面 上说,深度报道已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旨趣,它也是一种编辑旨趣,一
种采访旨趣,一种新闻思想。
4)对新闻编排的整合
①对文字报道和图片报 道、图表报道的整合
右图版面主标题为:多年的筹 划,多月的训练,只为那一日 的绽放(Years of planning, months of training,…DAY OF GLORY)。
国新闻杂志《时代》是杰出的代表,该杂志的创办人亨利·劳斯自称
《时代》是“新闻事件的注释家”。 如今,叙述、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都已被整合到 了各种类型昀深度报道写作中,深度报道中时时流露出记者的倾向和 观点毫不稀奇。
3).对新闻文体的整合
深度报道有单篇式和组合式两种基本形式,组合式的深度报道又
〃4月14日:菲称与菲在黄岩岛对峙的中国渔船已全部离开
〃4月15日:中国渔政船赴南沙护渔 将实行24小时守礁值班 〃4月16日:菲方在黄岩岛海域仍有20余艘船只 中方促立即撤离
〃4月17日:菲律宾外长声称将寻求国际仲裁解决黄岩岛对峙一
事 〃4月20日:中国渔政310船抵达黄岩岛 开展常态化巡航
〃4月22日:菲律宾两艘战舰和1架反潜机正赶往黄岩岛海域
2).对表达方式的整合
深度报道出现以前,西方新闻界居主流地位的新闻报道理念是客观
报道。客观报道理念所对应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和说明,完
全排斥议论和抒情。 著名政论家李普曼深刻地指出,随着经济危机和罗斯福实施新政,
“各种事件接踵发生,而这些事件本身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一
个‘为什么’变得与‘是什么’同样重要的时代开始了”。 在时代的呼唤下,深度报道的主要样式之一解释性报道兴起,美
一、解释性报道
1、解释性报道的产生 2、解释性报道的功能与写作 (1).信息整合功能 (2).详尽的功能 (3).说服的功能
菲律宾缘何在南海如此“急进”
4月25日,菲美“肩并肩—2012”联合军演在菲律 宾巴拉望岛面向南海的区域举行两栖登陆演练。此前
一天,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发布公告称,在南海礼乐
从1985年开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分别设立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 报道两个专项奖,深度报道的地位在业界得到承认。
2、深度报道在我国空前繁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度报道在我国空前繁盛,一 批优秀的记者脱颖而出,一批脍炙人口的深度报道作品 问世。
1986年,全国好新闻评选设立了“深度报道奖”,《 长江漂流系列报道》和《遗弃女婴事件连续报道》获得 了深度报道一等奖。 1987年被我国新闻界称为“深度报道年”,《关广梅 现象》、《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以及《中国青年报》 的《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 获得深度报道特等奖。
引人进一步深思的余韵。
2.思维的系统性
按照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的话说,系统就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 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概括起来说,系统是由两个以上要
素、有序地、有层次级别地结构起来的网络。
传统报道模式的六大弊端:
一是报道中的两极化,即非好即坏、非此即彼的模式; 二是单一因果和万能因果的模式; 三是重结论、重结局、轻过程、轻变化,习惯于完成式、总结式的报道;
4、论理的思辨性
“记者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不要试图去寻找什么重要新闻,
而要努力使新闻重要起来。”
1987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的作者之一曹 焕荣说,要借助理论的力量,增强报道的厚度和力度。作者之一祝华新 也说,借助理论的理性之光,新闻就平添了思想深度和令人信服的力量。 三位作者(另一位是罗荣兴)都认为,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质, 这是新闻改革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中国青年报记者1987年5月30日写的《贫困背 后的贫困——西部贫困探源之二》的一部分内容:
中国日报要闻6-7通版2009年 9 月 9 日
获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②对各方观点的整合
6、采访报道的艰巨性
1)深度报道的采访耗时耗力,工 作量大,其发表亦要几经周折。 2)采写深度报道(特别是揭黑 性的调查报道)往往要承担较大 的风险。
“在我们这个日益繁荣的大城市里需 要这样一种日报:它不仅售价低廉而 且明白易懂,不仅明白易懂而且内容 丰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真正的 民主精神——忠于人民的事业,不做 有 钱人的奴仆……它要揭露一切丑 恶和欺骗,抨击一切社会罪恶与弊端, 它要以真挚诚恳的态度为人民的利益 而战斗。”(李普曼:《世界报创刊号:告读
来到西部,你会在云雾缭绕的峻岭,看到缕缕炊烟;你会在兽迹罕见的陡 坡,看到新开垦的处女地;你会在那九曲十八弯的羊肠小道上,看到背负 沉重的佝偻着的身躯。你不能不感叹那坚韧的勤劳。 然而,同样在这里,你亦会看到开发和利用与破坏和毁灭几乎在同时进行。
利用与破坏一:云南沧源垦殖开荒,使森林退化为灌木丛,继而退化为荒
者书》1883年5月11日)
2003中国风云记者王克勤,被业界称之为“中 国的林肯· 斯蒂芬斯”。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类型及其报道要领
一、单篇式: 二、多篇式: 连续报道 系列报道 调查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
组合报道
问题讨论
黄岩岛对峙事件:
· 4月11日:菲舰试图“抓捕非法捕捞的中国渔民” 中国海监阻止 〃4月12日:菲律宾派一舰艇增援 继续与中国海监船对峙 〃4月13日:菲律宾无视中方警告再向黄岩岛派海岸警卫队船只
富的话语。
比如,纪略之二写到,“是几十年心无旁鹜的发展,让中国主办的这 场世界聚会有了成功的基石;是几十年心无旁鹜的发展,让中国看向
世界的目光,变得自信从容”,排比句式庄重凝练;
纪略之四写到,“艰难的历程,会变成我们的财富;艰辛的付出,会 成为我们的收获。”句式对仗工整,琅琅上口,内涵层层递进,极富
案例2
由任伟本撰写的系列报道《上海世博会纪略》于2010年11月5、6、8、 9日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头版下部围框刊发。获第二十一 届(2011)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四篇纪略文章分别为《和平发展的生动演绎》、《融入世界坚持发
展》、《共同为未来发展思考》、《付出艰辛收获科学》。 文章满腔激情追记“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盛况,高屋 建瓴、大气磅礴、热情赞颂成功办博的中华智慧,纵论以仁为本、 以德为上、以和为先的中华文化,充分肯定科学发展引领的办博方 向,深刻总结以人为本、倡导变革、融入世界、坚持发展的成功经 验,高度概括内涵广博的世博精神。
深度报道选题的生成地:
1)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 2)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
3)社会运行的重大缺陷及弊端;
4)重大突发事件。 如下例:
案例1
由新华社着眼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由记者孙承斌 邹声文贾楠精心组 织采写的2010年1月10日首发的《坚定沉着战狂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纪实》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人民日报》19 87年11月6日、7日)这两篇深度报道,它们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就 中国改革谈改革,而是把它放进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立体交叉发展的大 网络中加以全方位扫描,所以才产生“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的阅读效 果。
3、新闻六要素呈现的多面性
when 不只要说明现在,还要追溯既往,推测未来; Where 不仅要报道现场,还要注意到地点的延伸和波及; Who 不但要采访当事人,而且其他的有关人员, 直接的 与间接的都应采访; What 凡是与新闻事实有关的情形和细节都要尽量收集; Why & how 在原因和经过情形上,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 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还要能分析出新闻的意义,预 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这篇思辨性报道读之令人折服。试想一想如果没有记者的慎 思明辨,那么,这些材料只 不过是简单堆砌,无排上的整合性
1)对新闻事实的整合
根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可以对新闻事实作出不同的分类, 如主要事实和次要事实、核心事实和边缘事实、前景事实 和背景事实、事件性事实与非事件性事实、深层事实和表 层事实等。 深度报道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之处就在于,它是通过次要 事实突出主要事实,通过边缘事实充实核心事实,通过背 景事实说明前景事实,通过非事件性事实补充事件性事实, 通过深层事实深化表层事实。 通过各种事实的整合,深度报道提供给读者一个尽可能丰 满完整的故事,对新闻事件起到阐明、解释、揭露、呈现 或预测作用,体现思想深度。
有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组合文体式。
组合文体式的深度报道就是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将各种新闻文 体的相关报道——如消息、通讯、评论和读者来信等——整合在一个
版面或几个相连的版面中,形成一个专版或板块,使之从整体上成为
深度报道。在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这些原 本看上去界限分明的各种新闻文体形成了良好的分工合作,从各自的
第八章 深度报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