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谈智慧课堂下教学关键点的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谈智慧课堂下教学关键点的优化

于细节处见精神——谈智慧课堂下教学关键点的优化教育家陶行知谈到“智慧教育”时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

”这也就点出智慧课堂的重要标志是“生成”。

因此我们的课堂绝不能成为传授知识的阵地,而应让我们的课堂迸发着智慧的火花,以教师的智慧唤醒并生成学生的智慧。

同时,课堂教学又是由一个个细节点组成的,其点虽小,却能透射出一位教师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智慧的课堂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点。

而在这众多的细节中,常有几个关键点,直接影响教学的达成度,所以,关注细节,优化关键点,及时地发现与捕捉,并有意识地创造与重构,让这些关键点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一、善于创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文章喜曲不喜平”,其实课堂也一样。

纵看一节课,就如大海的潮涨潮落,有高潮、有低谷,这样有张有弛的课堂才有它的曲线美。

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课堂教学,一节课我们总应该让学生有爆发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之花充分绽放,让他们的情感如激流般奔放。

而这爆发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只有不断的创设学生的兴奋点,我们的课堂,才会超越平庸,流动智慧。

那么,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呢?1、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创造课堂的兴奋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是因为我们老师根本不了解学生的学情,其教学内容始终跳不出学生的已知层面,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言说和思考的兴趣,所以了解学习的起点,是创设学生学习兴奋点的关键。

其中有两种方法很值得一用:一是在课前让学生写读书札记,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读出问题。

老师就可以在课前浏览学生的阅读成果,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创生问题,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比如:我在教学胡适的《我的第一本书》时,先让学生写读书札记,发现学生对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情”“同学情”“人狗情”都研读得较充分,但无法理解“人不能忘本”与“第一本书”间有什么关联,于是我就循着同学的疑点,精心设计两个主问题:(1)我的第一本书是的书(2)什么是“本”?牛汉究竟不能忘记什么?这两个主问题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两个兴奋点一浪高过一浪,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2、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课堂化沉寂为灵动。

在课堂中,我们不但要预设一些兴奋点,更要根据教学演进的过程,及时捕捉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一个又一个高潮。

就这一点,老师不但要善于“察言观色”,更要及时判断学生的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

笔者的同事曾向我说了这样一个案例:他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在分析了文章结构、母亲的性格特点及对我的影响后,发现有几位学生在暗地里争辩“这位母亲究竟是严还是慈”,于是老师顺水推舟,让全班同学讨论,结果形成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最后得出的结论也颇令人回味:母爱的最低层次是溺爱,第二层次是严厉、不留情面,最高层次是深爱着孩子却又严厉有加。

二、善于处理教学的预设点与生成点所谓“预设”即课前的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策划,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与运用等一系列课前教学准备活动。

但我们的教学主体是活泼泼的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更何况阅读亦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过程,我们决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预定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否则把学生困死在“方框”中,扼杀了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

因此,时刻关注课堂中发生的情况,充分利用与预设发生偏离的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课堂,这也是智慧课堂尤为重要的一点。

在七下时,我开过一节市际交流课,题为《绿色蝈蝈》,下面是课堂教学的片段:师:“法布尔曾经把自己称为“虫人”,即把自己当成昆虫,用虫的眼睛,虫的耳朵,虫的鼻子,尤其是虫的心灵和思维去感受、去理解昆虫的行为和情感。

你能从文中找到一些印记吗?”我的话音一落,学生探究的热情再一次高涨,回答更是精彩丰呈。

到这里为止,学生不但感受到了精彩的昆虫世界,更透过文字,感受到了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境界。

我不禁为自己巧妙的预设高兴不已。

就在我得意之时,班长小卢有些迟疑地举起了手:“老师,法布尔既然把自己当成虫人,为什么还要把蝈蝈吃蝉写得那么残忍呢?”我有些慌乱,课前根本未想到这个问题,此时已近课末,是把问题留到课外,还是放手一搏?这时,一个同学举手了:“也许是法布尔特别喜欢蝈蝈吧。

”我看到了班长小卢依然一脸的茫然。

于是,我决定不让遗憾留到课外。

又一位男生举手了:“因为蝈蝈习性如此,所以法布尔也如实地写,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师:“这位同学说得有些道理。

那实事求是的写法与法布尔自称的“虫人”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课堂上再次陷入沉寂,同学们都一脸的严肃!我突然发现有个男孩眼睛亮亮的,似乎欲言又止。

我对他微笑着,用肯定的眼神鼓励他发言。

在我的鼓励下,他坚定地举起了手。

“老师,我认为法布尔这样写正是体现了他的虫人精神!”他刚说了一句,教室里一片哗然,孩子们都现出了惊疑的口气。

我示意他继续往下讲。

“正因为法布尔把自己当成了虫人,所以他在观察蝈蝈时,就把自己当成了蝈蝈,用蝈蝈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生活,所以他才会如此生动真实的再现蝈蝈的生活习性。

当他写蝉时,又会把自己当成蝉,因此这样写不是残忍,反而更能说明法布尔他把自己真正当成了虫人!”男孩的话音一落,全场掌声四起,我知道孩子们的心更加贴近了这位科学家的心灵!由此可见,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两者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但课堂上的生成点并非都有正价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归“正道”。

比如在教学《台阶》时,有学生说文中的“父亲”的行为愚不可及;谈到“藤野先生”时,认为他对鲁迅的关心是缘于看到鲁迅美好的未来等等。

很明显,学生解读过分宣扬自己离奇的观点,已经了偏离作者的创作意图,甚至破坏文章的审美效果,面对这样的生成点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到阅读中所产生的偏差,从而收获应有的精彩。

因此,善于处理教学上的预设点和生成点,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具动态美,从而收获更多意外的精彩。

三、善于挖掘教学的空白点教学中的空白点,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地留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它有时间和内容之分。

我主要从教学内容的空白点来谈。

挖掘教学内容的空白点,就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从而化简为丰,化隐为显,读出文章潜藏在深处的意蕴。

这一点我在教学《背影》中有较深的体会。

在谈到“母亲的艰辛”时,一位同学谈到“我”的母亲对待大哥债主的一个细节:生:“‘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文中的‘央’写出了母亲的艰难!”学生的这种解读是很粗线条的,他缺少对文字的“细嚼慢咽”,及对人物的设身处地的揣摩,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教师就要善于从平淡的文字中找到空白点,通过对空白点,即学生的“盲点”进行挖掘、填充、再创造,从而获得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师:“这个细节很值得我们咀嚼,‘央’是什么意思,母亲是怎样央求的?”生1:‘央’是请求的意思,有低声下气的味道。

生2:母亲可能会说:“你我同是本家,你不帮我,还有谁能帮我呢?”生3:母亲还可能说:“你也知道我当家的难处,如果我自己去发钱,可能会纵容大儿的劣行,也只能请求你帮帮我了!”师:母亲是否会一说就通呢?生:“央”是央求,所以母亲肯定是费尽口舌才说动邻舍本家,而且后文也说道“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就说明母亲并非一次去说情,也许第一次很容易说动,但越往后,就越艰难,谁愿意在除夕夜做这些事呢?师:说的真好!毕竟在除夕做这事,很多人会觉得晦气。

还能联系其他文字说说母亲“央”人的困难呢?生:下文说“母亲做好做歹”才让债主回去,“做好做歹”的意思是“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我觉得母亲去央求邻舍时肯定也用尽了各种方法。

再联系前后文,母亲一年中忍受了很多怨气,到大年三十,还没能消停,不但要把这怨气压抑在心里,还要去做低声下气的事,更可见母亲内心的苦。

生:从后文可得知母亲还是位很刚气的人,要让她放下自己的尊严去央求别人,足以感受到她的艰难。

师:确实,一个简简单单的“央”字潜藏着母亲难言的苦楚与艰难,除夕,对我们而言是幸福团圆的日子,对母亲来说,却是一场恶梦!也正因为此,胡适才会深切地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是立体的多维的,“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有时一个简单的词、一个不经意的细节,都可能承载无穷的内蕴,而这意蕴需要我们潜心咀嚼,不断的补充丰厚。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空白点,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从而读出更多的滋味来。

四、善于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在一堂课中,总有一两个需要解决重点或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重难点,不但需要老师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更需要老师拥有必要的课堂教学智慧,才能把刀用在刀刃上,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信客》一文时,把教学重难点定在“挖掘信客的人性美及文章所体现的“精神苦旅”“文化苦旅”。

备课时,我为了化解这个关键点,设计了三个富有梯度的主问题:1、什么是“客”,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客”的特点;2、“信客”这一职业中的“信”有哪些内涵?3、年轻信客为什么放弃了“信客”这一职业?与信客相比,我们的村人少了些什么?从课堂实际效果看,这三个问题直击文章要害,层层推进,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信客身上所承载的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并体会到这“美好人性”在城市文明的推进中所经历的艰难旅程。

要化解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定的教学梯度,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而让大部分的学生能“拨云见日”,获得成功的喜悦。

但课堂总不会如你所设计的,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所以,我们还得有一定的教学智慧,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让教学难点得以有效的解决。

这里最常用的方法有:1、细化法,有时我们提的问题过大过深,学生一时无法入手,我们就不妨把这难点进行细化,逐个突破;2、旁敲侧击法,即打外围战,先解决与关键点相关的问题,然后再来突破难点。

比如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苏轼的“旷达”情怀,于是我通过一个追问一个故事进行巧妙地化解:1、追问:你认为只有那一晚的月光才让苏轼走出困境,变得乐观超脱吗?2、讲解王阳明的故事之“龙场悟道”。

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从苦闷中超脱出来并非是一件易事,是从每一个这样的夜晚,逐渐去除心灵的尘埃,挖掘生活的诗意,超越生命的苦难,这是一个不断积淀并超越的过程,才让苏轼逐渐走向“一簑烟雨任平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