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自考 训诂学题 四川师范大学

大自考 训诂学题 四川师范大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属于来自西域的词语是。

A蒲桃 B世界 C过去 D刹那 A
2、下列词语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A
3、最早提出“右文”说的是()。

A王圣美 B黄侃 C戴震 D俞樾 A
4、“负,背也,置项背也。

”使用的训诂方式为()。

A义界 B推因 C右文 D定义 B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大型丛书包括有。

A 《四部丛刊》
B 《四部备要》
C 《永乐大典》
D 《册府元龟》
E 《四库全书》 ABE
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 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AB
3、以下句中加点部分为单纯词的是。

A 计犹豫未有所决。

B 望洋向若而叹。

C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D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E绍介而传命 ABD
4、以下句中加点部分为偏义合成词的是。

A内外臣僚,皆其腹心。

B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C无羽毛以御寒暑。

D 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军。

E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

BCD
三、填空题
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

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

如字
3、《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骃的《》、唐代的《史记索隐》和唐代的《史记正义》。

史记集解司马贞张守节
4、《史记集解》的作者是刘宋时期的。

裴骃
四、名词解释
1、浑言、析言: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这是指出近义词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2、《五经正义》:是唐人孔颖达等人受王命在前人义疏的基础上而撰定的经典注释书。

凡一百七十卷,内涵《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等五部经典正义体的注释书。

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之意。

3、转语: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

4、丛书:丛书是总聚众书而汇刻成一大部的书。

丛书分综合性丛书与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五、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2、王犹不堪,况尔小醜乎。

类、属
3、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美貌、漂亮
4、师退,次于召陵。

驻扎
六、简答题
1、说明“义界”的实质、原则及其局限。

答:用一句话或几句话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

原则:必须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局限:定义难以精确;文字往往冗长;
2、联绵词有哪些特点?
答:联绵词是单纯词,写法不固定,上下凝结成义,不能拆开分析意义。

3、训诂学的任务有哪些?
答:主要有三:(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词义的理性引申是指什么?它有那些小类?
答:它是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了引申义。

词义的理性引申可分为四小类:(1)因果引申;(2)时空引申;(3)反正引申;(4)虚实引申。

七、论述题
1、什么是“以形索义”?结合材料说明以形索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

如:古书有“梦黄能”。

《金文编》“能”像熊的样子,可知“能”是“熊”的古体字。

运用“以形索义”要注意:(1)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

从《说文》的说解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

如:“莫”为会意字,像太阳西下在天边草丛里,表示“暮”的意思。

(2)古文字与训诂。

依靠殷商系文字——甲骨文,可以更好训释词义。

如《说文》“追”、“逐”二字互训,古书里看不出二字区别;甲骨卜辞“追”的对象是人,“逐”的对象是兽,后来才混而不分。

(3)笔意与笔势。

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要涉及笔意与笔势问题。

只有较
早的文字才有笔意。

汉字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与字义的联系切断,就成为“笔势”。

如:小篆的“民”的形体无法解释字义,必须上推到古文去考察。

古文“民”从女,作捆绑状,是俘虏的形象。

这说明,运用以形索义须以笔意为据。

(4)防止望文生训,主要是: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堕肝胆”,有人释为“肝胆涂地”,其实“堕”古有“输”义,句指“把心交出来。

”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动容”,有人误解“容”为“容貌”,其实“容”为“动”义,“动容”是同义复词。

(无材料分析扣分)
2、结合材料介绍并评价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展;
(1)“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释,推求得名之由;注重单个词的音义关系;但是往往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系统性。

(2)宋代王子韶(舜美、圣美)提出”右文”说。

“右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取名“右文”,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

如云:“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3)清焦循进一步发挥了“右文”说。

沈兼士作《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把“右文”说更具体化、系统化、科学化了。

它不仅阐述了形声字的声符有意义,还表明了同一声符的形声字多属同义。

如:“倚(偏、歪)”、“崎(山路不平)”、“琦(弯曲的岸)”都从“奇”声,同含偏义。

又如:“秾”和“浓”,都从“农“声,同含“厚”义。

“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形符与字义的关系着眼,通过字族来研究汉字,揭示汉字孳乳变易的某些特征,为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指示了新途径。

随着“右文”说的发展,清代发生了“音近义通”说。

“右文”说限于同一声符,“音近义通”说却把范围扩大到异形的字;异形字只要音近,义就可通,把“右文”说向前推进了一步。

如:“地”字并不从“氐”,而含“低”、“底”义,“弟”字亦因其身材视兄低小而得名。

“音近义通”说由王念孙等开其端,由阮元、刘师培等先后发挥,由章太炎、杨树达等共为推阐,逐渐形成了学术体系。

特别是章太炎在《语言缘起说》里面,从语根研究音近义通,又在《文始》里面,从音近义通出发研究汉字的孳乳,不但总结了过去的音近义通说,并且扩大了它的范围。

该说摆脱了汉字形体的限制,具有科学的语言学的意义。

(无材料分析扣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