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亚湾北部实验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二○一二年三月委托单位: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产业园区管理处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项目主持:袁涛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报告编制:袁涛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翠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程师)霍文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严静(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程师)周炎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程师)目录1.总则 (1)1.1项目背景 (1)1.2编制依据 (1)1.3调整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 (3)1.3.1 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相统一原则 (3)1.3.2 根据规划要求和海域环境敏感性,突出重点、合理保护原则 (3)1.3.3 以水质现状为基础,并充分考虑现状及规划的使用功能 (3)1.3.4 突出陆域社会经济合理布局,适当利用水环境容量原则 (4)1.3.5 相邻环境功能区相互协调原则 (4)1.3.6 与其它海域功能区划相互协调原则 (4)2. 拟调整环境功能区划海域的自然环境现状 (5)2.1地理位置 (5)2.2地形地貌 (5)2.2.1陆域地形 (5)2.2.2海域地形 (7)2.3地震地质 (8)2.4气象气候 (10)2.5海洋自然环境状况 (11)2.5.1潮汐特征 (11)2.5.2 潮流特征 (11)2.5.3 余流特征 (12)2.5.4 海流特征 (12)2.5.5水温及盐度 (13)2.5.6波浪 (13)3. 研究海域功能概况 (14)3.1研究海域现行有效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 (14)3.2研究海域海洋功能区划概况 (17)3.2.1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08年2月) (17)3.2.2惠州市海洋功能区划 (17)4.依托陆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划 (21)4.1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1)4.2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2)4.3产业政策 (22)4.4大亚湾石化区总体规划 (22)4.5惠州热电联产规划(2011年版) (25)4.4.1热负荷预测 (25)4.4.2热源规划 (29)5.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规划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2)5.1海洋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 (32)5.1.1海洋渔业资源 (32)5.1.2港口资源 (33)5.1.3旅游资源 (36)5.1.4海岛资源 (36)5.1.5滩涂资源 (37)5.2入海污染现状 (38)5.3海域利用规划 (38)5.3.1广东省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总体规划纲要(2000-2010年) (38)5.3.2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38)5.3.3水产资源保护规划 (39)5.3.4惠州港总体规划 (41)5.4存在问题 (45)5.4.1热电联产电厂扩建的必要性 (45)5.4.2热电联产电厂扩建的依托条件 (45)5.4.3扩建工程的环境合理性 (46)5.4.4扩建的障碍 (77)6. 研究海域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78)6.1海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8)6.1.1海水水质调查方案 (78)6.1.2海水水质现状评价 (83)6.1.3小结 (94)6.2海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95)6.2.1海洋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2009年4月~5月) (95)6.2.2海洋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2011年7月~8月) (106)6.2.3拟增加区域的海洋生态状况 (110)6.3渔业资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111)6.3.1渔业资源现状调查方法 (111)6.3.2调查结果 (112)6.4珍稀濒危水生生物 (114)6.5水质变化趋势发展分析 (119)6.7.1拟调整区近10年的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19)6.7.2未来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19)7. 环境功能区划调整方案及其合理性、可达性分析 (121)7.1环境功能区划调整方案建议 (121)7.2调整后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 (125)7.2.1调整后近岸海域水质目标的可达性 (125)7.2.2附近环境功能区的协调性 (125)7.2.3调整范围的合理性 (126)7.2.4与保护区的兼容性 (126)7.2.5小结 (127)8.调整后的管理措施与对策建议 (128)8.1调整后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管理措施 (128)8.2对策建议 (129)1.总则1.1项目背景大亚湾石油化学工业区是广东省重点发展的石化工业基地之一,在广东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亚湾石化区上、下游产业群体的生产需用大量蒸汽。
为满足大亚湾石化区蒸汽稳定、安全供应,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华电力公司于2010年4月投资建成了广东国华惠州大亚湾热电一期工程2×330MW亚临界抽凝式燃煤机组,该项目的建成投产保证了大亚湾石化区现有企业的用热需求,但却基本上已经没有余量支持石化工业区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大亚湾石化区的快速发展,除已经投产运行的项目外,大亚湾石化工业区还有在建的、政府已经批准的18家石化中下游企业在2011~2015年间建成投产,石化工业区的供热问题近期内又将成为瓶颈。
为了满足大亚湾石化区的快速发展和热能需求,广东国华惠州大亚湾热电厂拟扩建2×350MW超临界燃煤热电联供机组。
项目选址与一期工程同在K1地块,循环冷却水排放方式通过经济技术等综合比较,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推荐机组循环冷却水采用直接排放方案。
同时,惠州LNG电厂也在规划二期3×460MW 燃机供热机组扩建工程。
两家电厂同时扩建后,其温排水引起环境水体温升1℃的范围将超出现行的近岸海域功能区管理范围。
其次,两家热电已建和拟扩建项目循环水温排水排放口均未设置温升超4℃的排污混合区,无法满足功能区管理的要求。
为了完善大亚湾石化区近岸海域功能区的划分,实现本海域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有效管理和衔接,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有效保护,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产业园区管理处于2011年10月委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编制《惠州大亚湾北部实验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
接受委托后,研究单位迅速成立了课题组。
在进行资料调研和勘察的基础上,按照《近岸海域环境功能申报审批程序》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完成了《可研报告》的编制工作。
1.2 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1989 年12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六号),2000 年4 月;(3)《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HJ/T82-200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12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及其修改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07号,2007年9月;(5)《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国函办[2008]10号,2008年2月;(6)《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8 号),1999 年12 月;(7)《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海发[1995]251号),1995年5月29日;(8)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办法(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2009年3月31日;(9)《<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 年)>实施方案》的函(粤环函[2005]111 号),2005 年2 月;(10)《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12月(11)《广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粤府办[1999]68 号),1999年07 月;(12)《近岸海域环境功能申报审批程序》(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办事指南),2003 年05 月更新;(13)《广东省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总体规划纲要》,粤府办[2001]8号;(14)《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15)《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粤府办[2010]42号;(16)《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25日,惠州市十届人大六次会议;(17)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惠州)规划》,惠府〔2009〕182号。
1.3 调整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1.3.1 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相统一原则调整环境功能区划时要充分考虑研究范围内自然环境的特点、资源利用状况以及附近沿海城镇经济发展布局和相应的水质要求,优先开发利用和重点保护相一致,使近岸海域的开发利用程度与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保持一致,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陆海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近期计划与长远规划相协调的原则,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布局规划出发,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2 根据规划要求和海域环境敏感性,突出重点、合理保护原则人类要利用近岸海域,就不能将所有岸线都划为保护区,而应该根据陆域经济规划需要以及水域的环境敏感性,有些岸线严格控制,有些岸线则应放宽要求。
在陆域,是通过区划集约发展区、不受干扰区和引导发展区,构筑起水环境的安全屏障;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必须与区域发展与保护规划互相协调,遥相呼应,确保陆域、水域环境功能的实现。
生态繁衍栖息区、珍贵海洋资源区和鱼类洄游通道区是重点保护区域,应优先保护;其次应优先保护养殖、制盐、食品加工等与人类食物有关的功能区域;优先保护高水质功能,同一水域具有多种使用功能,应以高水质功能确定其保护水质类别。
如确有困难,也不能低于主体功能水质类别。
同时注意选择性窄(特定)的环境功能优于选择性宽的环境功能。
对于经济发展规划确实需要而生态环境相对不敏感的近岸海域,适当放宽功能要求,为科学发展创造条件。
1.3.3 以水质现状为基础,并充分考虑现状及规划的使用功能在调整近岸海域环境功能时,一般不得低于现状使用功能,对确实需要降低现状功能的水体,应结合区域总体发展规划需要,按照系统最优的原则,慎重考虑,反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1.3.4 突出陆域社会经济合理布局,适当利用水环境容量原则自流域到区域,再到取水口和排水口,层次分明地划分环境功能区,通过水环境功能区划保障社会经济以及污染源合理布局的实现。
另外,我国的经济水平还比较薄弱,一方面应强调污染治理,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为污染治理节省费用。
例如将某些经济发展密集区附近环境敏感性较小的近岸海域划为环境功能较低的水域,主动引导经济建设按环境特征来布局。
1.3.5 相邻环境功能区相互协调原则污染物在水体中具有迁移、扩散和衰减的特性,如果考虑不当,邻近的两个环境功能区可能出现互相干扰、互相矛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