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区门票价格上涨问题的分析

景区门票价格上涨问题的分析

景区门票价格上涨问题的分析
[摘要] 五一过后,130个5A景区的门票价格都面临着涨价,涨价幅度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六十之间,许多景区将提价的动因归结为控制客流量,以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有部分景区将提价的动因归结于对景区的维护成本的上涨。

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景区涨价似乎是绝大部分景区收入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对旅游景区门票竞相提价原因的分析认为,靠提高价格控制客流量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同时通过景区门票价格的提升来增加收入的做法并不是长久之计。

[关键词] 门票价格;收入;客流量
一、引言
稀有旅游资源可依托其不可替代性来制定垄断价格。

如依托自然资源的九寨沟、黄山、张家界;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的故宫、长城、丽江古城等,这些景区因其旅游资源独特,是世界遗产,可制定垄断价格。

然而,垄断价格的制定也要适度,不然经营企业往往因资源的垄断性而缺乏有效的竞争,易使垄断价格攀升且难以制约。

通过统计,全国130家5A级景区的旺季门票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5A级景区门票已经达到了100元,超过一成的5A级景区门票价格飙升至两百元以上。

全国不含港澳台一共有130家5A级景区,低于60元的有22.3%;60元-100元,而且含100元的是31.5%,那么在100以上的以及高于200元的已经是46.2%,接近一半在100元以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中国2011年人均月收入约两千元,但是大部分5A级景区的价格超过百元,达到月均收入的5%,甚至10%。

门票价格的上涨绝不意味着仅仅是价格的上涨,而是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根本不再有机会进入到5A级或者是4A级景区,绝大部分的国人因景区门票价格的高涨而被拒之门外。

二、价格上涨原因
景区门票价格的上升虽然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外出旅游的计划,但是却无法阻止景区涨价的趋势,游客的不满对景区价格上涨的影响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并且景区对门票价格的上涨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由和原因。

1、景区维护。

主要指对于景区设施设备的维护费用。

根据记者在不少景区的调查发现,除了日常维护成本,事实上景区的很多收入都流入了运营公司和地方财政的口袋。

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它邻近黄山,是安徽南部名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占地大约500亩,门票价格从6年前的50、60元,涨到了现在的104元。

2010年宏村的游客量达到了110万人次,直接的门票收入就将近一个亿。

可是又有多少用于景区维护了呢?三孔收入1、5亿每年,维护费仅需3000万每年。

2、限流。

一般来说,价格的上涨在短时期内可以起到控制旅游者数量的作用,可是,具有垄断性的旅游景点其客流主要来自于外地乃至国外,在短期内,其需求是具有弹性的,价格上涨会抑制一些游客,一些对价格敏感的游客会转向其他的景区。

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缺乏替代物,其需求是极度缺乏弹性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价格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毕竟门票价格相对一次旅行来说,是很小的一部分支出,并且从以往的调价经验来看,价格杠杆对于客流抑制的作用并不明显。

3、成本。

任何的经营都需要有成本,但是旅游景区的成本却从未对公众进行公开。

4、增收。

利益的驱使,使门票成了景区的“摇钱树”。

三、价格上涨带来的问题
1、外出旅游观念淡薄
景区价格的上涨让人们对外出旅游的想法越来越淡薄了,价格的上涨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没法再进入景区去享受大自然或者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自然财富。

与之相反的是,我们还是经常看到景区内人山人海。

这就是社会的分配问题,有钱的人逐渐在增长,收入的水涨船高,让一部分不会因为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而放弃出游计划。

可是,我们要思考另外一方面,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去不起景区了。

2、旅游服务质量下降
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使旅行社的收益受到很大的影响,旅行社在搞价格战吸引游客的同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使游客所享受的服务大打折扣。

比如增加购物次数,增加景区内的自费项目等等。

众所周知,导游是文化传播者,是宣传大使,如此大打折扣的服务,还怎么能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让游客口碑相传呢?
四、建议
1、提高公众的幸福感。

景区不仅有其唯一性,也具有共享性。

自然景观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公共财富,每一个人都享有去旅游参观的权利,更具有维护她、宣传她的权利。

旅游活动不仅是有钱人的精神生活,应该渗入到每个社会阶层,真正使旅游活动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真正成为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一部分。

通过旅游使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存环境,更加尊重文化的异同,更加珍惜旅游的经历,通过旅游,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

2景区经营思路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实施差别定价。

使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表现方式灵活多样。

第一,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制定不同的门票价格,如免费群体、优惠群体等。

除了对青少年学生这个最大的群体实行半价优惠外,不少国家对记者也予以照顾,凭记者证即可自由参观。

第二,更具季节不同、时间段不同、景点游览段不同分别制定差异化的收费标准。

例如自然景观淡季、旺季有不同的门票价格。

第三,实行单人票、家庭套票、团体票、周期票等多种票价服务供游客自由选择。

3、实施从旅游经济向综合经济的发展,实现景区门票经济转型。

景区只是作为旅游行业的载体,是旅游产业中的一环,景区门票价格收入仅仅是旅游产业收入中的一部分,还包括住宿、购物等其他方面的收入。

比如一些零门票的景区的经验就值得借鉴,玄武湖和杭州西湖采取零门票政策,他们从2002年就开始推行无门票制,十年间西湖风景区免费开放公园景点8个,博物馆、纪念馆56个,占景点总数的70%。

免费开放的公园景点总面积超过2000公顷,无门票制,不仅使没有使杭州旅游亏本,反而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综合收益,2011杭州旅游收入1191个亿。

2010年9月29南京玄武湖景区免费开放,2011年游客增加了百分之70,收入从800万到1000万,增加至3800万。

新郑市率先推出免门票政策,使新郑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6000万元,创历史最好记录。

4、门票价格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相结合。

景区门票的共性之一应该是价格低廉,在国民月收入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1‰。

例如,日本各地名胜古迹和博物馆的平均门票占到人均月收入的1‰;捷克的名胜古迹和公益文化设施的门票基础价格一般占到月收入的0.5‰;而在比利时的名胜古迹中,国家所属的名胜古迹统一票价,相当于工薪阶层月收入的0.35%,仅仅是象征性地收取部分费用。

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地也是如此,越是涉及国民素质教育类型的旅游景点,收费价格就
越低廉。

而以上这些国家也是目前的旅游强国。

5、实施门票一卡通,缓解门票对游客的经济压力。

6、加大投资力度。

从世界各地旅游景区门票的定价上,可清晰地反映出门票价格与该地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反比的发展曲线,这条曲线更明显地体现在一些教育性、公益性强,致力于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名胜古迹和博物馆类的景点上。

政府通过低价格、优惠和免费等多种形式鼓励国民成为一名旅游者,使旅游成为国民经常性的社会活动,成为国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意大利政府为拯救比萨斜塔,维修工程花费了3540亿里拉,但门票仅约5.5美元,每日还要限制参观的人数。

政府将公民缴纳的税收,通过仅占公民月收入1‰左右的门票价格给国民予以回报、使国名通过旅游更好地体会政府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这是一种非常有远见和明智的做法。

在低门票收费的基础上,许多国家旅游景点还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经费,以保证景点的正常运转和必须的维护费用,例如,通过国家的拨款补贴、社会的捐助等。

除此以外,各旅游景区还重视扩大景区经营收入来源,为企业做广告等方式来增加收入,以维持低廉的门票价格。

五、结论
景区利用提高价格来应对客流的井喷现象,并不起到预期的效果。

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大投资力度,采取多方位融资,扩大旅游承载力,淡化门票收入意识,形成综合旅游经济,使全社会都参与到旅游景区的建设工作中来。

同时建立一套灵活科学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体系,并且在旅游黄金期,适当控制旅游者人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景区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敏:风景名胜区旅游价格的经济学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田勇:国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特征及其启迪[J].价格月刊.
[3]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