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价格上涨(价格变动的影响课后探究)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刘锋邮编2568002003年初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转降为升,结束了持续下降的局面,特别是2003年10月份以来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使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达到了1998年以来的最高点。
进入2004年以后,由于全国农产品欠收和投资过快增长导致价格总水平快速攀升,从而导致政府和百姓对价格变化的密切关注,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十五”期间价格起伏对我区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引起价格上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区城镇居民生活存在什么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本文将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以期对政府职能部门宏观调控和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和判断我区价格形势,如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点综合起来看,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总水平持续、普遍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货币价格持续下降或货币贬值的过程。
该定义包括两个主要特征:(1)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的过程,不是价格总水平一时或短期的上升,其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2)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普遍上升,而非个别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动。
我国现在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变动程度的指标,其调查内容涵盖了居民日常消费品项目和服务项目,可以全面反映市场因素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另外,这个指标已为国际上所认可,具有较高的国际可比性。
2003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急剧扩张,原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出现供给瓶颈,价格快速攀升。
加上10月份以后,食品价格在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开始普遍大幅上涨,带动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全面上涨。
这与上世纪80、90年代以部分生产资料和粮食价格快速上涨为前兆的两次严重通货膨胀极为相似。
而这两次通货膨胀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人们仍然记忆忧新。
社会各界、政府部门对价格上涨密切关注,有些甚至产生疑虑,那么,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与前两次的区别是什么?1、本轮通货膨胀是逐渐由低到高发展的我区市场价格从2002年年底启动上涨,2002年昌平卫星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期比为98%,2002年10月份是98.5%,11月份是98.4%,12月份是99.6%,均高于全年平均水平。
到了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由负转正,1月份是100.9%,2月份是10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为101.3%,呈小幅走高的态势。
2004年则进入加速上涨阶段,从上游商品(指生产领域)到下游商品(指消费领域)的各个价格指数看,出现全面上涨的局面。
2004年昌平区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14.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5%。
今年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3.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14%,房屋销售价格上涨9.8%,而居民消费价格则上涨了1.4%。
与前两次严重通货膨胀相比,本次通货膨胀是比较温和的,80、90年代两次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涨26.7%和24.1%,创下了建国以来的最高记录。
2、本轮通货膨胀是温和性的一方面从通货膨胀程度区分标准看,在发达国家一般将低于3%物价上涨界定为温和性通货膨胀,对经济正常运行危害不大。
而象我国这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温和通货膨胀的上限国际上一般定为5%左右;另一方面与我国前几次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相比,本次通货膨胀程度要温和的多。
从反映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看,2003年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2004年也只上涨了2.5%。
如果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变动外,涨幅就更小了。
从各月价格同比涨幅看,尽管这两年连续上涨,但没有超过3%,也没有出现加速上涨的趋势,并在进入2005年以后出现了涨幅下降的趋势,今年上半年,昌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
所以,到目前为止,本轮价格上涨还属于温和性的通货膨胀。
3、本轮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变动特征从上游到下游不同环节的价格上涨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高于中间产品,中间产品价格上涨又高于最终产品,而且上涨启动时间依此滞后1~2个月。
2004年我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14.2%,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的4.3%,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4.3%涨幅又高于居民消费价格的2.5%。
各环节价格指数内部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2004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了6.8%,影响了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4.6个百分点,而同期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则下降了0.6%,其中,耐用消费品类下降了6.5%。
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商品中,只有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五大类上涨,且涨幅最高的食品类上涨5.9%,而其它三大类则持续下降。
4、本轮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动特征。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粮食价格和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影响,我区上、下游产品价格变动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动特征。
我区工业品出厂价格从2003年开始上涨,一季度上涨1.9%,由于当时国际原油价格的迅速上涨,致使2003年一季度我区的工业品价格出现了一个加速上涨的过程。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逐渐走稳,工业品价格涨幅趋于平缓。
但由于2003年底国际原油市场和钢材价格的波澜再起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工业品价格涨幅迅速扩大,呈现出2004年上半年逐月递增,后两个月趋缓的格局。
后两个月工业品价格涨幅逐月小幅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宏观调控效果逐渐显现,投资增速趋缓,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钢材、有色金属价格趋于稳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从2003年年初开始由负转正后,居民消费价格一直小幅上扬,但2003年四季度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后,一直到2004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呈逐月加速上涨的态势,此后随着粮价冲高回落,价格涨幅也逐渐趋缓。
从引起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看,2004年上半年以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由粮食价格快速上涨,进而引起肉禽蛋等食品价格的上涨。
此后,尽管水电、燃料、交通运输等价格上涨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的新动力,但由于食品价格涨幅迅速趋缓,致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从2004年的2.5%迅速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4%。
二、价格上涨对我区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1、价格传导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游商品价格上涨能否传导到下游,主要取决于商品的供求状况、供求弹性和产业链条的长短。
一般地说,供求弹性小和供求衔接较好的产业,其传导效应应比较明显。
相反,在供过于求或供求弹性大的领域,上游对下游的价格传导只有通过更为漫长的供求关系的变动来实现。
而北京乃至全国目前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其传导过程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如2004年,北京乃至昌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4.2%,一直在高位运行,致使2004年前8个月主要耐用消费品价格降幅呈逐月缩小的趋势,表现出了一定的传导性特征。
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进入三季度后,这种趋势就停止了。
2003年以来,我区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但居民消费价格并未出现明显的上涨现象,很明显,在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价格传导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
2、企业经济效益受到较大影响农产品价格传导既快又充分,其供给缺乏弹性。
近年来全国农产品欠收,存在供给缺口,决定了以农产品为起点的价格传导效应十分明显。
2004年昌平区粮食价格上涨21.3%,引起食品价格上涨5.9%,进而拉动了整个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0.4个百分点。
由于工业品价格传导既慢又不充分。
企业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而工业出厂产品价格涨幅大大低于原材料价格涨幅,极大的缩小企业的利润空间,无疑造成了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困难;对农民而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冲减了粮价上涨带来的好处;对居民而言,价格上涨则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尤其是使低收入群体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3、部分居民生活陷于贫困2004年,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同比上升2.5%,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九五”末期的2000年相比上升了3.8%,预计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4年上涨1.5%左右,比2000年上涨5.4%,而食品价格预计比2000年上涨11.8%。
涨价商品主要集中在粮食、油脂、肉禽蛋食品,自然加大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也逐步凸显出来。
据我区居民家庭住户调查统计,2004年昌平城镇居民20%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4271.4元,用于食品消费支出2182.7元,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50.1%,尚处于勉强度日阶段,而5%的最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为60.2%,生活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
据我区低保调查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城镇低保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226元,月人均371元,仅为昌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7%。
随着昌平“十五”期间物价的上涨,尤其是食品、教育、医疗保健、水电燃汽价格的上涨,使我区低收入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三、物价上涨的原因1、新一轮经济增长客观上带来了价格上涨的压力2003年以来,昌平和北京市一样国民经济重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而新的一轮经济增长给价格上涨带来了压力,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价格变动的关系,可以看出,经济的高增长一般会拉动价格的较快上升,而且滞后影响较为严重。
2、供给瓶颈制约引起生产价格大幅度上涨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初步形成的国家,经济结构中还存在着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面,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在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部门不堪重负,形成了新的“瓶颈”制约,从而引起了这些领域价格水平的迅速上涨,并最终推动全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经济快速发展中对于农业生产的忽视,导致粮食供给缺口,近年来出现了房地产热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再加上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导致粮食产量逐年下降,而同时种粮成本逐年上升,粮食供求缺口不断扩大,从而引起本轮粮价的爆涨。
四、我区居民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水平偏低2004年昌平区共有从业人员18.8万人,其中:中央单位1.5万人,市属单位4.8万人,区属单位5.8万人,无主管单位6.6万人,除中央单位和市属单位6.3万人外,区属单位和无主管单位从业人员共12.5万人,占昌平从业人员总数的66.5%,这部分人员2004年人均工资15512元,月人均工资1293元,低于全区平均工资17.5%,而正是这部分人员构成昌平区城镇居民从业人员的主体,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昌平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建筑业等行业。
2004年北京市平均工资为28348元,昌平区为18796元,低于全市平均工资的33.7%,说明昌平的工资整体水平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