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专题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专题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专题前言关于对“历史”的认识历史英文作“History”,暗含人类故事之意。

在日常认识中,我们把过去的一切都称为历史,而从科学意义上看,历史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运动发展过程”这六个字,因为它表明了历史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有其发生发展甚至影响到今的过程,而不是一些史实简单地罗列,更不是一些故纸堆。

所以今天学习历史就要以动态的眼光来学习和研究。

我们学习与研究的历史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人类历史。

对于人类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可以分为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

所谓客观历史,指的是曾经发生过的实实在在、无以更改的事实;例如客观存在的遗迹(兵马俑坑)、事件(七国之乱)、人物(孔子)等。

主观历史则指的是后人(主要是、特别是历史学家)对曾经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的诠释与认识,这种主观历史由于“人”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这就是“千人一面”、“千面一人”现象出现的一个原因。

因此有人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同的命题“历史学家创造历史”。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对古代遗留下来的二十四史以及近现代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应该有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意识和任务,因为历史著作中固然有客观历史的陈述与记载,同时也往往有大量的虚假信息,多种原因造成的虚假、讳饰、作伪、曲笔等无疑湮没了历史的真相。

远古人群:元谋人、北京人开始: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母系繁荣:半坡氏族(约170万年前氏族公社河姆渡氏族先一前2070年)典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传说:黄帝、尧舜禹与“禅让”秦形成: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奴隶社会发展:商朝——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青铜器、甲骨文时(前2070年—强盛:西周——疆域空前广大、井田制、分封制前476年)瓦解:春秋——诸侯争霸、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改革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秦灭六国、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前475—前221年)一、关于先秦的概述:先秦是指中国有史以来至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涵盖了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确立阶段(战国)。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为止。

岁月悠悠,天地有情。

凭借大自然的恩赐和祖先的勤劳勇敢,人类社会从远古人群演进到氏族公社,又从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

其中,母系氏族公社最能说明氏族公社的特点,父系氏族公社则已经孕育着瓦解氏族公社的因素。

黄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总之,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成为历史发展、社会演进和人类进化的根本动力。

奴隶社会是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大约1600年。

这段历史先后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发展阶段。

其中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它的文明在古代世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

统治者实行的分封制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国人暴动”成为西周由盛而衰的关键。

此后国家一直动荡不安,最终亡于犬戎。

夏、商、周三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甲骨文、青铜器、《周易》是这一时期华夏文化的典型代表。

商朝的“人牲”和“殉葬”制度,反映出奴隶制度的残酷。

商周时期的文化特别是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始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前,历时近千年。

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民族接触频繁,相互融合;各诸侯国先后变法,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经济上,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的剥削关系逐步产生;思想文化上,由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文化呈现出异常繁荣局面,其中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进步,取得了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

二、中国古代史的总体结构。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多万年前,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中国古代经济成就辉煌,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六个时期。

原始社会原始人群(约170万年前母系氏族—公元前2070年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奴隶社会形成(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先秦(公元前2070年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商—公元前476年)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中瓦解(前770年—前476年)——————春秋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战国古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前221年—220年)……………秦汉代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史……………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公元前475年……………………………………隋唐—1840年)(581年—907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明清(1368年—1840年)中国境内猿人遗迹遍布南北,尤其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为主要发源地,从而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单独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民越来越倾向于接受这样的论点:中华文明的起源模式为“多源同流”。

中国古代史是指中国的先民在中国的土地上繁衍、发展进化的过程,习惯上把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称为中国古代史,它占据全部历史的绝大部分,越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的发展、衰亡的历程。

主要讲述历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的文化成就,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状况、风俗文化等。

此外,还有基本的史学理论。

三、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历程中国古代史讲述我国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史学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线划在公元前21世纪。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虽有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战国封建说较为流行。

按照这种划法,原始社会大约从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

这种划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把春秋战国划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把清朝后期排除在古代史之外。

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仍然是有一定帮助的。

我们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流行的分期方法来处理问题的。

原始社会包括猿人、智人和氏族公社三个时期,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

从已发现的材料看,“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是我们的远古祖先。

智人开始人工取火,并发明了弓箭,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发展。

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所以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分工的发展,原始集体生产逐渐被个体生产所取代。

个体生产发展的结果是财产私有。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

我国的奴隶社会包括夏、商、周三代。

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初步形成阶段,商朝是发展阶段,西周是鼎盛阶段,春秋战国则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阶段。

全部土地和奴隶在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在政治上表现为严格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等级制。

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制。

神权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特别重要的补充手段。

我国的封建社会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和明清五个时期。

有时处于统一的局面,有时则出现分裂的格局,情况复杂。

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是第一个统一时期,也是封建时代的重要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分裂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等阶段,头绪相当纷繁。

三国是指魏、蜀、吴三个国家。

南朝是指东晋灭亡后在江南地区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北朝是指十六国结束后在北方地区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唐时期是封建时期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历时300余年。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再度陷于长期分裂的局面。

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但我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基本特点是地主占有土地,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强制。

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也就是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我们仅仅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弄清各种社会形态是怎样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各种社会形态之间有什么差异,弄清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至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转变以及各个王朝的更替,也要弄清其内在的差异和联系。

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史方面的资料浩如烟海,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

现就常用的文献资料、今人著述和中文期刊略作介绍,以便自学或研究时参考。

1、原始资料纪传体史书。

以人物为中心编写的史书,计有《史记》、《汉书》等25史,即所谓正史。

编年体史书。

即按日月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

主要有《春秋》、《资治通鉴》等。

纪事本末体。

以历史事件为纲编写的史书、政书、类书。

有“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为三通)。

2、今人著述通史:如范文澜著《中国通史》,郭沫若《中国史稿》,翦伯赞等《中国史纲要》等。

古代史:如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断代史:如吕思勉《先秦史》、《秦汉史》,林剑鸣《秦汉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等。

3、史学刊物主要有《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以及重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适应部落战争的需要,各氏族部落彼此结成联盟,用以防止、对抗其他的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需要一个军事首领统一指挥。

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组成联盟议事会,联盟的首领由议事会选贤举能产生,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部落联盟的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