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

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

试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摘要: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还处于“综合防治”阶段,没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的调整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现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改和完善。

环境管理上则偏重于微观管理工作,体制上“块块”管理,没有站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变的角度,开展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和引导行业发展。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也不能仅仅单独对资源环境加以保护的问题去考虑,应当综合衡量环境与发展、科技进步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生态系统,制订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性的环境战略、法律政策。

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从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

全文着重论述我国环境立法的修订与机构设置,以使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体系畅通。

关键词: 环境;资源;保护;法制引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不可以否认的事实是:尽管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立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体系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但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速度仍然远远大于环境问题解决的速度。

中国社会几十年间经历了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在这数十年急剧恶化,中国大众深刻体会到“千山鸟已绝,深溪不见蓑笠翁”的环境现实。

为什么会这样?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究竟有那些不足之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目的二元论在实践中是否可以做到协调和平衡?如何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相较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减少10%和“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

虽然2007年这两项指标首次实现年度双下降,但任重道远,环境与资源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突发性的破坏大事件时有发生,这和我国的环境状况相关联,有一定的必然性。

如何理解并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论断?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损害环境与资源为代价。

本文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具体分析。

一、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环境一直在默默承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沉重负担。

工业污染、洋垃圾的流入和处理、水污染、空气污染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沱江特大污染事故”、“福建屏南环境污染索赔大案”、“松花江水流域污染”、“太湖蓝澡”、“塔斯曼海轮污染案”等一系列危害环境的典型事件。

(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大气污染状况。

伴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

由于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大部分来源于燃煤,使得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

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78.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807.5万吨。

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在5%以上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32.6%,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15.4% 。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因此,控制煤烟型大气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重中之重。

同时,2006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4985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汽车1399万辆),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2、水体污染状况。

我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

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III类,IV、V类,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

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

太湖、滇池为劣V类水质,巢湖为V类水质。

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形势仍然严峻,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3、其它污染状况。

2006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5.20亿吨,比上年增加13.1%。

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303万吨,比上年减少21.3%。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为9.26亿吨。

2006年,全国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远海海域水质良好。

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7.7%,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三类海水为8.0%,下降0.9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4.3%,上升0.4个百分点。

全国海域共发生赤潮93次,较上年约增加13%,累计面积约19840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

(二)自然资源减少失衡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平均值以下: 水资源为1/4(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

但人均占有量2 200立方米,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森林资源为1/10, 耕地资源为1/5 (为美国的1/10), 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2。

加之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联合国《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

中国作为世界受污染最严重的国家,正处于十字路口,目前的路是“危险之路”。

(三)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保护和改善生活、生态环境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目标在实践中相冲突,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的不可持续性消耗。

(1)我国工业“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资源型)特点显著,且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很快,如2007年上半年,钢材出口量增长97.7%,钢坯增长40.9%。

(2)产业政策的不合理。

《2007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第十三篇明确要加快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而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篇第十九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4,5)款也明确了加快汽车制造业发展。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力发展作为消费主义驱动器的汽车工业,是否可行,有待讨论。

(3)产品过度包装,回收利用少。

由于没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引发的资源浪费现象涉及普通生活方方面面。

一盒巨大的保健食品礼盒,只有中间位置摆放着几个小巧的瓶状物;一盒大红袍茶叶,包装得更为繁琐,除了外层的手拎袋和雕花木盒,还有内层的两个独立的小木盒以及盒内包衬的黄色绸缎、造型精美的密封罐,最后才是装在塑料包装袋内的茶叶……。

2007年8月26日,首次提交审议的国家性法规《循环经济法(草案)》针对过度包装仅做出了原则性确定。

2、节能环保新产品的缓慢发展。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我国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10.7%,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

在能源供应拉响警报的同时,各个城市的“亮化”工程毫无顾虑的美化着夜空。

节能灯具、太阳能电池、风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进展缓慢,缺乏政府大力支持。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现状(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相关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组成部分:1、宪法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3、环境资源单行法规4、其他部门法中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

(二)立法中的不完善自《环境保护法》1989年修改至今近20年。

面对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是覆盖领域不全,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如缺少土壤污染、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核安全等。

而据报道,中国的入侵物种占世界危害性入侵物种的50% 。

由于法规、政策的实施作用范围广,影响深远一旦有误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环境法律配套滞后,不易操作、原则性规定多,影响了法律的贯彻执行。

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却没有明确参与范围。

大项目或污染重的项目,各级政府可以重视把关,中、小型建设项目却不在“评价”之列。

而这些中、小项目不可能都建在园区,有些甚至紧挨居民区,却没有明确标准规定公众参与范围,使基层环保部门难以操作。

3,许多新的制度与理念未能体现。

排污权交易都没能在法律中规定。

4,对当前环境问题针对性不强,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

如地方保护问题等。

5,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力度弱,缺乏强制手段,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江苏罚款的数额极其有限,最低的仅在1万元以下,而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最高只可决定20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20万元的,必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如此处罚力度,对于大的项目犹隔鞋搔痒,客观上甚至有鼓励违法之嫌。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社会快速发展与污染加剧、自然资源减少相伴随,现有法律没有很好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环境保护要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只有在法律、财税、金融、信贷等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普遍地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才更能有力和规范,才更能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同时,环保部门的各项监管措施才更能有效得到落实并产生强有力的作用。

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一)加快现有法律体系的完善与顺畅我国已基本形成的环境体系偏重于污染后的治理,未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落到实处。

法律上虽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许可证等一些预防性制度,但这些制度本身的规定都不十分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法规,并且也有浓厚的末端控制痕迹。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状况,当务之急应着眼于:1、在现行《宪法》中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得到体现。

1982年10月2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就指出:“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给予其他有机体这样的承认,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准则的约束。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有赖于自然系统的功能维持不坠,以保持能源和养料的供应。

”2、重新审视《环境保护法》。

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已达20多年之久,经过几十年的施行,已与当今环境防治要求不相符合,应尽早修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