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第十一章中心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目标导向:满足建设国际性生态宜居、旅游城市要求。

儿童公园、梭鱼湾公园、金家街公园问题导向:寻找问题、挖掘资源、尽量做到均衡布局。

目标导向:保障城市生产绿地要求、做好重要的防护绿地建设。

一、绿地系统规划技术路线1.目标导向:国际性风景旅游、滨海宜居城市要求下的城市绿地建设目标。

2.问题导向:寻找问题、挖掘资源、实现绿地功能最大化。

(1)绿地结构是否完整。

城市绿地结构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础,也是绿地与城市发展之关系的体现。

结构是否合理、完整,直接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性与合理性,否则,绿地将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综合效能。

(2)区域内自然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自然资源,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绿地,还包括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关的一切自然元素,例如:水系、山林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景名胜资源、农田以及果园等,对这些资源的有效保护,是构建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而对其有序合理的利用,是使之功能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3)以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为主要目的公园绿地体系是否合理、完善。

在城市绿地体系中,绿地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是其主要功能之一。

这种休闲活动,随着人们活动时间的不同、活动内容的不同、使用交通工具的不同,是由一个自楼间绿地、社区公园、区级公园、市级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直至郊区风景名胜区这样一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休闲绿地体系来承担的。

二、绿地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一)绿地建设现状概况及分析1.2007年中心城市绿地建设总体水平(1)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绿地总量及发展特征分析根据绘制现状图统计,2007年底,整个金州以南城市绿地面积约31.4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8%、人均绿地11.1平方米。

其中公共绿地面积约29.6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10.5平方米,生产防护绿地1.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

图表11-1:2007年中心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统计分析可知,除金州区以外,现状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在8%左右,人均绿地和公共绿地都在9平方米和8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较好。

旅顺口和金港区由于现状暂住人口统计偏低,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偏高。

总体上生产防护绿地的指标偏低,与国家要求生产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以上水平相去甚远。

(2)与城建局绿地统计数据的校核图表11-2:2007年实测绿地面积与城建局数据比较(公顷)根据城建局数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只有 5.8平方米,远低于2006年统计局公布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平方米。

说明大连市在公园绿地的建设上还有很大的差帐。

实测的公共绿地面积较城建局统计数据偏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基本和统计局公布数据相符。

其原因是在现状图的绘制中将一些山林地纳入了公园用地之内,未来可将这些山林地转变为公共绿地,以弥补城建局数据的缺口。

金州区实测和城建局数据相差不大,说明金州区的绿地建设真实滞后。

2.中心四区公共绿地建设与利用状况(1)现状公共绿地分布均衡性分析根据实际测量,中心四区现有各级公园45个,其中市级公园6个,区级公园7个,居住区级公园32个;各类街头绿地348处。

图表11-3:中心四区公共绿地现状分布统计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居住区级公园街头绿地个数面积(ha)个数面积(ha)个数面积(ha)个数面积(ha)中山区 3 204.5 2 17 5 86西岗区 2 18 1 10.8 7 88沙河口区 1 20 2 10.7 9 88甘井子区0 0 2 26.7 11 86 合计 6 242.5 7 65.2 32 348 总体来看,大连中心四区基本形成了等级结构合理的公共绿地系统,尤其是各主要道路沿线,设计及养护良好的街头绿地,在有效美化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增加了公共绿地总量。

但随着城市人口逐渐增加与人均公共绿地量需要逐年提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以何种方式建设公共绿地,建设何种形式的公共绿地,已成为规划中迫切需要给出答案的问题。

由于各行政区面积、人口均存在较大差异,下面将公共绿地分解到每一个街道进行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比较分析。

图11.1中心四区各街道绿地率图11.2中心四区各街道人均公共绿地由图11.1可知,现状绿地率较高的街道集中分布于南部老城区及沿海街道,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大部分面积较大的市级公园集中分布于此区域,二是因为起伏相对较大的地势削减了此区域的可建设用地总量。

绿地率较低的街道主要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凌水街道以及原大连石油化工业集中的甘井子街道。

绿地率处于中间水平的地区为无明显城市山体,地势较平缓,开发建设较早的大连老城区,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站前及周边区域为城市中心区,开发强度与建筑密度居高不下,地皮价格寸土寸金。

许多建成区早已形成定式,难以打破。

想在原有的建筑中插入一片绿地十分困难。

现有绿地大多为街旁绿地,和交通性广场的绿化。

总的来看,具有精品园林的良好视觉效果,但实际上这些区域绿地空间被挤占,空间环境的品质呈下降状态,城市中心区域的绿地与周边的绿地产生了断层。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不断向空中延伸,城市道路桥梁不断增加,虽然形成了大面积的绿地,增加了绿地总量,但这些绿地并不适合人们游憩、休闲的要求。

由图11.2可知,在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上,大致呈现出与绿地率相似的分布,同样是南部老城区沿海几个街道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较高,这与几个大型市级公园在此区域的建设同样密不可分。

另外一处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较高的片区出现在城市北部泉水街道与大连湾街道,虽同属于城乡结合部,但泉水街道属于有整体规划开发的新区,绿地建设较系统完整,布局也相对均衡,人均指标高也是规划意图得到成功实施的体现。

与此不同的是大连湾街道,除南端碧海山庄为集中的公共绿地,提高了人均指标外,其他地段绿地建设情况较为一般。

人均公共绿地量位于中间层级的街道同样处于地势平缓,开发建设早的大连老城区,大部分街道人均公共绿地<5平方米/人。

综合以上两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现状大连中心四区公共绿地建设天然资源导向性较强,大型公共绿地建设主要布置于南侧沿海或依托南部山体,使相应的区域绿化指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②经统一规划指导,整体建设的新区绿地建设较好,改建难度较大的老城区绿地建设推进难度大,难以形成系统。

③由于人口由老城区向外疏散,或自身绿地建设基础较差,造成兴华街街道、葵英街街道,凌水街道三处绿地率指标与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双低,日新街道、李家街街道、北京街街道、兴工街道、南沙街道虽绿地率指标处于平均水平,但人均公共绿地偏低的现象。

图11.3中心四区公共绿地需要重点建设街道示意(2)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分析参考其他城市相应规模的绿地的服务半径,将区级公园服务半径确定为3000米,居住区级公园服务半径确定为1000米。

市级以上公园由于服务于全市人民以及外地游客,其服务半径并不确定,也与公园在城市的分布位置无关,故在此不予画出。

居住区级以下公园在城市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上属于其它用地类型中的附属绿地,故在总体规划层面不予具体表述。

城建局统计资料中出现的“游园”概念,纳入“街头绿地”范畴,暂不考虑其服务半径。

图表11-4:不同城市公园服务半径比较公园规模(公顷)公园等级服务半径(米)日本 4 地区公园10002 邻近公园500上海1-4 街道级10000.3-1 区级500沈阳>1 市民每天活动绿地500规模未明确城市公园3000大连平均12.04 区级3000平均5.9公顷居住区级1000图11.4中心四区区级以下公园服务半径覆盖范围图11.5区级以下公园服务半径覆盖小于50%街道分布通过以上分析可得结论:凌水街道、辛寨子街道、机场街道、李家街道、春柳街道、兴华街道、中华路街道、革镇堡街道、泉水街道、大连湾街道缺乏公园服务半径覆盖。

这些区域多分布在甘井子区及城乡结合部,反映了此区域在快速的城市建设进程中,虽然见缝插针,景观效果良好的“袖珍绿地”的建设起到了增加绿量与形成良好景观的双重效果,但如果从使用角度出发,用“可以进入并进行一定休憩活动”的公园标准衡量,此区域的绿地系统网络便存在较大漏洞。

接下来将针对区级、居住区级公园进行详细分析。

(3)区级公园绿地布局分析由图表11-5可知,中山与沙河口区区级公园密度高于西岗与甘井子区,说明这两个行政区绿地基础建设比较扎实;甘井子区虽然区级公园密度较低但人均公园个数仅次于中山区水平,沙河口区则相反,在公园密度较高但人均区级公园个数却偏低,说明沙河口区在承接中心区人口转移的同时没有跟进配套区级公园绿地建设。

图表11-5:各行政区区级公园密度0.10.05区级公园密度(个/平方公里)人均区级公园个数(个/万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3)居住区级公园绿地布局分析图11.6中心四区各街道居住区公园密度图11.7中心四区各街道人均居住区公园如果按居住区级公园平均服务半径1000米来衡量,由图11.6可知,除位于城区南部的星海湾街道、昆明街道、人民广场街道、葵英街道有充足公园资源外,其余地区均处于<0.5个/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城乡接合部以及城市中部的一些人口密度大,用地资源紧张的老城区甚至无居住区级规模公园建设。

图11.7更表明在某些代表人口疏散方向的区域里,人均居住区级公园个数偏低。

(4)公共绿地可达性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方式)(5)绿地建设现实可能性分析参考《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规划但未建的公园中有市级综合公园2处,其中1处建设可能性较大;区级公园6处,均位于甘井子区,其中2处建设可能性较大;居住区级公园29处,其中10处建设可能性较大。

另有规划带状公园9处,其中5处建设可能性较大。

以上公园如果顺利实施,则可增加公共绿地面积435.57公顷。

图表11-6:规划实现可能性较大绿地3、中心城市生产防护绿地现状根据实际测量,现状共有生产绿地??公顷,与城建局提供数据??公顷存在??公顷差值,考虑到城建部门统计数据往往将租用土地建设的苗圃也归为生产绿地上报,故现状数据以实测即国有苗圃面积为准。

说明现有生产绿地远未满足生产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2%的要求。

截止到2003年,大连市中心城区共有生产绿地113.18公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