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发展现状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 Logistics Finance)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就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
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就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即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
相对于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物流金融业务开始的较晚,业务制度也不够完善。
在国外,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动者更多是金融机构,而国内金融物流服务的推动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
物流金融服务是伴随着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生,在物流金融服务中,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更加复杂,除了要提供现代物流服务外,还要跟金融机构合作一起提供部分金融服务。
国内学者关于物流金融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是物资银行、融通仓等方面的探讨,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传统金融物流服务展开的,未能从供应链、物流发展的角度探讨相应的金融服务问题。
如,罗齐和朱道立等(2002 年)提出物流企业融通仓服务的概念和运作模式探讨;任文超(1998 年)探讨了引用物资银行概念解决企业三角债的问题。
在国内实践中,中国储运集团从1999 年开始从事金融物流部分业务。
金融物
流给中国储运集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最近该集团公司总结了部分金融物流业务模式,并在集团所有子公司进行推广。
中西方物流金融业发展的差距
一、在立法方面
美国早在1952年就出台了《统一商法》,打破了传统上对不同担保形式的僵化分类,有效地明晰了物流金融中涉及的担保物权归属问题。
使统一的担保物权公示性备案系统和登记制度得以建立,从而帮助了债权人在提供贷款之前就能够确定担保品的价值及其优先权效力。
现在这一法典发展已相当成熟,几乎所有在物流金融业务中涉及到的业务行为,都能够找到对应的、具体的法律法规,有力地保证了物流金融业中的责权关系,抑制了恶性欺诈行为的发生。
同时为风险发生时的处理也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形成了快捷、有效、低廉的执行机制,减轻了债权人的事后讼累,强化了实现债权人权益的执行效果。
而我国,目前只有《合同法》《担保法》和中的某些条款才能够作为法律上的依据来判定相关业务纠纷的法律属性。
而相关的物权登记制度混乱低效,缺乏统一公开的物权公示性备案系统。
而且处理业务纠纷时多采用的是法律程序,这样不仅执行过程低效,成本高,更为严重的是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使债务人违约时使债权人损失很大。
二、在业务方面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颁布了统一的仓单法案,明确了仓单标准,建立了社会化的仓单系统,增强了存货的流通性。
并随着物流业和物流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 又基于供应链关系订单融资的大量出现,对担保品进行了产权认证、价值评估和监督控制,使第三方机构和为物流金融提供评估、仓储和监控服务的物流仓储企业已相当的规范和发达,并且还加强了担保品处置的配套设施建设,减少了处置环节、缩短了处置时间、降低了处置成本:如建立了担保品资产地、将贷款业务证券化,有效地分散了贷款风险;建立并规范了担保品拍卖和转让市场;尤其是近20年来鼓励金融创新、允许混业经营。
这不仅使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随着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范,而且使专门从事物流金融业务的机构越来越多,业务操作流程变得更加规范,业务模式也更加灵活。
而我国还处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初级阶段,相应的担保文件(如仓单)不标准且缺少流通性;第三方中介机构缺乏专业技能和诚信;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仓储企业鱼龙混杂,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甚至出现了借款人与物流企业联合欺诈银行的现象;各融资主体缺乏必要的业务信息共享,相关的业务操作流程混乱且标准不统一,而且缺乏规避和分散风险的货款业务转让机制、担保品风险对冲机制和违约后的处置机制。
三、在融资主体、担保品和融资对象方面
西方国家开展存货质押融资的主体较多元化。
既存在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和专业信贷公司借款给企业,并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和物流仓储公司对质押存货和借款人进行评估和管理控制,又存在物
流公司兼并银行或银行成立专门的金融公司独立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样就可使企业的融资渠道变得更加广阔和畅通,由于有了丰富的经验、规范的操作和先进的风险控制技术,西方的物流金融业务允许担保的品种也比较丰富。
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发展都较为成熟。
融资对象也从原始阶段的农户扩展到了批发零售流通企业、供应商和生产型的企业,已形成了针对供应链上企业全方位的融资体系。
而我国在融资主体方面,由于受银行分业经营和其他相关政策的影响,物流金融业务中提供资金和进行相关结算的主体较为单一,主要是商业银行,采用的模式主要也只有两种:一种是银行借款给企业,但并还常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和物流企业对借款企业和担保品进行评估和管理控制;另一种是银行统一授信给物流企业,由物流企业按照银行的规定开展物流融资业务。
在这两种模式中,物流企业都没有独立的融资功能,只起协助银行的作用,第三方机构参与度也较少。
在担保品方面,应收账款融资虽开展的较早,相对也较为成熟,选的面也较宽。
但订单融资还处于探索阶段;存货质押融资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质押品种的选取还较为有限。
由于商业银行从质押存货的法律风险,要求所有权明晰;流动风险要求用途广,变现易;价格风险要求价格稳定,波动小,不易过时;和操作风险要求便于保存,不易变质等方面考虑,所以,在初期就多选择质地稳定、市场价格波动小、大宗货物变现能力强的工作原料、农产品和大量消费品。
在融资对象方面, 因受商业模式、信用环境、经验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影响,订单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在选取融资对象时过于谨
慎,而存货质押融资,因受我国现阶段的现货商品交易市场为主的流通模式影响,包括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其融资对象多以流通型企业为主,直到最近,才逐渐地延伸到生产型企业。
四、在控制方式方面
1. 在保管方式上:在应收账款融资中,西方已能够分类别、分账龄以及分风险大小对应收账款进行保管,并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
我国银行虽有一定的经验,但还没有形成对应收账款有针对性的系统保管;在订单融资中,西方对订单所涉及的物流和资金流一般采取的是封闭或保管监督的方式,以此大大减少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
我国近几年才刚刚起步,订单的科学和标准化的保管还有待探索;在存货质押融资中,西方在二十世纪之交,就对质押存货的保管方式从初期的公共仓储,即必须将质押的存货运输到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指定的仓库仓储存,发展到了就地仓储,即质押存货可储存在借款企业自己的仓库中,而且允许借款企业可在支付回款、交换新的仓单和根据其它合约条款的情况下,随时地拿走质押存货进行生产运作,并根据借款企业的情况进行量身定做。
我国现阶段多是针对流通型企业开展业务,因此,对存货的保管方式多以公共仓储为主。
2. 在监控方式上:在应收账款融资中,融资主体既能够根据行业、借款企业及交易对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应收账款作担保,又能够相应地确定应收账款的追索方式和相关主体的追索责任,还能够对业务进行动态监控。
我国银行主要凭经验进行监控,没有充分地利
用物流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技能,致使对供应链物流的支持有限;在订单融资中,既能够通过封闭式和信息化的管理来监控订单所涉及的物流和资金流,又保证了授信的“专款专用”既为借款企业量身订,做了监控方式,又注重了与其他融资形式的衔接,同时又保证了供应链的畅通。
由于信息化程度和业务水平较低,我国银行还不能有效地监控订单所涉及的物流和资金流,保证授信的“专款专用”而且还缺乏与其他融资方式的有机衔接;在存货质押融资中:监控方式已从最初的静态质押形式发展到根据客户需要量身订做的动态质押形式。
这样,借款企业就可在保持质押存货总量平衡的情况下, 通过交纳保证金,补充新的存货或根据银行的授权等方式取回质押存货,来用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
在国内,通过物流仓储企业和银行近些年的探索和实践,对质押物的监控方式已开始从静态质押,发展到循环质押、置换仓单质押、信用或保证金置换仓单质押和动态控制存量下限质押。
3. 在风险控制方式上:西方已将信用评级的交易技术用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估中,并针对物流金融的特点,注重从供应链整体和担保品所涉及的贸易关系来进行动态风险控制。
另外,一些专门的预警技术、规避和分散风险的机制及风险评估的评估方法,也在物流金融业务中逐渐地得以运用。
而我国商业银行对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所遭遇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借款人信用风险以及担保品相关风险缺乏细致的辩别分类,对风险的度量缺乏科学方法。
目前还主要凭经验确定利率、质押率、货款期限和平分率等重要指标,难以对风险
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