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
cap基因--编码病毒结构组分 ITRs序列--反向末端重复,定义基因的开始和 结束,制约DNA序列大小,包裹入 衣壳。
细胞对AVV病毒的亲和力高,AVV载体适用范围广泛。
3、选择靶细胞
选择原则: (禁止使用生殖细胞,只能用体细胞)
1、较坚固,耐受处理,易于由人体分离,便于输 回体内。 2、具有增殖优势,生命周期长,能存活几个月或几年, 至病人的整个生命。 3、易于受外源遗传物质的转化。 4、在选用病毒载体时,目的基因具表达最好具有组织特异 性的细胞
3、基因增补--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它细胞,不去除异常 基因,而是通过目的基因的非定点整合,使其表达 产物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或使原有功能得以加强。
4、基因失活--利用反义技术特异封闭基因表达,抑制有害基因 的表达。
5、免疫调节--将抗体、抗原或细胞因子的基因导入病人体内, 改变病人免疫状态,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基因治疗只要 1 次给药, 蛋白表达量逐渐上升, 几乎恒定不变.
基因治疗研究历史回顾
60年代Lederberg设想基因治疗遗传病 1980年,美国Cline 主持了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 引 发社会风波 1980-1989年, 美国 Anderson 为首的科学家争取社会和政 府的支持理解,FDA和RAC制定了基因治疗审批管理方案 1989年 美国Rosenberg 经FDA批准主持肿瘤患者标志基 因转移临床试验. 1990年, 美国 Culver/Blease 主持世界首例ADA缺乏症基 因治疗临床试验.
逆转录病毒
宿主细胞
RT
cDNA 病毒RNA 双链 插入 基因组 DNA
病毒RNA
RT
逆转录酶
逆转录病毒感染过程
逆转录病毒生活周期:
1、感染靶细胞 2、利用自身编码的逆反转录酶,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3、将病毒DNA转运至宿主细胞核 4、病毒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 5、以病毒DNA为模板转录RNA 6、在细胞中翻译Gag、Pol和Env蛋白 7、形成衣壳,RNA单链和反转录酶一起包装进衣壳。 8、形成病毒颗粒并分泌到胞外。
2、肌肉专一性表达:肌苷激酶的调控片段 3、乳腺专一性表达: β酪蛋白,乳清酸蛋白 4、黑色素专一性表达: 酪氨酸和酪氨酸相关蛋白(TRP) 5、胶质瘤专一性表达:鞘磷酸碱性蛋白基因上游片段 6、肺癌专一性表达: 人表面活性蛋白A
呈待解决的问题:
外源基因表达效率
外源基因表达调控
遗传性疾病面临的免疫问题 反转录病毒载体随机插入的外源基因,若
外源基因表达及检测
1、选择治疗的目的基因
治疗基因的来源:
1、野生型基因: -----单基因缺陷遗传病基因 -----反义核酸封闭活化的原癌基因 -----转入相关的抑癌基因,抑制肿瘤 2、重组DNA和分子克隆技术,人工合成特异 基因。
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应满足以下条件:
(1)体内仅少量表达就可显著改善症状。 (2)该基因的过量表达不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骨髓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肌细胞
常用细胞:
1、骨髓细胞:最被重视和常用的靶细胞。
优点:⑴易接受各种处理、⑵已积累丰富经验,⑶多数遗传疾病 涉及骨髓细胞、⑷源自骨髓的细胞遍布全身。 缺点: -骨髓干细胞含量少(占骨髓细胞0.1%) -治疗基因在核骨髓细胞表达时间短(几个月)。 -只有部分干细胞有活性 -造血干细胞分化可能导致基因失活。 -有些遗传疾病与骨髓干细胞无关。
基因治疗- 新的医学革命
与传统治疗区别:
基因治疗的特异性: 针对性强;
药物本质为DNA; DNA在人体细胞体内表
达成为蛋白质;
基因治疗作用的持续性.
图 1
普通药物治疗药物动力学曲线
药物需要不断给予,才能维持有效浓度, ,药物浓度不断变化,或无效,或生副作用.
图 2. 基因治疗药物动力学曲线
(3)在抗病毒和抗病原体的基因治疗中,所选 择的靶基因应在病毒和病原体的生活史中 起重要作用,并且该序列是特异的。
2、选择基因载体:
理想的载体具有以下特征:
1、容易生产--- 商业化生产,广泛应用,易运输,易保存 2、持续表达--- 一旦转入体内,应能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表达基因产 物,或能通过某种方法精细调节其表达。 3、弱免疫源--- 转入后不应引起免疫反应。 4、组织靶向性--- 定向输入某种细胞。 5、包装容量载体对转染基因的大小应没有限制。 6、复制、分裂和整合能力:特异性定位整合,或以游离基因形式 存在于细胞核内。 7、能感染分裂期细胞和未分裂期细胞
基因载体:
非病毒载体 (裸DNA、脂质体)
分类:
优点: 大量生产,毒性小,低免疫性 缺点:效率低。
病毒载体 (反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
优点:多数病毒可感染特异细胞,不易降解, RNA病毒能整合到宿主染色体,表达 水平高等。
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
1、逆转录病毒:正链RNA病毒
LTR ψ
基因组组成:
6、调节性基因治疗: 导入编码调控蛋白的基因,治疗 基因表答异常的疾病 7、化疗保护性基因治疗: 导入单相或多相细胞毒性药 物的抗性基因,使正常细胞耐受化疗药物的能力大 大提高。
8、特异性细胞杀伤性基因治疗: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 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为目标的“奇异弹头”,“弹头”部分是 分子重组的各种生物细胞毒素,它们以酶催化方式发挥 抑制蛋白合成作用,造成细胞杀伤。 9、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生殖细胞或胚胎干细胞补偿性治疗
插入不当,可能破坏另一个基因的表达或 激活其它基因(潜在的危险)。
基因治疗首个成功案例
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安德生(French Anderson)、布利兹 (Michael Blaese)与罗森堡(Steven Rosenberg)等人共同提出了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 申请,治疗的对象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严重复合性免疫缺陷症。
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
(1)构建重组野生性病毒:插
入相关外源基因,改造成 DNA载体(包括插入选择性 标记),替代病毒的编码基 因。 (2)制备辅助细胞(293T细 胞),为载体DNA提供其丧 失的功能。 (3)载体DNA导入辅助细胞, 产生病毒载体。 (4)用病毒载体感染细胞,外 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
转染细胞后的筛选:
方法:
1、标记基因筛选法: 2、基因缺陷型受体细胞的选择性 3、基因共转染技术
4、分子生物学方法:
原位杂交 Southern杂交 斑点杂交
目的基因或 标记基因作 为探针。
5、外源基因表达的检测:
方法: (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表达)
原位杂交、 Nouthern杂交、 RNA点杂交(检测mRNA的转录)、
人体取出的缺 陷T淋巴细胞 改造后的正 常T细胞
人体
反转录病毒改造 的ADA基因
世界上第一例基因治疗病例
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基因治疗方案应用于一患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的4岁 女孩Ahsanti DeSilva。ADA 缺陷将导致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育受阻,病人 发生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患儿血细胞中的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增殖并用携带ADA基因的逆转录病毒 转染,数日后将细胞输回患儿体内。在10个半月中,患者注入10亿个遗传修饰 的T淋巴细胞, 约每月1次, 连续1年, ADA水平从1%上升到20%, 淋巴细胞数量正 常, 免疫功能正常患儿共接受了7次携带ADA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转染的自体细胞 输注,免疫功能增强,临床症状改善。 单个核细胞群中ADA含量的PCR分析表明,在血液中约有相当于正常人的20%~25% 的ADA基因转染细胞。患儿基因治疗生效后较少发生感染,且未见由细胞输注和 ADA基因转移自身带来的副作用。
LTR(long terminal repeat)即长末端重复序列,其长度从 100bp到5kb不等。是存在于LTR反转录转座子(LTRs)两 侧翼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反转录转座子和非LTR反转录 转座子都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可移动因子,因其转座需经由 RNA介导的反转录过程而得名。LTR反转录转座子一高拷贝 在生物界广泛分布,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分别在世代之间和 不种间进行传递,同一家族的反转录转座子具有高度的异质 性。反转录转座子在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逆境条件下可以被 激活。利用LTR的特点,基于LTR的分子标记相继发展起来。 并且在引物开发、基因作图、生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 品种鉴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因治疗基本程 序;
方法: 1、体外法
将受体细胞在体外培养,转入外源基因,经 适当选择系统,将重组的受体细 胞回输患者 体内,以改善症状。(普遍采用)
直接将外源基因导入体内有关的组织器官,使其 进入相应的细胞并转录、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2、体内法
基本程序: 选择目的基因
基因转移
选择基因载体
选择靶细胞 回输体内
这次治疗也由此成为 世界基因疗法 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 并由此拉开了基因疗法 研究和开发的序幕, 基因疗法也从此点燃了 人类战胜疾病的新希望。
基因治疗成功范例(II)
血友病B基因治疗: 血友病是一种由于人凝血因子缺陷导致的遗传 性出血疾病. 1991年, 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采用反转录病毒介导 的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对2例血友病B患者进行了世界首次血友病 基因治疗临床试验, 患者体内凝血因子浓度和活性上升, 出血症状 减轻, 取得了安全有限的结果. 1999年美国UP和Avigen 公司合作 采用AAV途径进行了血友病B基因治疗, 患者治疗后出血症状显著 改善.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缺陷:
1、只能转染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 2、所携带的外源基因不能太大。 3、感染依赖靶细胞表面受体的限制 4、理论上不扩散其它细胞,但某些情况会造成 野生型病毒爆发。 5、有致细胞癌变的可能。 6、逆转录病毒不能耐受纯化和浓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