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城市智能交通现状及发展思考

关于城市智能交通现状及发展思考

关于智能交通现状及发展思考
***地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面积为300平方公里,与***市市政府所在地***隔河相连,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交通便捷,是集铁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及周边地区的重要立体交通枢纽。

全县道路通车里程达2400多公里,其中黑色路面达到了992多公里,国道1条(G210,80公里),省道1条(S313府深线,57公里)。

全县机动车驾驶人7.5万人,机动车保有量8万辆。

主城区**镇镇区道路316公里,主干道10街16路,共有交叉路口159处,十字路口127处。

在这种背景下,从系统角度出发,把人、车、路和环境综合考虑,加速交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建设,筹建智能交通系统是改善城市道路交通面貌的必由之路,是城市交通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因此,2012年11月,在**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县电子政务中心牵头、**县交管大队协助的智能交通项目开始建设,截止目前,已基本建成覆盖主城区的智能交通系统并实现指挥中心的全面可控式管理。

一、***地智能交通建设现状
经过几年建设,目前已建成1个指挥大厅,安装了47
套电子警察设备、7套高清卡口监控设备、1228个枪形摄像
机、114个球形摄像机、19套车流量微波检测器,14块交通诱导显示屏、58个联网交通信号控制机,基本实现了对城区主要路口、路段及城市出入口的无缝隙、全覆盖监控。

(平台总体结构)
目前具有以下6大系统功能:
1.视频监控系统
目前主城区共有视频采集摄像机1328个,主城区各道路的交通状况信息通过设置在路口、路段的摄像监控点传输到指挥中心电子显示屏上,其中100个球机可以通过控制各个摄像头360度旋转,实现多角度24小时全天候监控。

由于道路视频监视系统所记录的图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时性和可逆性,使得它在查处交通违法行为、预防和疏导交通
拥堵、交通事故准确认定、及时响应交通突发事件及视频实时督察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视频实时监控)
2.电子警察系统
截止目前,已投入使用电子警察系统36套,可24 小时不间断工作,对闯信号、逆行、违停、不系安全带、骑压线、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对严重违法车辆进行缉查布控。

3.特勤任务
在执行交通警卫时,只要在系统地图上绘制出警卫方案中的所有路线,启动每个车队后,系统快速设定信号灯的强制绿波通道,实行车队“绿波带”通行。

4.信号协调系统
A)单点控制
各路口的信号灯可由各路口交通信号机独立控制,实现人工控制、自动控制及指挥中心控制。

B)信号机的工作根据车辆检测器检测到的路口车流量、车辆占有率、车速,自动调整实际绿灯时长。

即此时的信号灯周期都是由信号机自动调节的,从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

5.交通诱导系统
通过微波检测器及线圈及时获得道路交通信息,综合分析城市道路网的实时交通状况,快速生成交通诱导信息,并通过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实时地显示在安装于道路上的诱导屏上(全县共安装16块诱导屏),让驾驶员了解道路实时交通状况,从而对驾驶员的行驶路线进行诱导,以达到对路网交通流分流的目的。

此外,通过交通诱导系统也可进行交通安全宣传。

6.停车引导系统
在停车场的入口安装空车位显示屏,同时在交叉路口安装引导屏,显示各个方向的空车位数,告知驾驶人车位使用情况。

目前2处停车引导系统管线敷设完毕(位于党政大楼地下停车场及创业大厦停车场),现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

二、智能交通系统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作用
智能交通系统自运行以来,为我县交通管理工作提供了丰富、准确和科学的各类参考数据,目前已逐步成为非现场执法的主要平台,交通流量采集的主要数据来源,交通事故录像取证的重要渠道,勤务管理和特勤工作的辅助管理平台,成为我县道路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参谋和助手。

(一)提高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效率,加大了非现场执法力度。

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了对道路交通的全天候监控,扩大了交通管理的监控时段和监控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道路交通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盲点”。

今年1至7月份,利用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电子警察抓拍系统共查处闯红灯交通违法行为8631起,违章停车6750起,其他违法行为4320起,且随着系统功能逐渐完善,电子警察将在城区交通管理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保护民警合法权益。

城区车多、人多,交警在现场管理中执法难度大,当事人往往不理解,而电子抓拍针对的是各种交通违法行为,不会因违法对象的身份不同而区别对待,同时也避免了民警在现场纠违时车辆驾驶人阻挠、抗拒处罚等不利因素的干扰。

同时,配套的电子监控设备能记录路口画面,如果发生当事人与民警的冲突,也能实时记录证据,既监督民警执法行为,又有效保护了民警合法权益。

(三)为交通事故处理提供了有力证据。

今年1-7月份,在处理辖区交通事故案件过程中,利用智能交通系统的监控视频,破获数十起肇事逃逸案件,通过调取监控录像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依据案件上百起。

“电子警察”记录的许多图片和画面,能够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提供关键证据,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受害人权益、打击违法犯罪提供有力保障。

可实时进行网上视频督察。

网上视频督察具有实时、动态、全面的优势,利用指挥中心可对路面执勤情况、执法办案、内部管理、环境卫生、值班备勤、窗口服务、纪律作风等方面开展不间断网上视频督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督促整改,为强化队伍管理,提升队伍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弥补了现场督察战线长、专职督察人员少和开展现场督察成本高、缺乏时效性的不足。

(四)利用交通诱导系统可快速发布交管信息。

利用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实现了交管信息快速发布、及时显示的功能。

智能交通信息诱导屏的使用使智能交通管理更直接、更有效、更方便。

图形主要是各个路段的方向指示,而文字则用于标注路段名称。

诱导屏呈现出来的是红、黄、绿三种色彩的指示灯,当标线为绿色时,说明该路段通畅,黄色为缓慢、红色为拥堵,高峰时段,司机们可根据诱导屏提示选择行走路线。

此外,利用诱导屏还可以发布交通安全提示信息、电子警察抓拍违章车辆号牌及其他便民利民措施等。

三、我县智能交通指挥中心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县智能交通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民警的工作仅仅局限于一般的接处警和简单的数据收集、上传下达及交通违法查处等任务,与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不相适应。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影响和制约指挥中心工作的因素。

(一)民警业务水平亟需提高。

由于指挥中心组建时间短,所有民警都是第一次接触指挥中心工作,且来自大队各个岗位,对城区道路情况、各中队的管辖范围等不够熟悉;在日常的接警工作中存在询问不够详细、记录不够齐全的现象,影响了360秒接处警速度;部分民警对监控系统的各项功能还不能熟练操作;且由于未受到专业培训,缺乏必备的公安交管知识和技能,造成综合素质的偏低,加大了队伍管理的难度。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目前由于受资金限制,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能交通系统性能的发挥。

目前二期系统仍未投入使用,对流量检测、缉查布控等功能还不能发挥作用,有时甚至不能控制摄像头监控路面情况,给工作带来不便。

(三)部分子系统未完全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九大子系统部分系统功能应用良好,各功能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已成为智能交通系统有机整体的一部
分。

但仍有部分子系统实际应用性差,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如智能停车诱导系统、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等。

四、我县智能交通发展思考
智能交通作为最为先进的交通技术能有效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因此要紧紧抓住智能交通建设的良好开端,在规划、建设、应用及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逐步建成集高新技术应用为一体的智能交通系统,努力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率。

(一)重视人才培养,狠抓制度建设,建设规范型指挥中心。

通过开展学习培训,拓展培训内容。

组织修订《指挥中心工作手册》,从值班人员职责、路面监控、违章抓拍、360秒接处警到各种设备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规范,真正做到操作有流程,执行有规章,确保指挥中心有序、规范、高效运转。

(二)重视指挥调度,建设实战型指挥中心。

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指挥体系,切实赋予指挥中心紧急信息收集报送、接处警调度、突发事件处置指挥、重大警务活动组织协调等职能,真正将指挥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实战型的指挥中枢。

(三)提高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指挥中心。

为人民群众提供咨询、协调和紧急救助服务等;为领导决策服务,及时传达领导指令并督导落实;为各部门服务,加强信息交流、
沟通协调和主动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对交通秩序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做出预警,并提出合理化对策及建议。

(四)抓好智能交通应用环节。

破除“重建设、轻应用”的思想,突出抓好智能交通应用环节。

一是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的原则,加强对已建成智能交通一期的实际应用。

二是形成一套较完备的应用机制。

要强化已建系统模块的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其功能,强化信息采集、缉查布控、指挥调度、分析研判、信息发布、电子警察、特勤任务、停车诱导等功能的应用。

(五)实现交通指挥调度信息化。

以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和交通流动态检测系统为基础,以视频、检测、监控等技术为手段,对交通进行宏观、动态、实时的调控。

同时,配之以先进的警务管理机制,使警务指挥调度高效、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