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脑培训PPT课件

乙脑培训PPT课件


.
2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B组,结构为RNA型 乙脑病毒具有嗜神经性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人或动物感染后可以产生
特异性的抗体 乙脑病毒的抵抗力较弱
.
3
流行病学
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传染源:
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 是幼 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 期<5天)。
反复 ± 3周 常有
极重 >41℃ 深昏 明显
持续 ++ <1周或 存活者 >3周 严重
.
13
并发症
呼吸道感染; 其他:
褥疮、皮肤痈结、败血症、尿路感染、消化道 出血;
.
14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区、发生于7、8、9三个月; 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近年老年人的发病率 有所上升。
2、临床特点 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 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引出病 理反射。
核酸:
.
16
鉴别诊断
中毒性痢疾
脑型疟疾
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 其他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
.
17
中毒型痢疾脑型与乙型脑炎的鉴别
共同点:儿童多见,夏秋季节多见,高热、昏迷、惊厥
不同点
乙型脑炎 发展较慢、休克极少见,脑脊液检查异 常,乙脑特异性IgM +;
中毒性菌痢 起病急,早期出现循环衰竭,采用直
氯丙嗪或异丙嗪各0.5~1.0mg/(kg·次) 肌注,q4~6h一次,配合物理降温 持续3~5天,保持呼吸道通畅
.
21
对症治疗
惊厥与抽搐的治疗
脑水肿: 脱水,激素 呼吸道阻塞: 吸痰、给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脑实质损害: 镇静剂,安定,
亚冬眠疗法 苯巴比妥预防
.
Hale Waihona Puke 22对症治疗 呼吸衰竭
脑水肿: 脱水 中枢性呼吸衰竭: 呼吸兴奋剂
.
25
预防
防蚊、灭蚊、预防接种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 免疫接种:接种乙脑疫苗应在流行季节前1-3个月完成 接种对象:流行区的儿童及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敏感
人群。经初次基础免疫后应按规定加强免疫。 应急接种疫苗:
如果易感人群疫苗接种覆盖面低,应采取应急接种 疫苗,注意偶合病例发生。
.
26
预防
灭蚊防蚊: 灭蚊要强调一个早字,最好在人间乙脑流行前
.
4
传播途径:
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后不发病。 可经蚊或蚊卵越冬—长期宿主。
.
5
易感者: 普遍易感。
免疫力持久,乙脑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 1:1000~2000。
10岁以下(。2~6岁)儿童多见(80 %)。 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性。
.
6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有严格季节性,集中于7、8、9月 (80%~90%),和较强的地区性(亚洲为主)
.
7
发病机理
感染乙脑病毒蚊子
病猪
乙脑发病和病情的严重
叮咬
程度决定因素:
1、机体的免疫状况
2、病毒的数量和毒力 血
隐性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
脑炎
8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14天 典型病程分为四期:
一、 初期:病程3~4天
1. 体温:逐渐上升,不伴寒战; 2.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头痛、嗜睡、脑膜刺激征(+)、病理征(+);
1-2个月开展一次群众性的灭蚊活动,在农村重点 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夜间睡觉防 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驱蚊剂等,提倡不露宿。黄 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
.
27
.
15
诊断
3、实验室资料
血象:WBC(10~20×109/L), N〉升高
CSF: 非化脓性改变,透明、压力增高、WBC 50~ 500×106/L,蛋白稍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检查:乙脑病毒 IgM抗体阳性(病后4天可出现, 2周达高峰),有助早期诊断。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第一周内死亡患者脑组织(脑脊液、血), 用于回顾性诊断
肠拭子或灌肠取便,镜检可见WBC、RBC及PC
.
18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
19
治疗
一般治疗:
病人住院隔离,防蚊。 昏迷护理。保护角膜。 昏迷抽搐防护舌咬伤。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与能量供给
.
20
对症治疗
高热的治疗:设法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
物理降温为主:冰枕、冰敷、醇浴或冰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为辅:口服阿司匹林或肛内给消炎痛等 亚冬眠:(用于高热并抽搐频繁的患者)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颅神经受损
.
10
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多2周内完全恢复 重者(5%~20%)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
语、多汗、瘫痪等恢复期症状,积极治疗下6 月内不恢复为后遗症。
四、后遗症期:指患病6个月后所存在的症状
.
11
后遗症表现有3类
(1)神经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瘫痪、失语、 言语迟钝、扭转痉挛、挛缩畸形、吞咽困难、视神 经萎缩、耳聋、癫痫等。
重型病人可以没有初期,直接进入极期。
.
9
临床表现
二、 极期:病程第4~10天
1. 持续高热:100%发热 2. 意识障碍:发生率50%-90%
表现为烦躁、嗜睡 、浅昏迷 、深昏迷 3. 惊厥:发生率40%-60%。 4. 呼吸衰竭:发生率15%-40%
中枢性呼吸衰竭 周围性呼吸衰竭
5. 其它神经系统症状体征:锥体束病理反射征阳性,瘫痪;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夹河卫生院 2017年9月
.
1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以 下简称乙脑)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 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
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 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 遗症。
(2)精神方面有记忆力及理解力减退、性格改变、精 神状态异常、痴呆。
(3)植物神经系统有多汗、流涎、中枢性发热、高血 压、营养障碍等。
.
12
乙脑的临床类型
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
轻型 <39℃ 清 不明显
— — 1周 —
普通 <40℃ 浅昏 有
偶有 — 2周 多无
重型 >40℃ 昏迷 明显
(洛贝林、尼可刹米) 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
东莨菪碱、654-2、酚妥拉明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切开或插管
.
23
治疗
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
高压氧 功能锻炼 理疗、按摩、针灸。
.
24
预防
疫情报告: 乙脑为乙类传染病,发现病人应及时填报传染病卡, 城市要求12小时内,农村要求24小时内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