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文化与审美
• 陶艺制品反映了人类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多个 层面。在原始和古典时期,相当多的陶艺制 品体现了先民的信仰意识。 • 古典文献《礼记· 郊特牲》云:“大报天而主 日,兆于南郊,就阳位也,埽地而祭。于其 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孔疏引郑 注破之云: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故 先燔柴于坛,后设正祭于地,器用陶尊匏爵 而已。”
• 在原始社会,彩陶的使用是与部落成员的身份和等 级相关联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仰韶文化的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外壁画着鹳、鱼和石斧组 合的写实彩画。鹳和鱼可能分别是部落的图腾,鹳 的嘴里叼着鱼,表明了部落之间的敌对关系。石斧 代表着权力。这件器物很可能是某个部落首领使用 的礼器。在青海柳湾墓地发掘的仰韶文化马厂类型 墓地中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不同,随葬之彩陶数量 也不同。有的墓葬陶器只有十几件,最多的一座墓 葬仅陶器就有91件,绝大多是彩陶。 新时期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向山东龙山文 化的过渡阶段。墓葬用陶体现了较大的等级和贫富 差别,刻有图像文字的陶尊、陶质牛角号等象征身 份地位的随葬品在大墓中出土。 陶器在当时的重 要性大致相当于后期的青铜器。而青铜器是象征着 王权等级的重器——“礼器”,只有权贵们才有权 作为死后的陪葬物。
• 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濮 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 中发掘出用蚌壳堆塑的 龙虎图,距今6000年左 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 的重视,被誉为“中华 第一龙”。1958年甘肃 甘谷县西坪出土的一件 彩陶瓶,上面描绘了一 条鱼龙的形象,可以说 是陶器上 最早的龙纹。
• 1975年出土于庄浪县 韩店乡西面源头的齐 家文化《龙纹镂空响 铃陶罐》,肩部阴线 刻划蛇形龙纹缠绕其 间,龙为蛇首,细长 身、卷尾,龙身刻箭 矢状鳞纹。为齐家文 化陶器中以蛇形为其 主体的龙纹雏形,学 者们则称为“蛇龙变 化”。罐内隔开为上 下两层,上层可盛水, 下层内置陶丸两只, 晃动摇响,龙吟细细。
• 《诗经· 大雅· 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 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 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孔疏:上 言将徃祭天,此言正祭之事。郑笺:我后 稷盛葅醢之属,当于豆者、于豋者、其馨 香始上行,上帝则安而歆飨之。何芳臭之 诚得其时乎?美之也。祭天用瓦豆,陶器 质也。后稷肇祀上帝于郊,而子孙蒙其福 无有罪过,以至于今,故推以配天。” (见《读诗质疑》清严虞惇撰。) • 所引古典文献是说先民使用质朴的陶器来 祭祀天地,象征自己虔诚的心意。
中国考古学新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湖南 省道县白石寨村的玉蟾岩遗址,大约在一万年前。中 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是瓷器的发明和传播。瓷器 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 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 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中国比较成熟的瓷 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浙江绍兴 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的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无 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青瓷的原 始性,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以后,中国(China)最 早被世界认识正是因为瓷器(china),中国的陶瓷器素 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新颖瑰丽而 享誉世界。回顾陶瓷器漫长的历史脚步,它的每一步 无不闪耀着科学、艺术、文化和智慧的光辉。
。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两大源 头和三大体系。 两大源头:一是中国,二是西亚。从目前 考古材料看,世界各地大多数新石器遗址 都有陶瓷出土。 它们都经历了从土陶、彩陶、黑陶或红陶, 向釉陶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人类物质和 精神同步发展的“陶器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 有陶新石器或发达的新石器时期。最早的陶器可 称为土器,火候极低;稍后有厚胎的素面灰褐陶, 最后出现彩陶。 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中亚新石器时代陶器从总体文 化面貌来看明显受到西亚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北 亚和东北亚日本也出现了新石器时代陶器。 西亚的新石器文化向北非尼罗河流域和欧洲东南部 传播。尼罗河流域也出现了新石器时期陶文化。 欧洲南部、东部的地区也出现了陶文化。 总之,新时期时代,陶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在世界范 围内被发现,体现了人类文化的某种普适性。
第四节 陶瓷与商品经济
• 在中国古代社会, 陶瓷作为使用量和 使用范围极大的工 艺产品,是国内外 贸易获利的重要商 品。
• 唐代的瓷器生产有了大规模的发展。浙江越州窑生产 的青瓷,河北邢州窑、定窑生产的白瓷,产量都很大。 四川的大邑窑也以生产白瓷著名。李肇《国史补》称: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可见流通之广。而江西昌南镇(景德镇)白瓷和青瓷 兼烧,当时有“假玉器”之称。陕西的耀州窑,唐代 开烧黑瓷、白瓷和青瓷,也是很著名的窑口,北宋末 为盛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哲宗时,“温 俊乂知耀州日,遣子弟载陶器四车入京贸易。”可见 当时官员也有从事陶瓷贸易的。唐代的唐三彩的生产 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了鼎盛期。唐代长沙窑新创釉 下彩绘工艺,产品也很畅销。 • 从唐代中期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对外贸易。经晚唐 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 品种有邢窑、定窑的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 和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橄榄釉青瓷,还有唐三 彩。
• 《人形彩陶壶》高33.4厘 米
这件彩陶壶采用彩绘和贴塑相结合的手 法塑造了一个全裸的人体。 壶身腹部两耳上 方绘两大圆圈纹,其间填以网纹,前后又施 有蛙纹(蛙纹隐寓生殖主题)。正面中部蛙 纹略去,在空档处贴塑彩绘人体像。 人体正 面全裸,头部贴塑在壶颈上,躯体上堆塑了 肚脐和双乳,乳头特意用黑彩描绘。女性生 殖器官用雕塑完成,象一个突出的符号放在 腹部,也是陶壶的正中位置。 这件制品很可 能与母神崇拜有关,表达了先民祈求繁衍生 殖的强烈观念。而陶容器(如壶)形态上也 接近孕妇隆起的腹部,陶壶上贴塑人形,更 揭示了陶壶的象征性。这件《 人形彩陶壶》 是赋予日用器皿以神圣观念 的经典作品。 1982年辽宁省朝阳市喀左东山嘴红山文 化的石砌圆形祭台基址中,同时发现了好几 个陶质塑像。陶塑人像都有隆起的腹部和肥 硕的臀部,有明显的孕妇特征。这类陶塑当 是祈求生育、繁殖的母神崇拜物。
•
陶用作礼器在《礼记》上有记载,《礼 记· 郊特牲》云:“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汉代学者郑玄注云:“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 其德,故先燔柴于坛,后设正祭于地。器用 陶尊匏爵而已。”宋人聂从义《三礼图》解 释说:“陶匏是太古之器,历夏、殷、周随 所损益,礼文不坠,以至于今。其间先儒不 言有饰,盖陶者资火化而就,匏乃非人功所 为,皆贵全素自然,以象天地之性也。”就 是说,陶从上古被发明以后,作为礼器的功 能一直被延续下来。商周发明了青铜器,也 没有废除它的礼仪功能。因为陶器朴素天成 的品德象征着天地之性。
由于陶瓷 的物理、化学 特性,使得即 使是残件也可 保留相当完整 的制作时的信 息。在原始彩 陶上,我们可 以找到清晰的 先民手印。陶 瓷的器形和装 饰反映了特定 的时代礼仪制 度、社会风俗、 审美观念。所 以说,陶瓷是 使用量很大, 制作手段非常 丰富的工艺品, 是独特的人类 文化的载体。
第二节 陶与信仰文化
• 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 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泉州或广州沿海南下经 南海诸岛,可达越南、加里曼丹、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 亚等地。出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航行可到缅甸、孟加拉、 印度、向南至斯里兰卡,横渡印度洋穿过阿拉伯的也门, 由也门沿阿拉伯半岛南岸经阿曼进入波斯湾;或沿海航行, 由马拉巴海岸到达埃及,往东南可达东非。据考古发掘显 示,唐代中外海路所及的许多地方,都有唐瓷出土。在埃 及开罗南郊福斯塔特,发现大量唐瓷碎片,种类有唐三彩、 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长沙窑瓷器等。在伊朗内沙布 尔遗址,发掘出9世纪后半叶至10世纪前半叶唐朝邢窑、 长沙窑、越州窑产品。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斑波尔遗址,发 掘出晚唐越窑瓷器和长沙窑黄赫釉带绿彩花草纹碗残片。 在伊拉克萨马腊遗址,出土过唐代瓷器残片。在印度尼西 亚北婆罗洲沙捞越,也有9-10世纪越窑产品出土。
第一章 中国陶瓷文化与审美
• 大汶口文化彩 陶
第一节 陶瓷文化的诞生
陶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陶器,是由粘土或以粘土、 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 制品的命名,瓷器则是用瓷土(高岭土)烧制的制品的命 名。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 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ca采用成型、干燥、焙烧等工 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我们把人类烧制陶瓷的工 艺流程总称为陶瓷艺术(简称为陶艺)。陶瓷艺术处在不 断的继承和发展的变化之中。 由于陶土的宜取宜塑,当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之后, 陶器就成了人类最日常、最普遍的工艺制作。从大约一万 年前直到今天陶瓷一直没有退出人类日常生活的场景。 陶瓷体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性古 老的创世神话。天神女娲用黄 土捏成了一个一个灵巧的活人, 甚至用藤子搅拌泥浆,甩向地 上,溅落的泥点也变成了人。 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 个神话至少对应于两个史实: 一是母系氏族社会成员只知其 母不知其父,生育被神化了。 二是其时人类已经能熟练地制 造陶器。生殖崇拜是原始彩陶 艺术的主要母体。中国历史博 物馆藏有一件新石器时代马家 窑文化的《人形彩陶壶》,就 是以生殖崇拜作为装饰母题的 典型制品。
第三节 陶与礼仪制度
• 陶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承 载着日常用品和祭祀礼器的双重身 份。在相当长的时间充当了政治制 度中的身份等级的象征物。 • 元代吴澄写有《赠陶人郑氏序》 云:“古者四民各世其业,故工有 世工而子孙以之。为氏者有虞氏尚 陶。其后阏父为周陶正,周赖其利 器用,而阏父之子得封于陈。今东 昌郑氏以善陶名,数百里间凡民之 用器、官之礼器咸资焉。其功岂让 于阏父也。” 这段话揭示陶瓷在古 代社会的功用。
•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 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 直接经营,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 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 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 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又称南宋 官窑。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 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 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的官窑 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