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句对汉英同传译文质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本文基于吉尔的“认知负荷”理论和汉英长句之间的差异,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汉语长句对汉英同声传译译文准确率的影响,并研究翻译策略的使用与译文准确率之间的关系。
标签:长句汉英同传翻译策略一、引言随着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对汉英同声传译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在汉英同传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发言人使用句式复杂、信息丰富的长句,加上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同声传译时间的紧迫性,长句翻译给译员造成很大压力。
本文试图找出长句给汉英同传造成困难的原因,并通过对同传学员的实证分析,探讨汉语长句对汉英同传的影响和翻译策略在汉英长句同传中的使用,证明运用某些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压力,提高译文准确度。
二、理论框架在《口笔译训练基本概念与模型》(Basic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一书中,吉尔提出了问题诱因,指的是可能造成口译质量下降的因素(Gile,1995:172)。
问题诱因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处理能力要求增加引发的问题,二是信号脆弱性(signalvulnerability)带来的问题。
本文讨论的长句处理归属于第一类。
增加处理能力要求的原因主要包括:1.译出语密度过大,如发言人语速过快、信息密度过高。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单位时间处理的信息量增大,加大了听解分析负荷和译语生成负荷,导致翻译出现失误。
汉英同声传译中的某些长句信息量过大,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就会导致翻译质量的下降。
2.外部因素,包括耳机音质、频道嘈杂或其他加大译员工作量的干扰因素。
除此之外,专业术语、发言人口音过重和不寻常的语体风格都会加大译员的工作量。
3.不熟悉的名称也会加重译员的短期記忆负担,导致漏译或错译。
4.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句法差异过大,导致译员的短期记忆负荷增加,因为译员不得不在存储了大量信息后开始翻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式差别大,汉英同传过程中出现长句时,译员面临的听解分析压力、短期记忆压力和译语生成压力都会增加。
译员必须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短期记忆,其他环节的精力得不到满足,由此会造成精力分配方面出现问题。
当精力负荷超载时,译员用于后续语段听解分析的精力得不到满足,就会引发失误序列;当所能提供的精力少于需求能力时,译员就会错译、漏译后续信息,导致整体翻译质量下降。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不同的文化背景使汉英两种语言经过历史演变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为了表达某一复杂的思想,往往要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
英语和汉语的长句在结构和表达上有很大差别,英语的长句语法结构比较紧,而汉语的长句则结构较松散,没有严格语法意义上的句子结构。
汉语长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和语境的映衬,很少使用关联词语,句子按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层层展开。
对于汉语长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张绍麒和李明曾对汉语句长做过抽样统计,他们从50万字的书面材料中随机抽取了1万字的样本,统计出一共含有250个句子,结果表明“政论文平均句长(词数)为39.13,小说为20.29:政论文平均句长(字数)为67.01,小说为28.7”。
两者合计,则平均句长为29.71个词,48.86个字。
统计还表明,汉语句长比较接近正态分布。
位于高频率段的句子,其句长在政论文中处于11~35个词数的范围之内,在小说中处于6~20个词数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有的从句子所含的词数或者字数来定量研究,还有的从句法结构的复杂程度来定性分析。
但综合看来,字数较多、结构较复杂、信息量较大是长句的共同特征。
笔者认为,鉴于汉语对词语的定义和划分不是很明确,有的表达既可以算作一个词,也可以算作两个词,所以根据词数多少划分长短句的可行性有限。
结合上述研究,本文以实验材料中字数超过70字,结构复杂,含信息量大的句子为长句。
三、研究方法概述本次研究对象为某语言类高校翻译学院英汉同声传译专业研二学生,他们的母语均为汉语,第一外语均为英语,都已接受过一年的交替传译培训和一个学期的同声传译培训,熟练地掌握了同声传译的基本技巧。
笔者在实验前并未告知实验对象此次实验的研究目的,以确保译员不会由于事先了解实验动机而有意识地采取某种翻译技巧。
实验对象分别用s1、s2、s3、s4、s5、s6、S7、S8表示。
实验材料为“十二五”规划纲要两会的记者会,内容主要涉及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对过去五年的总结回顾。
没有专业术语,且实验对象对新闻发布会的发言风格比较熟悉。
材料经统计共3623字,全长22分45秒,平均语速为159.25字/分,语速适中。
李长栓指出,按照适宜同传的英语发言速度(每分钟120词计算),汉语的速度应为每分钟168字,也就是应当慢于正常速度。
因此,本次实验的材料完全符合译员正常工作条件的语速要求。
因为汉语是译员母语,所以没有来自听力方面的障碍。
本次实验材料中共有69句话,其中长句有20句。
整个实验模拟汉英同声传译的现场工作过程,由笔者播放实验录音材料,各实验对象的译文被录制成音频文件保存在电脑中。
具体操作如下:笔者在实验开始前介绍本次实验的时长、发言人情况、会议主题内容等背景信息。
实验开始后统一播放录音,由实验对象做汉英同声传译,实验过程持续22分钟45秒。
实验结束后笔者立即对实验对象进行回访,目的在于了解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以及是否主动运用翻译策略,便于之后深入分析。
根据录音,笔者对实验对象译文进行逐字记录。
四、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一)长句对汉英同传译文准确率的影响1.译文评分标准在评估口译质量时,首先要考虑到译员是否能够完整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其次是表达的连贯流畅度。
由于本文主要考察译员在汉语长句的压力下的翻译表现,以期发现长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译文的准确率,所以评分时主要考察译文的准确程度。
本次实验译文的评分标准如下:长句:共20句,每句分为若干信息要点,满分为10分。
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所有信息要点,无语法错误,逻辑性强的,每句得满分;每漏译或错译一个信息要点扣1分,每处语法错误扣0.5分。
短句:共49句,每句不再细分信息要点,满分为2分。
完整准确地表述每句话的意思,无语法错误,逻辑性强的,得2分;主要意思表达清楚,有个别语法错误,逻辑性较强的,得分在1.2~2分之间,视具体情况酌情给分;信息遗漏较多,有明显语法错误,逻辑性差的,得分在0.5~1.2分之间,视具体情况酌情给分;信息表述完全错误或者全部遗漏的,得0分。
2.译文准确率分析给每个实验对象的长句和短句译文打分,统计出每个实验对象长句和短句译文的准确率,准确率的计算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S1的长句准确率为85%,短句准确率为92.45%:S2的长句准确率为76.5%,短句准确率为80.2%:S3的长句准确率为85%,短句准确率为86.22%:S4的长句准确率为75.25%,短句准确率为78.37%;S5的长句准确率为84%,短句准确率为88.27%:S6的长句准确率为78%,短句准确率为85.31%:S7的长句准确率为75.5%,短句准确率为81.02%:S8的长句准确率为70%,短句准确率为80.41%。
根据以上统计可以得出,8位实验对象长句的译文平均准确率为78.66%,短句的译文平均准确率为84.03%。
可以看出,8名实验对象的长句平均准确率低于短句平均准确率,说明长句会影响汉英同传的译文准确率,降低译文质量。
可以看出,8名实验对象的长句译文准确率均低于短句,长短句表现差异最大的为S8,最小的为S3。
這说明长句会影响所有译员的表现,但对不同译员的影响程度不同,即不同译员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笔者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了回访,发现S3有比较丰富的大型会议口译经验,因此在处理复杂长句方面经验比较丰富,受源语句式结构影响较小,长短句的翻译表现比较均匀,没有较大起伏。
而S8没有任何会议口译的实战经验,在应对复杂长句的同传时压力比较大,因此在长短句的翻译上表现不稳定。
(二)汉英同声传译中长句的处理策略及实例分析由于长句给汉英同传译员增加了短期记忆负荷,而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又增加了译语生成的负荷,因此容易造成译员短时负荷超载,导致误译、漏译的现象发生,影响同声传译的译文质量和表达效果。
因此,为了保证同传过程顺利进行,译员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处理汉语长句。
笔者通过对实验对象译文的研究和对实验对象的回访,统计出在汉语长句同传中常用的几种翻译策略,记录每位实验对象对各策略使用的具体统计情况以及每句话使用策略的种类和次数。
经过计算整理后得到表1,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每位实验对象对于策略的运用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如果把每种策略的各实验对象的使用次数加起来,可以得到:使用预测策略28次,断句策略45次,简化策略71次,转化策略42次。
用不等式表示即为:简化>断句>转化>预测。
可以看出,简化策略是使用最频繁的策略,使用比例高达38%;而预测策略为使用最少的策略,只占15%。
从表1还可以发现每位实验对象对翻译策略的应用情况,按照每人合计使用策略的次数从多至0少排序,得出:S5>S3>S1>S6=S2>S4>S7>S8。
其中S5最高,共使用策略30次;S8最少,共使用策略18次。
为了进一步研究使用翻译策略对长句译文准确率的影响,我们把每位实验对象的长句译文准确率同使用翻译策略的次数进行对比,得到下图:由图1可以发现,实验对象的长句译文准确率和使用策略的次数基本成正相关的关系。
使用策略次数越多,长句译文准确率越高;使用策略次数越少,长句译文准确率越低。
但这一结论并非绝对。
经过仔细量化,可以发现各位实验对象的长句译文准确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S3=S1>S5>S6>S2>S7>S4>S8,而各位实验对象使用翻译策略总数按从多到少排序依次为:S5>S3>S1>S6=S2>S4>S7>S8,可以发现S5虽然准确率略低于S1和S3,但使用策略次数最多。
S7虽然准确率高于S4,但是使用策略次数却少于S4。
经过比较和对实验对象的回访,笔者发现S5和S7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原因:S5在使用翻译策略时增加了记忆负荷和生成译语的负荷,因此会因为前一句使用策略而遗漏下一句的信息点;而由于实验材料语速适中,时间比较充裕,S7更偏向于循着原文的结构和语言翻译,而减少了主动使用策略的机会。
实际上S5的准确率比S1和S3低1%,而S4的准确率仅比S7低0.25%,在准确率上的差别是很小的,加之实验对象的个体差异及评分误差,不会从整体上影响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