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理论是由夸美纽斯首创,经赫尔巴特等人补充发展而形成的教学理论,指的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学科课程为依托,在直观经验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方式进行的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与夸美纽斯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科方法的科学化,为教育学找到了其理论基础,即心理学。
他还提出儿童是需要管教的,可用惩罚性的威胁。
并在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的。
赫尔巴特教育学被认为是“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
19世纪初,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标志着传统教学理论形成。
所以下面以赫尔巴特教育学来阐述传统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1. 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应该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科学,教育学在教育目的上必须以伦理学、道德哲学为基础,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则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2. 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完美意志、完善道德品格的人,也就是具有“五观念”的人。
把规范(道德)的养成看成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3. 学生观
强调学生是受动者。
否定人类具有先天的或直觉的才能,认为人与动植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性格与人所受的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健康是互相制约的。
4. 师生观
教师中心论:教师是知识与智慧的传播者;传递社会与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专制与权威的代表者。
5. 教学内容
以系统化的整体知识为中心,以文化史阶段为纵线,以中心统合法为横线。
课程即教学科目。
提出观念联合。
为此,需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决定课程的内容。
6. 教学方法
“向书本学”,把教学程序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把教学活动的步骤严密地建立在知识传授与接受的基础上。
系统讲述和传授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7.教育过程
在良好的教学秩序下,通过教师口授,学生静听的方式自上而下传递书本知识的过程。
把管理作为教育过程的首要环节,管理的方法包括:威胁、监督、命令和禁止。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世界近代教育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客观存在,当我们今天对其重新审视时,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的改革仍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教育理论与传统教育理论尽管有诸多不同,但联系密切,我将以三个中心的角度进行论证。
(一)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当以充满爱抚的情意将他们作为可爱的孩子对待,人性本善,教育必须引发出这些固有的善性,并非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完全是教师的强制的教育。
在杜威的理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绝对的。
然而根据学生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杜威也忧虑,迎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二)系统书本知识中心和个人经验中心
根据赫尔巴特的二类六种的兴趣划分,把知识划分为相应的各门学科,又由于学生兴趣的多方面性,他也强调综合的方法,这都是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的。
从表面上看,二者存在着知识呈现方式上的差异,但是赫尔巴特的系统知识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的,是从经验中提炼的,杜威的直接经验也是经过一定的改造后呈现给学生的,并且落脚点也是“正式课程”;而二者的共同点却是更加明显,都是从尊重儿童出发,按照心理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的原则
来编排课程。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的工具价值。
(三)课堂教学中心与活动中心
传统观念中,杜威的“从做中学”反对赫尔巴特主张的“课堂讲授”。
其实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前者侧重于积累知识,后者侧重于发展能力,而无发展能力,就无法继续掌握知识,因为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学习知识,能力也发展不好,因为盲目的操作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简单重复。
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
对于传统教育理论定位:我们必须对其采取评判对待的态度,即不全面否定也不全面肯定。
我们对传统教育思想必须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合理之处,去除其不合理之处。
今天,我们依然重视课堂教学,不过认为它是“主渠道”而非唯一渠道。
课堂教学,因此固体性,时效性,情景的获得等方面的优点,仍然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受到了冲击,我们也越来越提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目的论在今日仍然闪耀着光芒。
教育本身应当是有目的的,其最终目的都是服从并追随社会道德。
但是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的变革,终身教育观的引入,“重视书本知识”及“系统知识学习”等等必将被开放的学习方法、手段及学习内容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