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4、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5、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方法: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一些活动,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阅读】教材第128-135页的相关内容;
2自学方法:默读,并找出重要内容,之后再小组讨论;
3自学时间:10分钟;
4自学要求: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
二【学生自学】
1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
三自学检测练习
1.燃烧是_________跟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一般情况下,使物质燃烧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___叫做着火点.
3.燃烧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燃烧的条件,灭火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的锅,薪:指柴火)这句成语中的化学原理是:
6.某生产烟花爆竹的工厂,为了提高工人的防火意识,保证生产和安全,想制定
一个安全防火制度,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帮他们提几点建议(答出三点即可)。
(1)(2)(3)
四讲解点评
由组长讲评,确保每位学生都达标,组长不会的可以问教师。
五【要点归纳】
1、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灭火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器)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爆炸的原理: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1)爆炸剧的燃烧,聚集大量的热
常见易燃、易爆物:如天燃气、煤气、
氢气、液化石油气、硫磷
(2)安全常识:
(1)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2)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
许违章操作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六当堂训练
1、判断(可否举出反例)
(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一定能燃烧()
(2)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燃烧都可以用水来灭火.() (3)凡是发光放热的现象都叫燃烧.()
(4)木炭放入氧气中就可生成二氧化碳.()
2、选择
(1)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阻止石油喷出
D.设法降低油井的温度.
(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下列情况能发生燃烧的是()
A.白磷置于80℃的水中
B.白磷置于10℃的水中并通入氧气
C.白磷置于80℃的水中,并通入氧气.
D.白磷置于10℃的水中.
(3)炒菜时,锅内的油由于温度过高而燃烧起来,应采取的措施是()
A、向油锅内喷水降温
B、向火炉泼水熄灭火源或使用灭火栓
C、盖上锅盖,端下油锅
D、向油锅撒沙子而隔绝空气
(4)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火焰会立即熄灭,这是因为()
A.O2不够
B.火柴潮湿,不易燃烧
C.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D.宇宙飞船上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
(5)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
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B)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C)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6)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
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
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
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3)简答
1、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灭?
2、室内着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
3、燃烧与灭火有什么联系?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4、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
【作业布置】课后习题2、4、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