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小》教案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教学目标: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王、助”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生字。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好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先介绍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是怎么帮助八路军放哨的;再具体叙述王二小帮助八路军消灭了敌人,赞颂了王二小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配有三幅插图,图文紧密结合。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崇敬抗日英雄王二小。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儿童团员、放哨、扫荡、顺从、埋伏圈。
2.“帮助、英雄”几个字笔画较多,易错地方要多强调。
四.教学难点1.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不要背诵课文)2.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理解课文有一定困难。
3.在学本课之前,老师要讲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小故事。
五.教学准备:彩色挂图或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
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课件2)(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自由读课文。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生字:(课件3)王二小从前路边这里进入道路(2)认读生词。
(课件3)王二小帮助放哨敌人扫荡顺从突然枪声杀害英雄冲出部队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知道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了吗?(机智勇敢,不怕敌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王二小的这种精神。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老师范读,学生要听准字音。
2.学生自己小声读,然后标出自然段。
(四个自然段)3.四个同学每人读一段,大家想:课文主要说了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消灭了全部敌人,王二小却光荣地牺牲了。
)(1)学习第1段,自己小声读,这段告诉我们王二小是干什么的?(课件4)王二小是儿童团员。
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是放牛的孩子。
)“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一边……一边……”,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事同时做。
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监视敌情。
)(照样子说话)(课件5)用“一边……一边”把两个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例:她唱歌。
她跳舞。
她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同学们看图。
同学们听老师讲课。
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讲课。
(2)学习第2、3段。
一个同学读。
(课件6)有一天,敌人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a.解释“扫荡”:敌人让王二小带路去干什么?(课件7)扫荡:找八路军,抢粮食b.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顺从”是听从的意思。
“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
这是为了让敌人相信他。
这样就能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然后消灭掉。
)c.“埋伏圈”是指周围有八路边埋伏的地方。
(3)自己小声读第4段,体会应用什么语气读。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
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课件8)前面要快,后面要读出悲痛的心情。
声调要低沉。
敌人听到四面八方响起的枪声,他们怎么做的?(知道上当了,就杀害了王二小。
)(课件9)a.“上了当”:上当就是受骗,敌人以为王二小真的给带路,实际上是把他们带进了埋伏圈。
b.为什么称王二小是小英雄?(他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了,所以称他是小英雄。
)(4)学习第5段,指名读。
这段主要说什么?(八路军叔叔消灭了全部敌人。
)“全部”就是一个不剩。
想象:八路军叔叔隐蔽在山上,亲眼看到鬼子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他们怀着满腔愤怒,从山上冲下来,他们高喊着什么?(冲啊,为王二小报仇!)把敌人全部消灭。
为王二小报了仇。
读这一段时要读出胜利的喜悦心情,全班齐读。
(5)学习“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
(课件10)A.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包围圈。
B.敌人把小英雄王二小杀害了。
C.全部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四)拓展延伸。
用插图引出生字,认生字。
(课件11)图一:王二小在干什么?(边放牛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认识生字“助、哨”。
图二:敌人在干什么?(大扫荡,要王二小带路)认识生字“敌、荡”。
图三:王二小是怎么做的?(装着顺从,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认识生字“顺”。
图四:结果怎么样?(敌人杀害王二小之后,被八路军全部消灭)认识“突、枪、杀、害、英、雄、冲、部”。
(五)总结全文:王二小虽然年纪小,但是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抗日战争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称他为小英雄。
王二小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七.板书设计王二小王二小--一边放牛,一边放哨--把敌人带进埋伏圈--光荣牺牲敌人---让王二小带路--被八路军包围--被全部消灭八.教学反思《王二小》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故事。
课文言语质朴,却感人至深。
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点带领孩子们走进文本,体会文本。
一、复习巩固生字生字的教学通过小黑板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通过大小声读,指名读,快速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对上节课的生字进行巩固。
从学生们的回答和坐姿上,我觉的这个过程进行得很好。
二、挖掘词语,想象感悟低年级学生充满童趣,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激发朗读兴趣,效促进朗读能力。
如在讲到:迷了路的敌人让王二小带路时,我就引导学生结合挂图,抓住“叫”一词让学生看图想象:看看敌人的样子,你想一想,敌人会对王二小怎么叫呢?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并讨论,通过一个词语的教学即可大大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又如:理解“顺从”时,我就启发学生想象:王二小是真的顺从吗?他为什么要“装着顺从”的样子?假如你是王二小,你当时会怎么想?学生在丰富的想象说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和内心世界,自然而然地用上喜悦的语气来品读这一段。
三、图文结合,感悟文本此篇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他整个遇害的过程,图文并茂,为课文的学习提供了又一个资源。
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较大地利用了图片,让学生尝试一边学习课文,一边看图说话的训练。
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