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分层次教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如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感悟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及受其基础知识掌握的影响),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如果我们的教学采用一刀切的原则,势必就会造成好的学生得不到培养,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那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一、学习内容精心预设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数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只有尽可能地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心中有数,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通过对学生的课前测查了解
到已经有部分学生知道了圆面积公式。
面对这一事实,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案:对未知计算公式的学生,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对已知道计算公式的学生,该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
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在推导、验证公式时又出现了多样性,有的学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的转化成三角形、梯形……这样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各有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加上教师从旁点拔与指导,使一部分学生能脱颖而出。
二、课堂提问逐步深入
教师因教的内容不同或学生差异而有层次地设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
如:教学《动物聚会》,通过看情景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我提了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首先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图的意思,提了一个问题: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情景图,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了很多,有该用乘法解答的,也有不该用乘法解答的。
于是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哪些问题能用乘法解决?接下来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我问“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怎么解答,学生就用4×3或3×4,我跟着问为什么要用4×3或3×4,最终将图上的信息上升到“几个几”来认识。
在设问中将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给学困生来回答,而将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解决的问题让学优生来回答,课堂教学中的绝大多数提问针对中下
生。
对于学生回答,我首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你真会动脑筋!”“你说得真好!”等富有情感的即时评价语言,在学生心里形成获得成就的快感,由此激励他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课堂作业分层设计
课堂作业的要求分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分的多少等,而且也包括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
在具体操作中,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同一练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学困生只要求作一般解答,对学优生的要求则不但要解答是什么,更要解答为什么。
如:二年级上册的《儿童乐园》试一试中,对一般学生只要求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对学优生则还要求写出表示几个几。
另一种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教师不仅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设计一定数量的弹性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做弹性题。
如:《有几块积木》中练一练2“填一填”,让学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学优生还可根据加法算式画出相应的图,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数学课外作业除布置常规的一些习题外,再提供一些选做题,有兴趣的学生在完成常规习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择解答,并另外加分予以鼓励。
如:一年级上册中学生认识了整时、半时及快几时了和几时刚过之后,我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利用学
具或家里的钟表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当分针指向某个数字或两数之间时的时刻,第二天把自己的发现向大家汇报。
学生很有兴趣,在自己的探索或家长的指导下有了一定的发现和发展。
五、评价学生的分层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
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差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
我的方法是分组评价。
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
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
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
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