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洋金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洋金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洋金花药用历史悠久,药理活性较强,应用广泛,为茄科草本植物白曼陀罗(Datura metel L.)的干燥花,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别名曼陀罗花、南洋金花、风茄花等。

洋金花中生物碱类为临床应用的主要成分[1],主含东莨菪碱、莨菪碱、阿托品,还含有黄酮类、内酯类、木酯素类、倍半萜类、芳香族类等化学成分。

《中国药典》2010版记载其性味辛温,有毒[2]。

1药理作用1.1镇静、催眠作用洋金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东莨菪碱,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很强,小剂量就使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某些部位抑制,有显著的镇静作用。

一般剂量可使人感觉疲倦、进入无梦睡眠;它还能解除情绪激动,产生“健忘”。

较大剂量产生催眠作用。

1.2镇痛及抗休克作用东莨菪碱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对胃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有阿托品样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及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而有抗休克作用。

创伤性休克的小鼠应用东莨菪碱后,能显著地增长其存活时间,能使去甲肾上腺素或创伤性休克所引起的微循环停滞的血流重新流动起来。

1.3抑制腺体分泌作用洋金花所含东莨菪碱、阿托品都具有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

洋金花对实验性气管炎大鼠的气管黏液腺有抑制作用,使杯状细胞显著减少。

1.4抗炎、抗过敏、抗瘙痒作用杨炳友[3]研究表明洋金花胶囊具有抗炎、抗皮肤瘙痒、抗过敏作用,对体液免疫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细胞免疫无显著影响。

1.5其他作用有散瞳、调节眼麻痹的作用。

由于其抗胆碱作用,洋金花总碱注射液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有良好疗效。

2临床应用2.1用于麻醉《本草纲目》中说曼陀罗花可以“作麻醉药。

秋季采曼陀罗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

不一会即昏昏如醉。

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即不觉痛苦”。

可见最迟至明朝,曼陀罗花作为麻醉药已普遍为中医所采用。

现代中医明确指出该花有强致幻洋金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李花(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延吉133000)【关键词】洋金花/药理学;洋金花/治疗应用;临床应用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9-3001-02中图法分类号:R282.71文献标识码:B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10月15日第28卷第19期J Mod Med Health,October15,2012,Vol.28,No.19和麻醉作用,可以作为麻药使用,并在临床实践中,效果已经得到了成功的证明。

现与冬眠药物合用,产生强大的协同作用,使意识丧失,产生麻醉,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麻醉”。

2.2肺科中的应用2.2.1治疗慢性气管炎用洋金花注射液每5天肌内注射1次,一般注射4~5次,每次注射液中含东莨菪碱0.5~1.0mg,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强弱等具体情况,用量略有不同。

一般于注射后10~15min出现反应迟钝;15~20min进入浅睡眠,40~60min 进入深睡眠;3~4h后苏醒,醒后呼吸通顺,略有倦意。

共治疗慢性气管炎1200例,临床控制率为70%,显效率为17%,用药后进行心、肝、肾功能测定,未见有损害。

此外,有用洋金花组成复方气管炎片、气管炎注射液作穴位(肺俞、定喘穴)交叉注射,10次为1个疗程,验证640例,其中临床控制率为36%,显效率为23%。

自用洋金花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0例,临床控制率为21%,显效率为12%,有效率为55%[4]。

2.2.2治疗小儿肺炎申永帆等[5]将17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与藻酸双酯钠,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东莨菪碱与藻酸双酯钠联用治疗新生儿肺炎效果较好,可作为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主要方案。

2.2.3治疗哮喘刘成义等[6]应用治疗组76例与对照组72例对比分析,两组在应用抗感染、平喘、抗过敏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东莨菪碱。

治疗开始平喘、止咳、啰音消失及在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2.4治疗精神分裂症将洋金花2g,钩藤2g,制川乌、红花各5g,甘草10g,冰糖适量,上药为青壮年成人1天用量。

水煎,分3~4次口服,每天1剂,初服用小剂量,以后逐渐加量。

治疗200例,结果痊愈52例,显效87例,有效26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为84%。

2.5治疗风湿类风湿病郑春雷[7]用洋金花酒(洋金花10g、杜仲50g、红花30g、地龙20g等加白酒2000mL浸泡1个月备用)进行研究,将1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2例,对照组30例。

内服初起每次10~20mL,每天2次饭后服用,有效后改为每天1次;外用时取酒适量,加适量乙醇,用消毒棉球浸湿药液,涂擦颈部及痛处,并在局部轻揉按摩15~20min,每天3~4次,每天用量小于10mL。

对照组用阿司匹林片1g,吲哚美辛25mg,每天3次口服及黄瑞香注射液4mL,每天2次肌内注射。

以上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服用激素者逐步递减直至撤除。

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68例,显效21例,好转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7例,好转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2.6治疗银屑病王秋红等[8]和李振宇等[9]采用与洋金花治疗银屑病相关的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10%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小鼠尾部皮肤鳞片角化、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活性及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等药理学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指标。

结果洋金花水煎液具有促进小鼠尾部皮肤鳞片角化及抗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PCNA表达的作用。

且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皮肤瘙痒及抗过敏等药理作用。

2.7治疗惊厥和癫痫采用直接电刺激大鼠皮层惊厥阈值测定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洋金花组、卡马西平组,分别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1h和5h的惊厥阈值。

结果洋金花组在给药后癫痫大鼠惊厥阈值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用药时间延长,其惊厥阈值与用药前比较亦渐升高,但其抗惊厥作用较卡马西平弱。

提示洋金花可能通过其所含生物碱东莨菪碱的M-胆碱能受体阻断作用来发挥抗惊厥作用,其抗惊厥作用弱于卡马西平,但峰值持续时间长,这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10-13]。

又通过洋金花原生粉灌胃给药,记录美解眠(贝美格)诱发大鼠出现Ⅰ~Ⅱ级惊厥行为的潜伏期及动物死亡数,并对给药20d后的大鼠脑组织切片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洋金花可延长美解眠诱发大鼠惊厥的潜伏期,降低大鼠死亡率,并且对海马神经元起保护作用[14-15]。

综上所述,洋金花主要成分为东莨宕碱、莨宕碱,过量极易中毒,表现为颜面及皮肤潮红,躁动不安,脉率增快,头晕,幻觉,口干,口渴,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甚至抽搐,严重者可致呼吸加快以致昏迷甚至死亡。

应严格控制用量。

青光眼,眼压高者忌用。

心脏病、高血压以及孕妇、体弱者慎用。

但因本品具有平喘、止咳、解痉、镇痛、麻醉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痛、哮喘、咳嗽、风湿症、狂躁、癫痫症、胃肠痉挛、神经性偏头痛、痛风、烫伤、溃疡、抑郁症、抽搐、跌打损伤等症[16]。

从以上研究报道可以看出,近年来对洋金花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等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洋金花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1]张宏利,杨学军,刘文国,等.曼陀罗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2):98-102.[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38.[3]杨炳友.洋金花治疗银屑病的有效部位和药理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4]刘康平.自制洋金花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0例[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3,16(1):24-25.[5]申永帆,于玲,李莉.东莨菪碱并藻酸双酯钠治疗新生儿肺炎效果观察[J].齐鲁医学杂志,2002,17(2):143-144.[6]赵成义,刘传军,徐志豪.东莨菪碱治疗婴幼儿哮喘[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0,21(2):132-133.[7]郑春雷.洋金花酒内服外用治疗类风湿性颈椎综合征11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9(2):62.[8]王秋红,肖洪彬,杨炳友,等.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研究(Ⅰ)———抗炎、抗瘙痒及抗过敏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2):49-51.[9]李振宇,王秋红,杨炳友,等.洋金花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基于与治疗银屑病相关药理学指标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6):11-14.[10]刘慧霞,刘汉勇.洋金花抗癫痫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2):11-12.[11]牛争平,徐家立,刘玉玺.草药洋金花的抗惊厥作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4):193-195.[12]张俐,王玉.HPLC法测定洋金花中东莨菪碱的含量[J].首都医药,2007,14(04X):47-48.[13]邱召娟,朱萱萱,倪文澎.洋金花伤膏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1):45.[14]李振宇,王秋红,杨炳友,等.洋金花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基于与治疗银屑病相关药理学指标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6):11-14.[15]周书会.复方洋金花合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9):1085-1086.[16]罗沛,钟振国.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22-224.(收稿日期:2012-06-12)·3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