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于春苓、杨超(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引发苏联与美国在欧洲的激烈博弈。
苏联将能源作为政治和经济博弈的砝码,通过对东欧经互会成员国及西欧国家的能源外交,实现和维护着国家利益。
冷战时期苏联的能源贸易对其国内经济的拉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石油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关键词:冷战;苏联;欧洲;能源外交中图分类号:D851. 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2-0075-06收稿日期: 2010-01-1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一般项目(08JA770008)作者简介:于春苓(1950-),女,北京人,教授,主要从事俄国史研究;杨超(1972-),男,黑龙江绥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史研究。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进行着冷战。
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引发苏美在欧洲的激烈博弈。
苏联通过对东欧经互会国家及西欧国家的能源贸易,实现和维护着自己的国家利益。
“石油因素对苏联的经济意义非常大”,“苏联石油输出战略基础是在1970年形成的”,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石油危机与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使东西方世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苏联抓住历史有利机遇,实施了石油输出战略。
冷战时期苏联的能源贸易对其国内经济的拉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石油与天然气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一、苏联对欧洲能源外交的形成因素(一)苏联丰厚的油气资源苏联是世界上石油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受当时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因素的影响,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苏联石油储量和产量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为西方国家情报部门猜测的对象。
于是有关苏联时期的石油储量、产量,各国公布的统计资料的数据各不相同,包括苏联政府自己披露的能源储备、产量的资料。
1970年苏联石油部长访问美国时,曾声称其储量与产量之间的比例大约为25比1,那就意味着储量是87·5亿吨,这个数字估计包括苏联地质学家所区分的四大类中的前三类,即已探明的、半探明的、有希望探明的[1]。
此外,苏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也是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和出口国。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石油的产量增长速度和许多重要产品的绝对增长额都开始超过美国。
“在1951—1960年间,苏联的石油(包括凝析油)产量增加了1·1亿吨,而美国在同一时期石油增产了8 100万吨。
”[2]1961年“苏联的石油产量已超过委内瑞拉,仅次于美国, 1975年超过了美国”[3]。
1986年苏联石油开采量56·12亿吨,出口量23·43亿吨。
1989年石油开采量55·22亿吨,出口量22·37亿吨[4]。
苏联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不仅在其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也成为其能源外交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油气资源成为苏联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武器。
(二)欧洲能源对苏联的依赖性欧洲对苏联能源有极大的依赖性,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一直是世界能源消费大户,但它们的能源自给率却不高。
西欧1983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2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5%,天然气储量为43·24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5%[5]。
东欧经互会成员国保加利亚1955年的石油产量仅为15万吨,1980年的石油产量达到45万吨。
波兰1955年的石油产量仅为15万吨, 1980年的石油产量达到45万吨。
匈牙利1955年的石油产量仅为160万吨, 1980年的石油产量达到300万吨[1]。
在自身能源匮乏的情况下,西欧不得不将目光放到全球能源市场,通过与中东、挪威、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来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
基于历史、地缘政治和经济互补性等方面的考虑,与苏联的能源贸易是西欧国家优先发展的方向。
而对东欧经互会国家来说,由于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对峙,东欧的经互会国家只能依靠苏联的石油及天然气的供应,来满足国内能源消费的需要。
同样出于冷战的需要,苏联通过低于世界石油市场的油价,达到控制东欧经互会国家的目的。
(三)冷战国际环境因素“石油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其他任何原材料都无法企及的。
”[6]二战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体系,美国成了战后唯一的经济大国。
美国对外经济战略是建立经济霸权,而欧洲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对美国整体外交战略都是至关重要的。
出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需要,欧洲成为美苏角逐的重要区域。
苏联对外经济战略更多地服从于寻求国家安全战略,但鉴于自身的实力,只能借助于能源资源的优势,推行能源外交。
苏联的能源外交深深地打上了冷战的印记,美国因素成为冷战时期苏联出台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苏联对西欧的能源政策主要是与美国角逐欧洲能源市场,利用油气资源离间美欧之间的关系,在西欧推行“能源一体化”以突破美国的经济制裁。
而苏联对经互会国家能源外交的宗旨,离不开意识形态方面的意图,对社会主义阵营内不同国家的政策都服从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整个社会主义都要为苏联与美国的对抗或缓和的总政策服务。
苏联意在东欧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地缘政治环境,建立东欧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军事,继而在东欧确立更加密切的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二、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一)苏联对西欧的能源外交苏联与西欧国家石油贸易关系经历了艰辛而曲折的历程。
二战结束后,苏联与西欧几乎断绝了贸易往来,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与西欧间的石油贸易才逐步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两种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在国际经济实践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时期取代了“冷战”时期。
“东西方经济联系的发展形成了物质实质,仿佛成为一种缓和的基础。
”[2]苏联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寻找国外市场有两个明显的动机。
第一个动机纯属经济方面,第二个动机在某些程度上有其经济的一面,但带有政治色彩。
从经济方面来说,苏联企图在所有能赚取硬通货的国家寻找石油出口机会,克里姆林宫要求石油商千方百计尽可能获取更多的外国硬通货,购买工业化所需要的机器。
苏联要恢复其19世纪西方国家重要石油供应商的角色,它要获得买主,尤其是获得原来是华盛顿的买主。
这是苏联石油战略的宗旨,是为其整体外交战略服务的。
为了促进石油在欧洲市场上销售,苏联政府对西欧许多国家的油船、油库和销售设施进行投资。
在石油出口方面,以“俄国石油产品”(R·O·P·)这一商标出售石油。
苏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向西欧国家提供石油和石油产品、天然气,并从西欧国家进口各种工业部门所需的成套设备。
1979年苏联日产石油1 180万桶,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除满足其本土和东欧国家外,每天有100万桶可出口到西欧换取外汇。
苏联同欧洲发达国家的贸易总额逐年增长,“1970年为47亿卢布, 1982年为377亿卢布, 1983年为380亿卢布”[2]158。
在欧洲国家中,意大利是苏联石油和石油产品的最大买主,原因在于苏联石油价格远远低于意大利在其他地方获得的石油价格。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意大利国家碳氢化合物公司先是小量进口苏联石油,然后则逐步增加了对苏联石油供应的依赖。
为了鼓励这种发展,苏联对意大利的出口石油提供了优惠条件。
1963年11月全苏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联合公司同意大利国家碳氢化合物公司(1992年之前的称呼)签订了新的大型协定,“规定在1964—1970年间苏联供应2500万吨石油,同时由苏联外贸单位买进相当数量的意大利机器和设备”[7]232。
根据此协定,苏联对意大利出口石油1 198万吨, 1970年对意大利出口石油1 019·4万吨[1]61,而苏联则进口意大利的钢管和汽车。
苏联还发展了与法国的能源外交,与法国的能源关系发展的背景为:法国生产设备的企业主多年来一直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力求增加苏联石油的进口量,以便能够在苏联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商品。
由于过去进口石油总是造成收支逆差,现在法国宁可进口既不必用外汇支付、同时又可以保证法国设备获得必要市场的苏联石油。
于是, 1966年5月,全苏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联合公司同法国国家石油公司,联合石油总公司,签定了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协定。
协定规定“到60年代末,供应法国700万吨石油。
法国一家私营企业乌尔本石油公司每年购买50万吨苏联石油并不包括在内”[7]235。
根据此协定, 1967年苏联向法国输出石油294·8万吨, 1971年增长到453·9万吨[1]61。
苏联与西欧国家能源外交的结果,对于苏联来说既收获了经济利益也收获了政治利益。
1960年苏联共向西方国家出口1 800万吨石油和石油产品,而1955年只有380万吨。
1960年苏联供应的石油,占不包括北美洲在内的西方国家的石油消费总量的6%,占西欧国家的消费总量的9%,其中占意大利的20%,占芬兰的70%,占西德的6%,占希腊的56%,占冰岛的92%,占挪威的8%[8]231。
到20世纪60年代末,欧洲一些国家和一系列发展中国家都靠苏联供应的石油来满足本国的部分需要。
石油和石油产品成了苏联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互利贸易关系的商品之一,石油美元成为苏联外汇的主要来源。
在政治上,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走到了危险的核战争边缘。
面对美苏关系的紧张形势,苏联借发展与西欧的能源关系来抵制美国对其的政治遏制。
对于西欧国家来说,在与苏联的能源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也是双重的。
一方面,意大利、西德等西欧非产油国不仅获得低价而且相对稳定的石油供应,降低单纯依靠海湾石油的危险,另一方面亦获得了工业品市场,如钢管市场,钢管是石油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
苏联与西欧国家的能源外交实际上是互利的,贸易双方各自收获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苏联利用对西欧的能源外交,推行“能源一体化”、“缓和物质化”以突破西方对苏联的经济制裁。
(二)苏联对经互会成员国的能源外交东欧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是1949年1月在斯大林主持下创立的。
赫鲁晓夫加强了这个组织,并且将其作为提高会员国团结一致精神的工具。
勃列日涅夫时期,经互会是促进东欧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苏联与经互会国家的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苏联宪法中有所体现,其中第30条规定:“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和巩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与合作、同志式的相互支持,积极地参加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社会主义劳动分工。
”[2]135为加强与经互会国家的关系, 1971年在经互会第23次特别会议决议的基础上,又通过了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综合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