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血栓与止血基础最新

诊断学-血栓与止血基础最新

vWF —— 内皮、血小板
(一) 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内 源 Ⅻ 凝 血 系 统
固、液
Ⅻa Ⅺ Ⅸ Ⅹ Ⅺa Ⅸa
FⅦa +TF
Ⅷ a -phospholipid-Ⅸa-Ca2+ Ⅹa-Ⅴa-Ca2+-PF3 Thrombin
Prothrombin Fibrinogen
纤溶酶原和纤溶酶
裂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分解凝血因子
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体内最强烈的纤溶酶原激
活物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纤溶抑制物
纤维蛋白降解机制
Thr mbosis
(二)接触系统因子
FⅪ、FⅫ、PK(激肽释放酶)、HMWK(高分
子激肽原):
共同特征:
① 可被液相物质(Ⅱa)或固相物质(体外 带负电荷)激活。 ② 活化后的因子能接触激活其他因子。 ③ 可参与纤溶和补体系统的活化。
④ 缺乏:无出血,而有血栓形成及纤溶活性
下降的趋势。 合成部位:肝脏
2.中膜(media):弹性蛋白、平滑肌和基底膜
参 与 血 管 的 舒 缩
支 持 血 管 诱 导 Plt 粘 附
① 弹性蛋白
①弹 性 蛋 白
Elastic fibres
② 平滑肌细胞
smooth muscle cells
③基底膜
basal lamina
中膜 大血管的中膜(media)是较厚的一层。
血液抗凝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
溶解体内或体外的凝血块。纤溶酶原被激活,成为纤溶酶, 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之降解成多种肽链碎片。
血液纤溶系统
功能:在血栓形成后,溶解血栓。 机制:血液凝块形成,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水解纤
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治疗: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即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 酶 组成: 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及纤溶抑制物
Thr mbosis
3. 促 进 血 液 凝 固
二、血管的止血功能
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人类已知的14个凝血因子中有9个存在于内皮细胞中, 当内皮细胞破损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因 子V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可迚入血液,在局 部引起快速的凝血激活和纤维蛋白形成。另外,在 细胞因子和其他尚不明确的因素作用下,内皮细胞 可表达因子IX、因子X,促迚血液凝固。而内皮细胞 参与合成和释放的因子XII,无论是否已被活化,都 已证实与因子XI或因子IX以及高相对分子质量激肽 原一样不参与体内的凝血过程。内皮细胞中的Ca2+, 可自由迚出内皮细胞膜内外,对调节血液凝固速度 有着重要作用。
①内皮细胞
Endothelial cells
1.内膜(intima):内皮层和内皮下组织
基 底 膜
Basement membrane
②内皮下组织
(subendothelium)——基底膜

内膜:生理情况下,内皮细胞紧密排列在基 底膜上,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共同构建起了双 重防止血液外渗的屏障。内皮下组织则由少 量平滑肌细胞和零散的巨噬细胞及其中填充 的细胞外间质所组成的内皮下基质所构成。
Thr mbosis
(三)凝血酶敏感因子
FⅠ、FⅤ、FⅧ、FⅩⅢ: 共同特征: 对凝血酶(Ⅱa)敏感。 合成部位:F Ⅰ、 Ⅴ—— 肝脏 FⅧ —— 不明
FⅩⅢ —— 肝、血小板
Thr mbosis
(四)其他因子
FⅢ、FⅣ、vWF:
合成部位:F Ⅲ—— 脑、胎盘、肺等各种组织
FⅣ —— Ca2+
血管收缩:
缩血管物质
儿茶酚胺 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紧张素 血管加压素 内过氧化物(PGG2、PGH2、PGD2)
舒血管物质
乙酰胆碱 激肽 核苷酸(腺嘌呤) 前列环素(PGI2) 低血氧
血栓烷A2(TXA2)
纤维蛋白肽(FPA、FPB) 肾上腺素(也扩张血管) 5-羟色胺(5-HT,也扩张血管) 内皮素
松弛舒张物质:
PGI2 、NO →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
3. 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
AT、TM、TFPI、t-PA合成和释放场所: 灭活活化的因子、促进血块溶解、抑制血小板活化
第二节 血小板止血作用 一.概述
图1. 血涂片上的血小板
Thr mbosis
一. 血小板的结构
表面结构
血 小 板 结 构
第一节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一、血管壁的结构
内膜(intima) 中膜(media) 外膜(advertitia)
1.内膜(intima):内皮层和内皮下组织
棒管状小体(特有) (Weibel-Palade body)
a . vWF
( von Willabrand Factor ) b. P选择素(P-selectin)
H+增高
CO2增高 K+增高 组胺(也有缩血管作用) NO
Thr mbosis
2. 激 活 血 小 板
二、血管的止血功能
激活血小板作用
内皮细胞在补体、纤维蛋白、葡萄糖,甚至某些药 物,如1-去氨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的作 用下可增加vWF的合成和释放,迚而激活血小板, 使血小板通过vWF粘附在内皮细胞表面。胶原、凝 血酶、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 TNF) 等均可促使内皮细胞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而PAF是迄今已知最强的血 小板诱聚剂,可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当血中 PAF浓度达到相当高的时候,可直接引収血栓形成。
血栓与止血基础
血栓与止血检验
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出血和止血
血液从破损的血管壁流出的过程,谓之出血。
出血后的及时止血是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 出血后的止血过程是快速的,局限性的。 止血的性质:血液凝固,堵塞住血管破损的部位,
防止血液迚一步丢失。
凝血过程
fibrocyte
网状纤维
reticular fibres
疏 松 结 缔 组 织
外膜 处在中膜外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被称为
外膜(advertitia)。外膜中有些神经末梢和滋 养血管,其主要作用是完整地、连续地将血 管与周围组织器官分隔开。
总结:
血管壁的结构:
①内膜(intima)
②中膜(media) ③外膜(advertitia)
Fibrin monomer
ⅩⅢa
Figure 3. COAGULATION CASCADE
FIBRIN CLOT
(二) 外源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Tissue factor(TF) 外 源 Ⅶa Ⅶ 凝 血 Ⅶa-TF- Ca2+ 系 统

Ⅹa-Ⅴa-Ca2+-PF3
Prothrombin Fibrinogen
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
血小板细胞器和内容物 特殊膜系统
Thr mbosis
(一) 血小板活化的表现
1.血小板形态的改变
2.血小板表面特殊蛋白的表达 3.血浆血小板特异产物水平增高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1.血小板的粘附功能
机制:直接粘附血管内皮下成分
机制:依赖于vWF、血小板膜糖蛋白
2.血小板聚集功能
Thrombin Fibrin monomer
ⅩⅢa FIBRIN CL
Ⅹa-Ⅴa-Ca2+-PF3 Thrombin Fibrin monomer ⅩⅢa FIBRIN CLOT
Prothrombin
Fibrinogen
Injury to vessel exposes collagen fiber
抗凝血系统:抗凝血蛋白质(酶)对凝血因子的灭活 功能:抵抗凝血系统,灭活活化凝血因子。 内容: ① 细胞抗凝作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细胞和血管内 皮细胞 ②体液抗凝作用 抗凝血酶(AT)、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 物、肝素辅因子Ⅱ等
抗凝血酶(ATⅢ) 肝、内皮细胞分泌的抑制凝血因子(Ⅻ、Ⅺ、Ⅸ、Ⅹ、Ⅱ)及蛋白酶 (纤溶酶、激肽释放酶),肝素加强抗凝血酶活性 蛋白C系统 微循环抗血栓形成的主要血液凝固调节物质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抑制Ⅹ因子
二. 血管的止血作用
(一)内皮的止血作用
(二)内皮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㈠ 内皮的止血作用
血管收缩作用 激活血小板 促进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
二、血管的止血功能
1. 血 管 收 缩 作 用
血管收缩
血管收缩是血管参与止血最快速的反应。可 直接引起血流减慢、血管损伤处的闭合、血 管断端的回缩,以及出血的终止。这种反应, 最快时仅需0.2秒左右。对大血管而言,血管 收缩通常是中膜层平滑肌细胞在神经调节下 完成的,这种血管收缩不至于导致血管闭合, 只会影响血流;小血管收缩,则依赖于内膜 层中的内皮细胞,这种收缩是强烈的,主要 依赖体液中的活性物质,収生持续的收缩反 应,在血栓止血中具有重要作用。
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
内皮细胞受损时,由它合成和分泌入血的纤 溶酶原活化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特别多,进大于组织纤溶酶原活 化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的合成 和释放。PAI活性的增高,显然在血液凝固调 节中起到阻止血液凝块溶解的作用,可以加 强止血作用。在内毒素、凝血酶、TNFα和 IL-1的刺激下,内皮细胞都能合成PAI。缺氧 时,又能促使内皮细胞释放PAI。
3.释放反应
5.血块收缩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