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湘教版高中美术全册教案

最新湘教版高中美术全册教案

第一课光与色的世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切了解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色彩表现规律,学会分析和判断画面的色彩倾向,能表达物体的大体色彩关系。

养成认真观察、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

2学情分析高中生思维活跃、观察敏锐,但对绘画的色彩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深入把握,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更多信息,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色彩的习惯,并通过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使学生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

3重点难点学会分析和判断画面的色彩倾向,能表达物体的大体色彩关系。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请大家欣赏一段小视频,看看它向我们呈现的是怎样的视觉效果? 视频欣赏,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视觉感受。

教师小结:我们刚欣赏到了光下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色彩来源于光,没有光就没有色,光是产生色的原因,色是被光感觉的结果。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光与色的世界! 导出课题:《光与色的世界》活动2【讲授】二、新课新授(一)、作品欣赏:固有色——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色彩实物呈现,不同种类的四种苹果,其固有色分别都是不相同。

活动3【活动】(二)、实验(1)、小组分工合作,通过桌上的物品,探究物体固有色与光源色、环境色的关系,完成实验表格。

时间:5分钟光源色即光源的本色。

不同光源对物体色彩的影响:(表格1)小结:观察思考:光源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主要的受光面还是背光面? (表格2) 环境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观察思考:环境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主要是受光面还是背光面? 活动4【练习】知识点巩固(三)、进一步深化练习,看看所得出的实验结论到底如何在画面中体现出来。

作品欣赏:《色彩静物组合》说说哪个物体受光源色与环境色影响较大?活动5【活动】作品欣赏与解读三、印象派画家,以莫奈为代表的作品欣赏与解读,看看画家在画面中如何固有色与光源色、环境色的关系。

(一)、介绍莫奈印象派画家,作品欣赏《野罂粟》,请学生欣赏画面,并描述其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学生:蓝天白云下,田野中罂粟花美丽的绽放。

)教师小结:印象派画家和以往画家不同的是他们更喜欢带上画材、背上画架走出画室,走进大自然,抓住光下那一瞬间的色彩变化,并将其永驻与画面,成为永恒。

(二)、画家会把这些作品带回艺术沙龙,给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才作画时间点,如若猜对了,画家便会很开心;如若没猜准,便会继续创作,直至猜对为止,接下来我们也来猜一猜,画家所创作的作画时间。

1、作品欣赏:《卢昂大教堂》油画法国莫奈①、卢昂大教堂在不同时间的阳光照耀下,大家猜猜分别呈现的是什么时间段的作品?(学生:清晨、早上、正午、下午、傍晚、晚上等时间点) ②、天的颜色也忽而黄色,忽而紫色,教堂的颜色更是变幻莫测,谁能说出教堂的固有色是什么颜色呢?2、《伦敦印象系列》莫奈猜一猜不同的天气下,同一场景作画。

3、《干草垛》系列①猜一猜不同季节的干草垛,你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②图中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如何在画面中去体现?4、《日出印象》莫奈作品欣赏,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视觉体验。

5、古典作品《孟特枫丹的回忆》与《睡莲》的比较,总结概括印象派的主要特点。

活动6【练习】课堂创作四、欣赏塞尚的苹果静物作品之后,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一个苹果在不同光源下、不同环境下的色彩表现,用油画棒画出其色彩效果,时间为8分钟。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点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形式进行。

活动7【活动】作品展示与点评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点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形式进行。

活动8【讲授】课堂总结六、课堂总结:色彩来源于光,没有光就没有颜色。

也正是光线照射下诸多因素的不同,才会使物体色彩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需具体分析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关系。

因而,我们认真观察大自然的色调,领会画面中的色调,从而勾勒自己美好生活的色调!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形成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社会约定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次课是对已有知识的提升与延伸。

3重点难点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什么是美请同学们回答老师一个问题:什么是美?教师出示几幅图片,请学生分析作品的美与丑。

然后教师归纳什么是“美”。

活动2【讲授】形式美法则的产生及内容、美术作品内涵、美术鉴赏的意义。

教师出示图片,与学生一起分析,注意多运用与形式美法则有联系的关键词:重心平稳、左右对称、连续、重叠、平衡、大小比例、节奏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形式美法则的内容都有哪些,美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明白: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

那么美术作品的内涵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要重点了解的问题。

出示一组图片,请学生分析这组图片是否属于美术作品,学生讨论并回答。

然后教师总结:美术家为了审美目的而创作的作品,无疑是美术作品。

出示另一组图片,请学生分析这组图片是否属于美术作品,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由于历史的积淀,实用功能淡化,审美功能凸显,其形制、色泽、装饰成为了备受关注的因素,这类物品也属于美术作品;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在当时价值不高非常普及的美术作品,若干年后,会成为备受关注的美术珍品。

出示另一组图片,请学生分析是否属于美术作品,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制造出来的物品也可以称之为美术作品。

师: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尝试给美术作品下一个定义——什么是美术作品?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术作品。

师:我们再回忆一下什么是美术?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

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分为四大门类: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四大门类,中国还有书法、篆刻。

我们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美术作品、鉴赏美术作品,那么鉴赏美术作品有什么意义呢?法国的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你懂得用眼睛去发现美和鉴别美的时候,整个世界的意义都会有所不同。

我们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在于:1、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2、丰富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3、以艺术审美的方式去认识和掌握世界。

4、自觉地去保护民族文化、传统文化。

总结并延伸:什么是美、美是怎样产生的、形式美法则的产生及内容,重点是我们明确了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多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那些具有艺术价值而暂时没有被人们发现和理解的美术作品,自觉地去保护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活动3【活动】美术鉴赏的意义我们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美术作品、鉴赏美术作品,那么鉴赏美术作品有什么意义呢?法国的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你懂得用眼睛去发现美和鉴别美的时候,整个世界的意义都会有所不同。

我们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在于:1、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2、丰富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3、以艺术审美的方式去认识和掌握世界。

4、自觉地去保护民族文化、传统文化。

活动4【练习】分析图片:这些物品是否属于美术作品见素材图片活动5【测试】总结并延伸总结并延伸:什么是美、美是怎样产生的、形式美法则的产生及内容,重点是我们明确了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多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那些具有艺术价值而暂时没有被人们发现和理解的美术作品,自觉地去保护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第一课原始人的创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原始美术作品的多种形式及其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原始美术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会原始人的美术创造,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完善人格。

2重点难点这些美术作品对原始人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组织教学教师提问,如果在不使用文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传递和记录信息?同学们可以分小组来讨论。

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想象一些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声音和一些图象来传递或者记录信息。

而这些形式后来都演变成了一些艺术形式。

美术就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问:如果图形和文字相比,哪个更容易被识别?在没有文字的原始时代,他们都创造了哪些图形,源于什么目的创造这些图形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原始人的创造》培养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完善人格。

活动2【讲授】(1)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这是中国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形成的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发现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母系氏族逐渐繁荣,出现了规模很大的聚落。

新石器时代又可以称为是石器和陶器时代。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也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跨时代的创造。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不断出土的陶器等工艺品,展现了我们祖先的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各地,中部地区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它们的年代是(公元前5500--公元前4800年)。

所制陶器比较原始,器物种类少,器形简单,火温较低,多数是红陶,基本没有纹样装饰。

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这时期陶器的表面有漂亮的彩绘,陶器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

泥质红陶烧成,盆内壁画人面纹和鱼纹各两个,相间排列,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反映了半坡类型彩陶常以鱼纹装饰陶器的特点。

活动3【讲授】历史渊源: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