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2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

必修2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


目 录
ContenΒιβλιοθήκη s01 0信2信









01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指通过创造、分配、使用、整合和处理信息进行社会经济、 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社会形态。
信息社会本质上是“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社会。
02 信息社会的特征
1.数字生活
工具数字化、方式数字化、内容数字化,数字化成为信息社会的显著特征。
信息技术大众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人性化,即信息技术越来越符合人的需 求和使用习惯。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呈现以下特点: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信息技术的影响
1.信息技术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 (1)基础学科理论领域 (2)量子通信 (3)人工智能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 (1)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 (2)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 (3)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2.从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的角度 (1)体感技术 (2)虚拟现实技术 (3)增强现实技术
3.从典型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角度 (1)虚拟计算 (2)通信技术 (3)传感技术 (4)微电子和纳米技术 (5)3D技术(3D设计、3D打印、3D相机、3D游戏、3D显示、3D软件) (6)信息安全
2.信息经济
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是最基本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以知识和人才 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其特点包括:人力资源知识化、以创新 核心技术应用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经济水平发达。
3.网络社会
网络化是信息社会最为典型的社会特征。
4.在线政府
网络社会
在线政府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 心的发展脉络,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
3. 1994年4月,我国正式接入因特网,当时为了发展国际科研合作的需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化工大学 开通了到美国的因特网专线,并有千余科技界人士使用了因特网。
4. 2003年12月,联合国在瑞士召开第一次“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正式向全球确认了信息社会的来临。
5. 2006年,联合国将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信息社会日”。
2.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 (1)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2)促进工农业生产变革 (3)提升电子商务可靠性 (4)加强数字世界的治理
3.信息技术提升人们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1)改变人们生产与工作方式 (2)改变人们生活与交往方式 (3)促进人们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培养人们计算思维的方式 (5)提升人们信息意识与信息社会责任感
信息社会及其特征
1. 1946年2月,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占地170平方米,质量30吨,用了 18000多个电子管,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2. 1969年互联网出现,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 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 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2.以互联网为核心
互联网的来临,迎来了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人们开始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步步的搭 建起全球性的虚拟空间。互联网使用一种专门的协议,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地到达目的地。
3.以数据为核心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随着技术的成熟,尤其是大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等的快速发展,各行 各业的人们开始更深入的接触信息技术,接触数据,从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
1.以计算机为核心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它有18000多个电子管和大量的电阻、电容,第 一次用电子线路实现运算。
微处理器的发明使得整台计算机可以集中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微处理器)。 20世纪70年代末,以太网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标准。 局域网的发展使得“电子计算机+局域网”的格局开始形成,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加速了 计算机系统向小型化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