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报告

海绵城市报告


路面雨水收集利用
四是绿色交通。围绕绿色出行和绿色 交通发展,鼓励步行、自行车出行,注重 公交优先、智能公交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使用。
低冲击开发模式: –不改变地表径流量分 布; –不干扰原有的生态敏 感区; –不改造原有的山水城 格局; –尽可能使地表透水- -不干扰地下水系; –每个城市单元力求使 污染水趋于“0”排 放。
(一)区域城市和流域城市规划
区域城市与流域规划规划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各地城市、 镇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很多城镇 群和城市密集区。城市、镇的发展 建设越来越紧密。
一定区域的地质环境、水文条件, 往往是区域城镇的共同依托。
区域城市与流域规划规划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区域城市、流 域城市共同的任务和使命。
面向海绵城市的规划改革
(二)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当前,我部正在研究提高省域城镇 体系规划的严肃性问题。
区域城市与流域规划规划
要在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中, 强调统筹安排城市的水源、规模、 生态布局。这是各城市公平发展的 保障。
城市总体规划
相关考虑是:
1.要在城市总体规划时,开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水是主要 要素。
城市水系统规划
整合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 划中的给水、排水、中水回用、雨 水利用、防洪和排涝规划,加强相 关用地和设施的统一规划布局,全 面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大力提高用 水效益。
城市水系统规划
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 循环的分割导致水生态 系统的水量枯竭,水质 恶化。 涉水专项规划之间缺 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的 平台, 涉水规划缺乏与 其他专业规划的联系。 缺乏将水环境改善的 新理念新技术系统反应 到涉水规划中的途径。
生态林地
生态红线(陆域) 生态林地、基本农田、水系等。 生态缓冲区 一般农田、生态廊道、水域等。
基 本 农 田
城市开发边界 城市远景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的分界线。
水 系
城市建设区 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其规模指标为刚性 控制,布局可弹性调整。
有条件建设区 2020年内城市弹性发展空间。
城市总体规划
去年5月,中央印发了《新型城镇化规 划(2014-2020)》,要求“把生态文明 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 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 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 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 建设运营模式”。
对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的基本认识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 规划改革创新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
建设
汪 科
20150124
CONTENTS
报告内容
一、 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关系
二、 面向海绵城市的规划改革
三、 我国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
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关系
(一)城市规划工作简介
城市规划工作简介
• 通过专项规划衔接各部门规划; • 通过分区规划衔接控规。
建立资源换承载能力预警机制
城市总体规划
• 据对36个城市的统计:70%的城市人均用地控制在90-110平方 米之间;22%的城市为110-150平方米之间;8%的城市为8090平方米之间。
各规划期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对照
用地(平方米)
240.00 220.00 200.00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新时期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变
规划实施政策体系构成
深 港 合 作 政 策 城 市 更 新 政 策 公 共 服 务 政 策
土 地 政 策
人 口 政 策
产 业 政 策
住 房 政 策
财 税 政 策
环 境 政 策
交 通 政 策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城 市 特 色 政 策
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关系
(二)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关系
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形 式,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城市 规划的基本理念,是城市规划工作 的主要任务,是规划改革创新的重 要方向。
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关系
(三)推进海绵城市的规划思路
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
针对城乡发展中过度、无序使用地 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忽视雨 洪利用,不能有效补给回灌入地下, 加速了地下水位的下降等问题,进 一步加强和改进规划,从“限采”、 “补水”两个方面推进海绵城市建 设。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土地出让时将绿色指标的要求直接写入土地出让条件中,进一步明 确生态环保方面的要求,在建设项目逐步推广绿色建筑,确保将生态 建设落到实处,创造绿色用地出让的新模式。
某地块出让时绿色建筑指标:
1、绿色建筑:居住建筑至少达到国家绿 色一星级标准,100米以下公共建筑达到 国家绿色二星级标准。 2、地下空间利用:超高层地标及城市综 合体购物中心应结合地铁站点,开发地下 空间。 3、雨水利用:住宅小区应结合景观设计 规划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减少地表径流 4、交通控制: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城市慢 行系统。
径流
降雨 蒸腾
降水
迁移
供水
取水
湿地系统
用水
排水
自然水循环
径流
蒸发
社会水循环
水循环概念图 水循环概念图
城市水系统规划
要大力推进水系统规划,提高水效 益、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
并将主要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 详细规划。
面向海绵城市的规划改革
(四)城市社区建设规划
城市社区建设规划
当前,社区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 环境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要以社区为单元,编制城市规划, 明确社区的公共服务、环境建设、 社会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让我们一起建设海绵城市!
谢谢,谨供参考
城市总体规划
7.要在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系 统规划中,积极推进下凹绿地等, 为水的蓄、滞、渗净、用、排创造 前提条件。
面向海绵城市的规划改革
(三)城市水系统规划
城市水系统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水”是关键词。 包括城市自然水系、给水、城市排 水、防洪排涝、再生水使用、地下 水回灌。
城市水系统规划
要用系统的思维加大水系统整合力 度。针对当前相关涉水规划不够衔 接、协调问题,推进“多规融合”, 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严格城乡水系保护和地下水管理。
可以认为,是我国应对我国资源环境
问题的系统的解决方案,也是城市转型的发 展模式,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型城 镇化的路径选择。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试点情况
中国的生态城镇建 设始自江西宜春 (1986年)。截至 2013年底,提出以 “生态城市”或 “低碳城市”等生 态型的发展模式为 城市发展目标的地 级(含)以上的城 市共有300个。
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
一方面,合理确定或控制人口规模 等,科学确定水源、用水量、用水 结构,推进水循环利用,提高水资 源利用效率,合理开采和使用地下 水,尽可能减少地下水的使用。
CONTENTS
报告内容
一、 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关系 二、 面向海绵城市的规划改革
三、 我国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
面向海绵城市的规划改革
蓝线--强制 绿化缓冲带--限定范围 滨水区--控制导引
城市总体规划
4.着力科学确定城市水源。严 格限制城市地下水开采。 5.要切实贯彻“以水定城”、 “以水定规模”;合理控制城市规 模和产业类型。
城市总体规划
6. 合理确定城市水域、绿地面 积和生态用地布局和比例。要在城 市总体规划中,通过划定禁止建设 区、限制建设区,确保市域合理的 生态用地比例。
下凹绿地
雨水下渗景观廊道 建设具有生态自净功能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下凹绿地
结合路面结构、景观及绿化要 求,因地制宜采取入渗、滞蓄、 收集回用等各种雨水利用技术措 施,实现低冲击开发建设。
下凹绿地
瑞典马尔默“明日之城”街道边的小片人工 湿地
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是控制城市规模, 科学确定城市水源、用水量和用水 方式,转变城市建设模式的有效途 径,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手 段和保障。
面向海绵城市的规划改革
(二)我国低碳生态城市试点情况
我国城市的危机
城市过度蔓延、基础 设施短缺、交通拥堵、 大气污染、水环境危 危机、饮用水安全、 城市灾害频发、土壤 污染、能源紧张、耕 地保护等等问题
其中,资源和环境是突出的两个方面。城市 消耗了85%的能源和资源,排放了相同比例的 废气和废物。其中,建筑占全部能耗和排放污 染物、温室气体的50%。流经城市的河道80% 以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环境付出了沉痛的 代价。
强化规划先导与统筹,协调生态城市建设
土地集约利用 紧凑的城市 空间结构 生态环境 保护
低碳生态 试点
城市规划
绿色交通
绿色建筑 产业空间集 聚引导 绿色市政
水资源综合利用
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示 意 屋顶绿化雨水利用
●屋面雨水收集利用 ●路面雨水收集利用

绿地雨水收集利用
浅沟收 集
渗透路 面
绿地雨水利 用
2011年6月,我们制 定出台了《低碳生态 试点城镇申报暂行管 理办法》,明确了试 点基本条件和申报要 求。并与2012年9月, 基于与财政部共同推 进绿色生态城区的工 作实际,对低碳生态 试点城镇和绿色生态 示范城区工作进行了 整合。
面向海绵城市的规划改革
(三)低碳生态城市方法和技术
理念与方法
未来20-30年,我国城镇化还有巨大潜 力,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大规 模能源消耗、资源开发、城市建设将对生 态环境带来更加剧烈和持久的影响,对国 家、区域资源和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甚至 政治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求着力推 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 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 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