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摘要: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对于激发办学活力、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实现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推动权责重心下移,完善教授治学模式,发挥师生主体作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学校与社会联动发展机制。
关键词:高校;改革;治理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快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抓手,在内部治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制订实施学校章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改革背景下,依法治校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
高校要实现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坚持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校内规章制度体系,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
一要坚持将章程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法。
大学章程是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大学治理中的具体体现。
要通过章程制定,弘扬大学精神、规划未来远景、突显办学特色,同时完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的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巩固和推进学校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同时,应根据章程规定,积极做好学校规章制度的“废、改、立”以及汇编公布工作,着力加强学校法律事务机构的建设,重视学校各项政策措施出台前的专业把关和各类文本签发前的依法审读,充分保证章程规定在具体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中得到有效落实。
二要依法完善学校领导体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同时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要通过不断修订完善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规则,明确党委全委会议、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的职责定位、议事规则和议事范围,党委重在把好方向、抓好大事、用好干部、出好思路,行政负责贯彻落实各项重大决策。
同时,依法落实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支持和鼓励每位领导班子成员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把握“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党政合作”三个关键点,形成“职责分工不分家、相互支持不拆台”的有效分工配合格局。
三要提升师生员工的法治素养。
依法治校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离不开治理模式的创新,更离不开法治文化的培育。
实现依法治校,必须在广大师生员工心目中树立牢固的法治意识、确立坚强的法治信念。
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在校内积极开展法律漫画展览、义务法律咨询或法治文艺演出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同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的示范作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不断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局面。
二、改革校院管理体制,推动权责重心下移学院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和依靠力量,只有学院办好办活,学校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校对学院管理过多,忽视不同学科的差异和特点,必将极大制约学校的整体发展。
处理好校院两级关系,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
要坚持从“功能定位、职能分工、利益分配”的角度,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下移管理重心,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
一要科学合理放权学院。
学院自主权不够,是当前许多高校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要坚持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相结合,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学校与学院的科学分工,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
合理界定校院两级责权,学校重在宏观指导、政策制定、过程监督、科学评价和服务保障,强化学院办学的主体职责,明确学院在人员选聘、职称职级晋升、人员考核、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院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要实施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
目标管理责任制,是一种责任主体明确、注重工作成效的管理方法。
通过实施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办法及指标体系,定期对学院的目标达成度、实际贡献率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资源分配、干部考核、评优评先等相挂钩,充分调动学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断完善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细化分解到学院,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监督机制,促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推动由“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
三、改革学术组织架构,完善教授治学模式作为大学的“精神楷模”,教授始终以研究学问、追求真理为首要任务。
学术自由是教授从事学术活动、探究客观真理的必要条件与重要保障,也是学术活动发展的最高境界。
所谓“教授治学”,指的是教授利用学术优势,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与管理,使学校的行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更加符合学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实现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通过逐层建立和完善学术组织,逐步构建起学术本位的“教授治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要完善学术组织架构。
在学校层面建立学术委员会,严格规范学术委员会的运作程序,明确学术委员会是学校最高的学术审议、评定和咨询机构,成员应以无行政职务的教授为主,同时兼顾学科和年龄等结构,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院层面建立教授委员会,明确教授委员会的组织设置和主要职责,通过选举的途径产生教授委员会,确保教授委员会产生程序的合法性,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在学术评议、学位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学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明确规定学院负责人不能担任教授委员会主任一职,确保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离。
二要完善学术管理制度。
依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厘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明确各级各类学术组织的功能定位,健全学术组织运行机制,尊重教授治学权威,真正确保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统筹行使其在学术事务上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将教授治学落到实处,以解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威“打架”的难题。
同时,系统梳理其他学术组织的职能定位和职责范围,确保各级各类学术权力独立有效行使。
四、推进民主管理改革,发挥师生主体作用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其核心是依靠师生办学,助推学校发展。
实现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在保证党委有领导权、校长有行政权、教授有治学权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师生有民主权。
一要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
教代会,即教职工代表大会,是高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高校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为教代会更好地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高度重视提案工作,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民主权利,将教代会赋予教职工的民主管理权落到实处。
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作为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作用,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更好地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要畅通师生诉求表达渠道。
通过健全学校机构,畅通师生反映问题、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倾听师生呼声,听取师生意见,接受师生批评,及时化解师生群体间的突出矛盾,将师生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通过定期举办校领导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起校领导直接联系和服务师生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
三要加大校务信息公开力度。
信息公开是落实师生员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有效方法,是广大师生员工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重要形式。
要通过党政班子齐抓共管、部门单位各负其责的途径,把广大师生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为重点信息进行公开,逐步扩大校务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提升校务信息公开的实效性。
同时,在做好向学校师生员工公开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校务信息拓展到向社会公众公开,不断拓展民主监督与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人事制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要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作为高校实现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努力突破高校在体制、财力、地缘等方面的瓶颈,充分激发和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潜能。
一要完善编制管理模式。
积极推进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改革,在岗位设置上强调科学定编、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在人员结构上强调学缘比例,避免近亲繁殖。
同时,探索建立长聘和短聘制度,大力支持各类高水平教师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推动人才资源共享,在交叉学科和平台引入“虚拟编制”,探索建立教师联聘制度。
扩大学院教师聘任聘用管理自主权,由学院自主制定教师职务晋升、聘任条件和岗位职责,并自主组织实施,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与实效。
二要优化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基本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并存的多元收入分配体系,逐步扩大基本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的实施范围。
设置少数重要管理岗位,推行年薪制或专项岗位奖金制。
坚持将聘期考核与分配体系合理挂钩,构建不同序列人员的薪酬(福利)体系和相对稳定的增薪机制,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薪酬相统一。
三要改进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基于岗位的分类评价制度:教师岗位重点推进聘期目标考核,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完善聘期考核评价标准;管理岗位以效能为中心,以岗位职责为依据,重点推进岗位年度和任期目标考核;其他岗位以保障为核心,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以技能、态度、质量等为要素,确定年度考核目标。
同时,尽力争取有关政策支持,开展管理岗位职员职级制试点工作,建立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干部管理模式和校内管理服务人员的职员分类分级管理体系。
六、扩大对外开放办学,建立学校与社会联动发展机制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主动服务国家社会需求往往是高校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应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科研、区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要创新社会服务机制。
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目标定位,积极探索提高办学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吸纳社会资源、接受社会监督,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深入开展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
不断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制订实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深化拓展与地方政府、行业产业的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