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梦令》.ppt

《如梦令》.ppt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手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试问卷帘人”一句中谁在问? 问什么?卷帘人如何回答的? 2.你能从“绿肥红瘦”一句中 体会出词人对枯萎消瘦的海棠 花抱有什么样的感情? 3.请你给我们描述词中所表现 的情景。 4.请你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词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 两 首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 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 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 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 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 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 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或 “词牌”。
•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 ,它规 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 脚。 •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 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 词牌没有题目。
地点: 溪亭

时间: 日暮
情节: 沉醉 回舟 误入 惊起 诗情 景致: 彩亭 碧水 红荷 银鸥 画意 白鹭 晚霞
记 事件: 醉归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兴尽”是用“兴尽而返”的典故:
晋朝的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 一个雪夜,他从山阴家中出发,泛舟剡(shà n)溪, 为的是忽然兴至,要去访问一个朋友戴安道。等到 了戴家门口,他并没有走进去,就吩咐回舟而归了。 有人训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 返,我又何必见安道呢?”
有趣,值得回味
• 这是件有趣且值 得回味的事情, 难怪词人把它记 录下来了。你能 用语言来描绘一 下吗?想象一下 画面,然后说一 说。
•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 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 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 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快速 地划,快速地划,惊动满滩的水鸟, 都飞起来了。
争渡,争渡。
急着寻路回家,情不自禁地叫 起来“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 渡)”。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 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 候,沉醉在这风景中, 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 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 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 处。赶快划呀,赶快划 呀。不小心,惊动了在 这里栖息的水鸟,成群 的从水面飞起。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 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委 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 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由于 她过着平静、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 后期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 诗词多表现哀伤,也寄托了强烈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独特艺术风格, 是北宋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 中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她的作品被 后人编辑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
李清照和王徽之正是有同样的洒落情怀。既然 兴尽即返,不问归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浓 密之处的失误。
这么美的画面, 你能读好它吗?
•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 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
• 那么在这首词中,词人描绘了这么 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 思想感情?
•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 写照,全词文字不多,到叙述却十 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夏日 郊游的欢乐图画。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 /溪亭/日暮, 沉醉 /不知/归路。 兴尽 /晚 /回舟, 误入 /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 /一滩/鸥鹭。
• 常记: 时常记起。 • 溪亭: 小溪边的凉亭。 • 日暮: 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 不早了。 • 沉醉: 大醉。 • 归路: 回来的路。 • 兴尽: 兴致得到满足。
词人回忆了一
次愉快的郊游情 景,因醉在归途 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 吓飞了。表现了 作者早期生活的 情趣和心境。
• 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 • 应是绿肥红瘦。
• 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 么事?
(2)事情发生的时间、地 点分别是什么?
(3)你怎么知道是夏季的? (4)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 事吗?
(5)词人)词人为何“不知归 路”? (8)词人为什么会“误 入藕花深处”? (9)词人在误入后又有何 表现?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 么事? 词人的一次郊游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 事吗? 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 节? 夏天,“藕花深处” (4)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不是,“争渡” (5)为什么会误入? “沉醉”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 这件事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