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教学设计
炎黄子孙满怀深情地称他为母亲河,古
代传说中提到的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这
条河流的流域。
长 度 年入海水量 水 量 河名
(km) (亿 m3) 比
黄河 5464
480
1
设置意图
长江 6300
10000
20.8
引入
珠江 2190
3500
7.3
它是中国第二长河。 出示:黄河、长江、珠江长度、年入海 水量对比图表
过渡 我们首先来看一张浓缩了 2000 多年历 听讲、看图
过渡
史的黄河部分地区地图。
出示黄河河道变迁图,完成学案
黄河改 道
回答以下问题 1.请你在图中找出现代黄河的河道,并 用黑色笔描画出来。 2.在图中填出中国两大近海,填出图中 A 山脉及该山脉以东平原的名称,说出 现代黄河注入的海洋。 3.请你说出从公元前 602 年开始黄河河 道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4.请你找到不同时期海岸线的位置,说 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岸线发生了怎样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地理学生有了教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前期学习中国地理时,我们重点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在行政区划、地 形特征、气候特征等节教学内容中,渗透了部分河流学习的知识与能力。例如在行 政区划教学中老师有意将行政区划与河流位置特点相结合进行教学;在地形特征一 节中,对地形特征对河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气候特征一节中,对 0℃等温线的 位置对河流的影响,降水量对河流的影响等内容有了简单的渗透。在此基础上,学 生对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水系之间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知识内容偏于 零散,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读图,学生共同学 习源流概况
上中游分界点:河口
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
出示黄河干流含沙量变化情况图,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
年平均含沙量最大城
1.找出年平均含沙量最大的城市?
市:陕县
改道原 因—— 源流概 况
2.其下游城市含沙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3.河口以上、以下河段平均含沙量各有 什么特点?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黄河下游地区河道变迁图,综合分析黄河河道变迁的原因,提高学生 地理图像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位置:下游 黄
中游河段
下游河段
造陆
多泥沙
地上河
河
原
影响
改
因
洪水灾害 道
多次改道
综合治理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段
出示中国水系图
河流,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
然地理要素。在我国有一条重要的大河,
下游城市含沙量:变小 沉积在华北平原上 河口以上河道平均含 沙量不大,以下河段含
学生通过读图,发 现黄河的含沙量主 要来源于黄土高原
提问:
沙量变大
黄河的“沙”主要来源于哪里?
黄河的沙主要来源于
黄土高原
改道原 因—— 源流概 况
出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 景观图
学生观察图片,数据、 引入黄河的学习
资料,思考、回答问题
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黄河流经地区年降水量大体在什 么范围? 与长江、珠江这样的年入海水量“富家 子弟”相比,黄河是个“穷小子”,有些 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 200 毫米,但是这 样一个“穷小子”却历经 5400 多千米, 滋养着中国广大西北及北方地区,在她 的沿岸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 亲切地称她为“母亲河”。
出不同河段河流流速 通过实验,使学生
模拟山地河道与平原河道 模拟含沙量较大的河水在不同河段泥沙 沉积状况。
的变化,河道泥沙沉积 量的变化,思考回答问 题
更深刻体会不同河 段河流特点。
提问若长年累月沉积会出现什么现象?
模拟河道淤积满泥沙后,含沙河水从山
地河道流入平原河道发生的现象。
看来黄河太行山以东地区的改道现象与
学生阅读地图,提取地 理信息,完成学案
通过阅读地图,带 着问题提取地理信 息,深入分析黄河 河道改道发生的位 置,时间变化特点, 海岸线变化情况, 通过史实引起学生 进一步探究黄河特 点的兴趣。
变化。
为什么黄河太行山以东河道会出现这样
过渡 的变迁呢?
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
实验 过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说
四、教学内容处理 《黄河》部分的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的第二条主要河流,要有别于第一条河流 《长江》部分的学习,长江部分教学中偏重于河流源流概况、水文特征等河流自身 特征的学习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黄河部分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 重点放在河流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部分。
教学目标 1.运用黄河流域图和各种资料,综合分析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水文特 征。 2.运用各种资料,说出黄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通过阅读黄河下游地区河道变迁图,综合分析黄河河道变迁的原因,提高学 生地理图像阅读能力。
泥沙有关。那我们就追根溯源,看看黄 学生听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过渡
河的水与沙是从何而来。
学生读图,依次分析。
源:巴颜喀拉山北麓
改道原 因—— 源流概 况
阅读黄河流域图,回答以下问题: 黄河,从哪来,到哪去?流经了哪些省 级行政区、哪些地形区?主要支流有哪 些?上、中、下游分界点在哪里?
流经 9 省区 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 高原、黄土高原、华北 平原 找到湟水、渭河、汾河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 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 本节教学内容对应课标: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 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按照中考说明,此条课标属于“说明与归纳”水平,该 水平中考的内容与要求是:依据地图、数据、文字等资料,解释地理现象,说明各 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纳或概况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该条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对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二、 教材分析 《黄河》一节的教学是教材《中国的自然环境》—— 《主要河流和湖泊》一 节的重要学习内容,是在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中国地理概况——位置疆域、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以及中国自然环境——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分布及长江概况后,利 用综合分析、归纳所学内容,系统学习的第二条重点河流。 《黄河》一节的学习,需要学生调动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地形特征、气候特 征等部分的地理知识储备,需要学生按照水系分布及长江一节关于河流学习的学习 方法,系统学习,综合分析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学生前期学习的知识内 容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