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能实验设计

机能实验设计

茶多酚对SD大鼠降血糖机制的研究
【立项依据】
1、研究背景:
茶文化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而我国民间就有泡饮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历史。

研究初步证实,茶多糖是粗老茶叶降血糖的有效成分之一[1],对于茶叶中的主要成分——
茶多酚的降糖作用,目前的研究报道很多,但许多研究者人员持有不同意见[2,3],但其作用机制更是知之甚少。

茶多酚是以茶叶为原料经提取而成的, 以儿茶素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约
含30余种酚类化合物)。

茶多酚(tea polyphenol)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
中多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约占茶叶干重的20%—30%,它由30余种多酚
类物质组成,其主要成分为黄烷醇(主要是儿茶素)、花色素(包括茶黄素、茶红
素等),黄酮及黄酮醇、酚酸及缩合酚酸4类化合物,其中属黄烷醇类的儿茶素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其主要的组成成分为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茶多酚作为茶叶中一种重要的生理活性成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证明其具有抗癌防癌"抗氧化"抗突变多种生物学功效。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急
剧增加,预计到2025 年全世界2 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可能会达到3亿人。

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在中国"日本和印度民间验方中均有饮泡
茶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记载#现代研究表明, 茶多酚具有抗病毒活性、抗菌、
抑菌、防龋齿、改善肾功能、降脂、降压、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癌、增强免疫力及延缓衰老的作用。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有增
高趋势, 并以极快的速度增加。

因此, 开发研制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品及保健品,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茶多酚是茶叶中一种重要的生理活性成分。

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突变、抗菌、降血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因而成为研究的热点。

近几十年来,随着糖尿病
患病人数的急剧增加,茶多酚对血糖的调节作用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4]。

虽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茶叶浸提液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由于茶叶浸提液中生物成分复杂,茶叶中具体的降糖成分并未最终确定,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茶叶浸提液中的茶多糖和茶多酚可能是其中主要的降糖成分。

因此研究者对茶叶中提取出的茶多酚,特别是其中的主成分儿茶素可能具有的降糖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对茶多酚可能具有的降血糖作用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动物实验的研究发现,同时给予正常大鼠葡萄糖和TP,能明显抑制大鼠血糖升高;给予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适量的茶多酚,也可以降低其血糖水平。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茶多酚的降低血糖的功能及其机制,主要从茶多酚是否抑制相关消化酶活性、是否提高胰岛素的量和活性几个方面参与研究,确认并初步了解茶多酚降血糖的机制。

3、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强. 茶的保健功能与药用便方[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31
[2] 汤圣兴, 陈月平. 茶多酚对链脲佐链菌素诱发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的
实验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1, 17(3):17—19.
[3] 李清钊. 茶多酚对糖尿病大鼠的保护作用[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3, 20(3): 233—235.
[4]陈士军、竹剑平. 茶多酚降血糖作用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0),1309—1310
[5] 曹建明, 谢作叙, 周铁丽. 改良的淀粉酶测定法[J]. 陕西医学检验, 2001, 16(3): 63.
[6] 许梓荣, 李卫芬, 孙建义. 猪胃肠道黏膜二糖酶的性质[J]. 动物学报, 2002, 48(2): 202~207.
[7] 刘星, 陈大为. 福林-酚法测定蜂毒口服结肠定位释药微丸含量[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3, 20(1): 17~18, 69.
【研究内容与方法】
1.实验对象与分组:大鼠9只、体重100g左右、雄性、健康状况良好。

按血糖值、体重随机分成3 组,设正常组(A 组),糖尿病组(对照组,B 组),糖尿病茶多酚组(C 组)。

2.实验器材和药品:大鼠饲料、茶多酚、四氧嘧啶、Folin-酚试剂,血糖试剂盒,胰岛素试剂盒,牛血清白蛋白(BSA),肝素钠,其它试剂为分析纯。

3.实验方法和步骤:
SD 大鼠进入实验室先适应性喂养1—2 d,然后7:00 禁食,14:00 腹腔注射四氧嘧啶生理盐水液,按150 mg/kg·BW 剂量腹腔注射,第二天按同样的方法注射140 mg/kgBW。

72 h 后测定空腹血糖,取血糖值在11.1mmol/L 以上的大鼠进入本实验。

正常组的大鼠只注射生理盐水。

茶多酚按2.5%浓度拌入基础饲料,正常和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

实验期3周。

4.测定指标及方法
(1)每天记录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及摄食量。

(2)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耐量测定:血糖测定:禁食7 h 后,从大鼠尾部采血约100μl 至肝素钠预先处理的毛细玻璃管,及时封口后离心取血浆,用GOD-POP 法(血糖试剂盒)测定。

糖耐量测定:实验末期空腹腹腔注射葡萄糖,按1 g/kg·BW 注射,体积控制在1~2 ml,在注射葡萄糖的0、0.5、1、2 h 采血测定血糖浓度。

(3)空腹血胰岛素测定和小肠内各种糖降解酶活性的测定:血胰岛素测定:按照血胰岛素试剂盒方法进行测定,测定的原理为酶联免疫夹心法。

待测酶液制备:用刀片刮下小肠内囊,并用浓度为0.05 mol/L、pH 7.4 的磷酸缓冲液溶解至一定浓度,匀浆机搅匀,分装于小离心管中(每管约1.5 ml),冷冻备用。

待测液酶活性的测定: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参照曹建明等人的碘显色法,蔗糖酶盒麦芽糖酶活性测定参照许梓荣等人的葡萄糖生成量测定法。

酶活力单位定义:淀粉酶在40℃下和底物淀粉作用30 min,水解10 mg淀粉为1 个淀粉酶活性。

双糖酶每分钟分解 1.0 μmol/L 底物为一个双糖酶活力单位。

另外,由于小肠内囊所配制的酶待测液是随机溶解的,为了更好的比较各个酶的活性,本实验采取单位蛋白质的酶活力进行比较,其中蛋白质的测定用Lowry 法(Folin-酚法)。

【记录方法和表格】
大鼠每天体重及摄食量(g)
实验过程中血糖浓度(mmol / L)
实验中大鼠糖耐量的测定:(mmol / L)
【统计学处理方法】
主要借助Excel软件操作完成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糖尿病模型建立后,大鼠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症状明显。

随着实验的进行,添加茶多酚的实验组症状有所缓解,尤其是饮水量明显减少。

1.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正常组老鼠在实验阶段体重增加迅速,与患有糖尿病的老鼠比较,体重
增加十分显著。

饲料中添加茶多酚的实验组,体重增量略比对照组高,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2.大鼠血糖以及糖耐量的变化
正常组大鼠空腹血糖基本保持不变。

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值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在实验末期已升至较高水平。

若茶多酚组的大鼠在实验期间血糖值基本保持不变,实验末期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则茶多酚有显著抑制高血糖大鼠血糖升高的作用。

3.大鼠血胰岛素的变化
对照组大鼠血胰岛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

若糖尿病大鼠饲喂含茶多酚的饲料后,血胰岛素含量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几乎达到正常组水平,则可以说明茶多酚可以明显提高胰岛素的合成量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4.大鼠小肠内各种糖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若正常组大鼠小肠内各种酶活性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茶多酚组淀粉酶活性比对照组略低,但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茶多酚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肠内酶的活性以减少糖类的水解,从而在一定范围内降低血糖浓度。

【实验结论预期】
茶多酚可能在修复糖尿病小鼠胰岛B细胞功能上起一定的作用,从而提高胰岛素的量和活性,同时降低小肠内消化酶活性,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对糖尿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关于茶多酚是否具有降糖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实验来验证,而茶多酚确切的降低血糖的机制更有待于进一步从药物动力学、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