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合理怀疑看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读《合理的怀疑》陈琛《合理的怀疑》是法律专业学生不得不看的一部经典著作。
该书以二十世纪九十代最为轰动的“辛普森谋杀案”为基础,给那些质疑陪审团判断错误以及美国司法制度不能彰显公平的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大约在2010年,在刑事诉讼法的课堂上,老师就提过这个案例,但是并没有深入的讲解,以至于我一直困惑于为什么一个明知有罪的人会被无罪释放。
由于中美法律渊源不同且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相差甚远,当时我并不能理解为什么陪审团会将一个看似的“准罪犯”宣告无罪让其逍遥法外。
但是《合理的怀疑》十章“丰满”的内容让我“骨感”的思维一下子充实起来,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刑法是这样的,原来我们所追求的不仅是实质正义,。
在翻了几本法学类小说之后,冗长无趣的文字都让我心生怯步。
这个时候《合理的怀疑》却令我眼前一亮。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真正的大家是能将枯燥的文字演绎的妙趣横生的。
《合理的怀疑》以其率直的风格、犀利的文字、滔滔雄辩、深入浅出的语言征服了我,让我对它的作者非常的钦佩。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知名的辩护律师亚伦德肖维茨,他是耶鲁法学院的高材生,在28岁时就成为哈佛最年轻的全职教授,《商业周刊》将其形容为“全美最杰出的法律教育专家之一”。
作为一名律师,他曾出任O.J.辛普森案、克劳斯•凡•布洛案、泰森案、克林顿总统弹劾案和美国总统大选案的首席辩护律师,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刑事辩护律师”。
同时德肖维茨也是一位著名的专栏作家、演讲者、图书评论家和多产作家。
他的文章和专栏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上,他还时常在国家广播电视上发表评论。
他的著作《最好的辩护》、《放肆》、《颠覆命运》、《极度的不公》、《最高法院如何控制2000年的总统大选》、《麦卡锡性主义:克林顿、斯塔尔参及已露端倪的宪法危机》、《合理的怀疑:刑事司法系统与O.J.辛普森案件》、《厚脸皮》、《财富揭密》以及《任用的借口》等都流传甚广,并被翻译为各种文字,在全球的销售额已达数百万册。
在《合理的怀疑》一书中,作者反复提到的《厚颜无耻》一书也让我深感兴趣。
我觉得一个作家的成功就在于他能把书打造成“鸦片”,让你看完这本就迫不及待的想看到下一本。
言归正传,本书共分为十章,导论从世纪大审判“辛普森案”入手,循序渐进的分析当事人主义对抗式诉讼中,“真相”所扮演的角色。
在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以及媒体的四方博弈之中,比较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在司法制度中谁更重要?在司法程序中,种族、性别、财富、名望究竟能否影响最终的判决?德肖维茨教授在这本书中,以一个“局内人”和“局外人”(P7)的双重角色来观察辛普森案,帮助相信辛普森确实杀人的人们了解真正的刑事审判制度是怎样运行的,摆脱媒体的添油加醋,还原一个最真实的真相。
无疑,这本书在选材上就小胜一筹,通过一个知名且富有很大的争议的案例入手,能很快的吸引读者的兴趣。
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角度撰文,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同时作者对各项资料详尽的掌握程度让读者对作者的话“深信不疑”,至少他书中的每一段话都是严谨的、占得住脚的。
本文的逻辑严谨,丝丝入扣。
在本书的开篇作者通过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一下案件的经过以及媒体、检辩双方及陪审团的情况,让读者对整体情形有个初步的概况。
接着,他给大众抛出了一个问题:错误手段所揭示的真相是否有合法性?在我们的固定思维中,只有最后的结果才是真相,过程如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相信当时接触辛普森案的大众也是这么认为的。
在我们狭隘的认知当中,认为法律应该就是生而维护公平与正义的,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我们需要严厉的惩罚犯罪。
由于人们的结果导向性,我们往往忽视了,刑法制定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更好地生活才是真理,而其中尊重人权是人们更好生活中最基础的。
如果为了追求真相而通过不合法甚至捏造的方式对他人的人权造成伤害,那么这样的真相同样是不被接受的。
在揭示了刑诉中追寻真相并非唯一目的,真正的真相需要通过合法的手段揭示之后,作者又无情的拆穿了警察的真正面目。
“在他们看来,不管逮捕的行为合不合法,被告事实上就是有罪,而且应该被逮捕”(P40)“以目的来正当化手段”(P47),警察总是为自己的非法行为寻找合法的借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法官为了司法运作的公正性,纵容警员作伪证,法警沆瀣一气使得被告人被冤枉的几率大大增加。
所以,便有了接下来作者所说陪审团的合理的怀疑。
警方的伪证,让陪审团产生了很多疑问,证据的“数量和品质一样都会影响判断的结果”。
“部分咸认已遭到破坏的证据之效力问题已经削弱检方证据的数量优势”(P76),虽然只是捏造了一部分证据,但是已经足够让陪审员心理留下阴影,从而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其他的证据。
面对着刑法对于自由和生命的剥夺,陪审员会采取“废弃裁定”也是情理之中,遵循无罪推定原则“宁可错放十个有罪的被告,也比错判一个无辜者有罪来得好”(P112),更何况如果认可检方的结论,就代表了对其证据不真实性的认可,这才是对美国司法制度最大的毒害。
叙述了陪审团如此怀疑的合理性,无疑是解决了所有反对判决人们最大的困惑。
当然,对于这种世纪大案,质疑之声总是多方面的,所以作者就从种族、性别、媒体和金钱四个角度来阐释这几大因素在辛普森案中所发生的作用,同时也在告诉读者在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中存在着哪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种族和性别在美国社会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当这两个问题发生碰撞时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作者说,在辛普森案中,检方过于自信两性问题更为禁忌,因此总想把舆论的矛头导向家庭暴力问题,因此在陪审员遴选角度选取了非常多的黑人父女,他们坚信作为弱势群体,女性会从心理上对于受到暴力威胁的同类予以同情和认可。
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种族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日常生活所受到的对待也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差异。
对于白人而言,警察就是正义的化身,是人民的公仆,而对于黑人而言,多次遭受警察的刁难,见惯了警察的胡作非为,他们有理由凭生活经验判断警察总是习惯于编谎话的,所以对于警察的证言他们从潜意识里是持怀疑态度的。
虽然性别和种族都可能会影响陪审员做出抉择,但是具体本案而言,无疑辩方是正确的,本案与种族因素的关联性比与性别的相关因素更为接近(P115)作者在告诉我们种族比性别更重要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作者从第一章起就开始陈述媒体对于本案的重要影响。
终于在第六章揭示了媒体舞台上的法庭大戏。
作者在前五章极尽所能的告知读者:陪审员并没有错判,他们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发现了警察捏造为证,为了维护司法制度的正当性最初了最正确的判决。
但是辛普森案的结果毕竟令很多人大跌眼镜,许多公众都对判决结果心生不满。
于是作者就进一步解释导致这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媒体对于本案不实的报道。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我知道,没有任何有效地民调或者其他研究,可以区别以下这两种不同资讯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本案的看法:一方面是人们看到多少实际的审判过程,另一方面则是来自过滤的二手资料,例如记者报道、分析者的论述、脱口秀来宾的意见以及朋友转述等所获得的咨询。
但我确实从自己的观察中看出,有许多人——包含一些所谓的“专家”,但没有亲自观看审判过程——而严重误会了实际呈现在陪审团前的证据,与辩方实际提出的抗辩”(P117)。
由于陪审团和民众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对于最后的结果的判断,势必无法达成共识。
检方和媒体间的相互勾结,对于被告来说非常的不利。
同时作者也想借这个案子,进一步宣传电视直播案件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直播才能一扫法庭上的陋习,保障案子进行的透明公正。
为“罪大恶极”者辩护,很多时候都会遭到人们的质疑。
人们已经先入为主认为辛普森是罪犯,至少从大众所能接触到的检方故意放出来的那些“证据”看,辛普森就是“罪犯”。
这时候作者势必会遭到舆论的抨击,甚至会被指责因为金钱蒙蔽了良心。
作者在第七章做出了解释,但是并没有耗费太长的篇幅,因为过多强调自己身的得失,未免显得矫情,恰到好处反而让人觉得真实。
被告的财力决定了被告能够享受更多为自己调查验证的机会,同时也能请到更多更好地辩护律师。
但是对于决定一个人是否入罪,辩护律师法庭上的辩论却又显得微不足道,辩方智囊团策略的制定和举证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在肯定了金钱对于审判的重大影响后同时也指出美国审判过程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在皆为表示自己未收取很高的报酬,以打消人们对于辩方律师的错误认识。
紧随上文作者提到的大众对于辩方律师的误解,在第八章中,又耗费大笔墨来讨论检辩双方的角色,纠正人们平常的一些认知。
在一个案件当中,检辩双方都是不代表任何种族的利益的,无论是犹太还是黑人,都不是一个检察官或一个律师接手一个案子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双方都是客观的,都是以打赢官司为目的的。
检方在人们的心里一直是正义的化身,但作者却从实际角度给人们泼了一头冷水。
至少在辛普森案件中,警官是捏造伪证的,而检察官是默认伪证的,甚至在开庭的时候以“咆哮式”的口吻反击辩方律师的话。
检察官俨然已经化身为掩盖真相的魔鬼,而辩护律师则化身为揭示真相的天使。
“只要仔细检视过整个审判记录就会发现,无论就法律伦理、专业素养以及公正、有效的辩论,检方都比辩方差得太多,而且检方在伦理上与专业上疏失”(P156),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没缘由的,检察官的当庭表现和轻信富尔曼的行为都是作者的论据,有理有据,足见作者的客观立场。
当然,在回答了所有的反对者所有的疑问以后,作者退一步,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辛普森背叛有罪怎么办”?展现了自己思维的全面性。
毕竟即使是梦幻律师团,也只是尽力帮助辛普森减轻罪责,最后的结果显然也是令他们有些意外的。
早在审判的过程中,辩方就早已做好了上诉的准备,无时无刻不在搜集着证据,这不仅仅提现的是一种“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更是呼应前面的质疑,辩护律师不仅仅是拿钱做诡辩的,他们更注重的是被代理人的权益,相较之下,检方就显得更为无能一些。
在最后的一章中,作者为这宗世纪大案喊冤,其实辛普森案并非是一个恶的开端,相反它有助于促进程序正义的发展,督促警察,检察官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一个国家的司法体系中,不仅仅要追求真相,如果连执法者都伪造证据,侵害人们的法益,那何谈法治?作者在此鲜明的表明自己的立场,总括全文。
总体上,这本书就像一节漫长的答疑解惑课。
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陪审团要判辛普森无罪释放?为什么陪审团不追求真相?辩护律师是不是就是只看钱的自私鬼?种族因素是否决定了辛普森案的错判?带着一个个问题,作者递进式的回答了每一个问题,同时每一个答案又是相互联系的,通过上一个答案很自然的引导出下一个答案,全方位的为读者解答了困惑,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案件之外更多的知识。
而且文字通俗易懂,重要是很有趣味,德肖维茨俨然化身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把每个问题都串上一个个的故事,让我们在生动有趣的案例中感受作者想要告知我们的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