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猪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猪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摘要:猪球虫病的感染普遍存在全世界各个国家,死亡率较高,并有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对畜牧业养殖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对猪球虫病的病原特点、流行病学、及其防治措施进行阐述,为有效防治猪球虫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猪球虫病;病原特点;流行病学;防治猪球虫病是由等孢球虫(Isospara suis)和某些猪艾美耳属(Eimeria)球虫寄生于猪肠上皮细胞所引起的以肠道粘膜出血和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寄生虫病。

本病多发生于小猪,而成年猪感染球虫病一般不引起临床表现,多呈带虫现象,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尤其是母猪带虫,可引起一窝仔猪同时或先后发病,引起仔猪腹泻导致断奶仔猪体重大大减轻,继而引发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感染等多种疾病[1-3]。

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临床猪球虫病在全世界感染率较高。

调查显示,德国猪场球虫感染率可能高达100%,比利时80%,荷兰72%,西班牙85%,意大利68%,墨西哥70%,巴西45%。

[4]猪球虫病发病率较为常见,对畜牧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重视。

本文对猪球虫病的病原特点、猪球虫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其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为有效防治本病提供依据。

1猪球虫病病原种类及生活史1.1病原种类猪球虫病病原为猪艾美耳属(Eimeria)球虫和等孢属(Isospara)球虫,均属于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真球虫目、艾美耳科。

目前,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猪球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认可猪球虫的有效种共有艾美耳属8种和等孢属1种,即粗糙艾美耳球虫(Eimeria scabra)、光滑艾美耳球虫(E. polita)、极细艾美耳球虫(E.perminuta)蒂氏艾美耳球虫(E. debliecki)、猪艾美耳球虫(E. suis)、种猪艾美耳球虫(E. porci)、有刺艾美耳球虫(E.spinosa)、新蒂氏艾美耳球虫(E. neodebliecki)和猪等孢球虫(Isospara suis),其中以猪等孢球虫致病力最强。

[5]周荣琼等研究显示,重庆市14个猪场均感染了球虫,发现8种艾美耳属球虫和1种等孢菌属球虫,检出率分别是艾美耳球虫13.56%,豚艾美耳球虫41.59%,有刺艾美耳球虫12.84%,平滑艾美耳球虫4.70%,新蒂氏艾美耳球虫10.49%,蒂氏艾美耳球虫11.03%,粗糙艾美耳球虫2.35%,极细艾美耳球虫3.07%,猪等孢球虫0.36%。

[6]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大部分地区流行过猪等孢球虫病,阳性率高达93.5%。

[7]Hamadejova K. et al.(2005)研究表明,等孢菌属球虫病的感染率为24.8%。

[8]1.2生活史特点猪球虫的生活史,主要经过孢子生殖、裂体生殖和配子生殖三个阶段,其中孢子生殖在体外完成,称为外生性发育,而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在机体内完成的,称为内生性发育。

在外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粪便中不具有感染力的未孢子化卵囊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完成猪球虫的孢子化进程。

其中,每个艾美耳属球虫孢子化卵囊有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有2个子孢子,而每个猪等孢球虫孢子化卵囊有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有4个子孢子。

当猪只吞食孢子化卵囊后,子孢子从孢子囊和卵囊中脱离出来并进入肠腔,继而子孢子穿透肠上皮细胞,进行2~3代的裂殖生殖产生大量的裂殖子,导致肠上皮细胞破裂和出血。

裂殖生殖后形成大小配子体,小配子体钻入大配子体完成受精形成合子,继而形成的卵囊壁发育成未孢子化卵囊排出体外,进行下一个生活周期。

2猪球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2.1发病年龄仔猪感染球虫病日龄高峰在不同国家以及我国不同地区差异较大。

研究表明,英国和加拿大仔猪球虫病主要发生于7~10日龄[9],丹麦主要发生于7~14日龄[10];巴西主要发生于10~19日龄[11]。

杨光友等对四川省16个猪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四川仔猪球虫感染最高峰发生于21日龄[12];张志刚等和菅夏春等对河南省不同规模猪场仔猪球虫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仔猪球虫病感染日龄主要集中在11~20日龄[13, 14];而Zhang,W.J.等对全国17个省80个猪场的哺乳仔猪球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仔猪球虫感染的高峰主要集中与8~14日龄。

[15]综上,虽然猪球虫感染高峰主要集中在21日龄以内的未断奶仔猪,但是猪球虫病其对猪健康的影响可以延续到屠宰。

2.2猪球虫感染情况猪球虫病普遍发生于世界各个国家以及我国的各个地区。

Mundt H.C. et al(2005)对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大部分猪场调查显示,猪球虫病发生在这些国家,等孢属球虫的阳性检出率高达76.2%,并且93.5%的农场仔猪腹泻发生在2~3周龄。

[7]近些年我国学者对部分地区猪球虫感染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张志刚等(2006)对河南郑州地区的16个不同规模猪场调查发现,仔猪球虫总的感染率平均为13.33%。

其中等孢球虫感染率平均为平均感染率为10.14%。

[13]周荣琼等(2007)检测的重庆市9个县14个猪场均感染了球虫,其平均感染率为33.83%,阳性率最高的场为76.09%。

[6]宁长申等(2010)对河南省17个县市24个规模化养猪场和12个养猪专业户调查发现,34个场户中均发现有猪球虫感染,且总场阳性率高达94.44%。

[16]伍慧兰(2011)调查显示湖南地区猪球虫平均感染率为52.1%。

[17]Zhang等(2012)对我国包括福建、广东、广西、黑龙江、江西、江苏、辽宁、山东、上海、吉林及浙江等17个省市779份仔猪粪样球虫感染结果显示猪球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6.7%。

[15]骆朋飞等(2013)对荣昌县猪球虫病流行学的调查显示,4个猪场都存在球虫感染,平均感染率为30.49%,其中感染率最高可达72.41%,且不同阶段的猪都有感染,仔猪感染率为38.56%,育肥猪感染率为17.91%,母猪感染率为72.19%。

[18]由此可见,猪球虫病普遍发生于世界各个国家,并且也发生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感染率较高,其损失不可低估,应加强猪球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3猪球虫病预防与治疗3.1预防控制不同于养鸡业的丰富经验,由于仔猪的饲育方式和管理模式固定不变,导致仔猪养殖在防治球虫病方面经验匮乏。

[4]从养禽业积累的经验得知,任何短期措施或单一治疗方案不能达到长期控制猪球虫病的目的,故想要彻底消除猪球虫病目前尚不可能,我们必须要与之做长期的斗争。

为减少仔猪球虫病感染及发病情况应从以下几面进行防控:(1)在肥育期及下一个饲养周期开始之前,对圈舍及育用具进行清刷、消毒以减少感染机会;(2)保证全进全出,注意饲养密度和通风情况;(3)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充足的饲料营养、干净的饮水,及时补充一定量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极大程度地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4)完善驱虫制度,采用抗球虫药物进行预防;(5)实施轮回或穿梭用药方案定期更换药物;(6)天然免疫及人工免疫。

在猪只健康、免疫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即使受到少量球虫软囊的攻击,猪只即使感染也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

[19]3.2管理及卫生良好的管理方式及卫生制度是保证猪只健康的前提。

仔猪球虫病的感染来源于产房中未消除的软囊,软囊极易存活于养殖场的地面、墙角、墙缝等地方,故应加强产房清刷及消毒力度。

产房减少猪球虫病感染措施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全进全出制度,采用高压、热水冲洗产房地面、墙壁及用具;对管理人员的鞋靴等工具进行消毒,防止卵囊进入产房,同时严控污道中污物的传播。

(2)采用喷灯等器械灼烧、消毒;(3)用石灰粉倾撒地面;(4)采用酚类等有效消毒剂;(5)转进母猪前,确保产房已彻底干燥,并维持产房第一周内的干燥与清洁。

3.3治疗措施研究显示,禽类养殖中大多数抗球虫药药效不明显,氨丙啉、莫能霉素、呋喃唑酮无预防和治疗作用。

[7]然而,猪球虫病在猪场如何建立起来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母猪并不是猪球虫病的最终感染源[20],故猪饲料中添加的盐霉素也被证明无明显效果。

[21] 研究显示,用抗生素治疗猪球虫病不仅收效甚微,还会加大养殖成本,造成药物残留。

[22]目前用于防治猪球虫病的药物主要有磺胺类药物、莫能菌素、妥曲珠利和百球清等。

磺胺类药物主要作用于寄生虫的无性繁殖阶段而用于防治球虫病,其中以磺胺- 6- 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最好,治疗量为20~25 mL/kg·bw,1次/d,连用3d,或按125mg/kg·bw混于饲料中连服5d,均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但该药物喂服困难,患病仔猪常不愿采食,若用高浓度磺胺类药物配成糊状物涂抹于母猪乳头,可能导致仔猪因异味而不愿意吮乳,故效果也并不理想。

莫能霉素添加量为60~100g/(kg饲料) 。

百球清(三嗪酮悬液)可阻断球虫的整个生活周期,破坏球虫细胞内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阶段,故对猪只球虫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其中,对3~5日龄仔猪可以按照20mg/(kg体重)(相当于0.4mL/kg)或1mL/头仔猪剂量口服,既可预防球虫病的发生,又能保证增重。

百球清安全性高,仔猪能耐受5倍的剂量,且与补铁剂(口服或非常道给药)、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硫酸抗敌素、增效磺胺等无任何相互干扰,也不影响仔猪免疫力的产生。

仔猪一旦发现球虫性腹泻或病猪应尽早隔离治疗,采取灌服给药的方式治疗,防止患病仔猪不愿采食或饮用含有治疗药物的饲料和饮水。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猪球虫病没有理想疫苗问世,对于防治此病的药物并不多,所以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应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注重猪场环境卫生,强化猪场饲养管理方式,才能控制好该病,减少生产损失。

参考文献[1] Y. Weng, Y. Hu, Y. Li, B. Li, R. Lin, D. Xie, R. Gasser, X. Zhu, Survey of intestinal parasites in pigs from intensive farms in Guangdong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127 (2005) 333-336.[2] 吴家斌, 南昌地区猪球虫种类及感染情况调查,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14 (2006) 19-21.[3] 蔡建平, 谢明权, 覃宗华, 猪球虫与球虫病研究进展,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6 (2001) 3-7.[4] 钟伟, 仔猪球虫病的最新资料,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11 (2003).[5] 白成友, 范才良, 文红, 我国猪球虫病及其防制研究概述,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2) 6-7.[6] 周荣琼, 聂奎, 胡世君, 陈光亮, 李强, 王瑞华, 重庆市猪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虫种鉴定,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3 (2007) 35-38.[7] H.C. Mundt, A. Cohnen, A. Daugschies, A. Joachim, H. Prosl, R. Schmäschke, B. Westphal, Occurrence of isospora suis in Germany, Switzerland and Austria,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Series B, 52 (2005) 93-97.[8] K. Hamadejova, J. Vitovec, Ocurrence of the coccidium Isospora suis in piglets, Vet. Med. Czech, 50 (2005) 159-163.[9] Y. Robinson, M. Morin, C. Girard, R. Higgins, Experimental transmission of intestinal coccidiosis to piglets: clinical, parasit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Canadi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Medicine, 47 (1983) 401.[10] S. Henriksen, J. Christensen, Coccidiosis in piglets in Denmark. Shedding of oocysts of Isospora suis in relation to the age of the host, Colloques de l'INRA, (1989).[11] S.M. Sayd, U. Kawazoe, Prevalence of porcine neonatal isosporosis in Brazil,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67 (1996) 169-174.[12] 杨光友, 曾智勇, 郭莉, 徐玉辉, 王淑贤, 陈勇, 蓝洪, 李庆海, 四川省仔猪球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兽医科技, 34 (2004) 31-34.[13] 张志刚, 郑州地区猪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性研究[D], in, 河南农业大学, 2007.[14] 菅复春, 刘光辉, 赵金凤, 臧为民, 宁长申, 张龙现, 薛伟, 河南省部分地区仔猪球虫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畜牧兽医, 32 (2005) 50-51.[15] W.-J. Zhang, L.-H. Xu, Y.-Y. Liu, B.-Q. Xiong, Q.-L. Zhang, F.-C. Li, Q.-Q. Song, M.K. Khan, Y.-Q. Zhou, M. Hu, Prevalence of coccidian infection in suckling piglets in China,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190 (2012) 51-55.[16] 宁长申, 河南部分地区猪等孢球虫流行情况调查, 致病试验与药物防治[D], in, 南京农业大学, 2010.[17] 伍慧兰, 湖南省猪球虫种类及感染状况研究, 湘南学院学报, 5 (2011) 69-72.[18] 骆朋飞, 魏志鹏, 周荣琼, 荣昌县猪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种类鉴定, 黑龙江畜牧兽医, 15 (2013) 029.[19] 杨丽梅, 猪球虫病流行病学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畜禽业, 7 (2006) 005.[20] B.E. Straw, S.D. Allaire, W.L. Mengeling, D.J. Taylor, Di-ases of Swine, in,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Ames, Iowa, USA, 1999.[21] D. Lindsay, B. Blagburn, Biology of mammalian< i> Isospora</i>, Parasitology Today, 10 (1994) 214-220.[22] J. Karamon, I. Ziomko, T. Cencek, Prevalence of< i> Isospora suis</i> and< i> Eimeria</i> spp. in suckling piglets and sows in Poland,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147 (2007) 171-1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