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扩散

第六章扩散


[例6-4] 钢铁的渗碳问题
某种低碳铁或钢处于甲烷CH4与CO混合气中,在
950C左右保温。渗碳的目的是要使铁的表面形成一
层高碳层,即表面含碳量高于0.25%wt,以便进一步
作热处理。
碳在相铁中的溶解度约为1%wt,因此在铁的表 面,混合气体中的碳含量C0保持为1%wt。
C0 1%wt
已知在950C时,在相铁中的碳扩散系数
一般称式(2),式(3)为菲克第二定律。
c( x , y , z ,t ) t
一维系统:
c c c D x 2 y 2 z 2
2 2 2
( J x ) c c D 2 t x x
2
2 c c 2 c 球对称扩散: D 2 t r r r
图6-5 晶体表面处于扩散质 恒定蒸气压下(C0=const), 扩散质在晶体内部的浓度分 布曲线
C ( x, t ) C0 erfc(
2
x 2 Dt
)
余误差函数 C C D 2 t x C ( x, t ) t 0, x 0, C ( x, t ) 0 x erfc 1 Dt C0 t 0, C (0, t ) C0 K Dt
图3 扩散过程中溶质原子的分布
由扩散通量的定义,有
C J D x
(1)
上式即菲克第一定律 式中J称为扩散通量常用单位是g/(cm2.s)或 mol/(cm2.s) ; D是同一时刻沿轴的浓度梯度;是比例 系数,称为扩散系数。
图4 溶质原子流动的方向与浓度降低的方向一致
扩散流sion



定义
扩散是指一个系统由非均化不平衡状态向均 化平衡状态转化而引起粒子迁移的现象。
意义
固体中的扩散是物质输运的基础,材料的制 备和应用中的很多物理化学过程都与扩散有着密
切的联系,如固相反应、烧结、析晶、分相以及
相变等等。因此,无论在理论或应用上,扩散对 材料生产、研究和使用都非常重要。
Sievert定律:
双原子分子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度通常与压力
的平方根成正比, c
K P
[例6-3] 氢气通过金属膜的扩散
扩散一定时间后,金属膜中的浓度分布稳定:
C C
x 0 x
S S
p2 p1
C 稳定扩散,有: C D 0 t x x

如果原子无序地向任意方向跃迁,并且每次跃迁
和前一次跃迁无关,则扩散原子经几次跃迁后净
位移Rn 就相当于图6-8中各跃迁S1 , S 2 的矢量和。
Rn n S
2
2
宏观扩散流是由大量原子迁移所产生的,而 原子迁移则是原子热运动的统计结果。无 论迁移方式如何,原子移位都必须推开邻 近原子以让出通道,由此产生点阵瞬时畸 变。 这种畸变构成扩散阻力,使迁移原子必须 越过一定能垒(ΔGm=G2-G1),或者说具有 高于G2的自由能才能克服阻力完成迁移。
D 10 m / s
2
11
扩散处理的时间约为 3h(104s)
可以计算出含碳量高于0.25%wt时碳在铁表面渗
透的深度x:
c x 0.25 erfc 0.25 c0 1 2 Dt
查表得:
x erf 0.75 2 Dt
x 0.8 2 Dt
令i、j、k表示x、y、z方向的单位矢量,
c c c J iJ x j J y k J z D(i j k ) x y z
Fick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描述在稳定扩散条件下 ,扩散物质经过 单位表面积的渗透速率。
讨论:
对于菲克第一定律,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1)式(1)是唯象的关系式,其中并不 涉及扩散系统内部原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2)扩散系数反映了扩散系统的特性,并 不仅仅取决于某一种组元的特性。 (3)式(1)不仅适用于扩散系统的任何 位置,而且适用于扩散过程的任一时刻。
2
13
x *10
第三节 扩散系数

Fick第一、第二定律定量地描述了质点扩 散的宏观行为,在人们认识和掌握扩散 规律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Fick定律仅仅是一种现象的描述,它将除 浓度以外的一切影响扩散的因素都包括 在扩散系数之中,而又未能赋予其明确 的物理意义。

3.1 无序扩散系数和自扩散系数
第一节
固体中扩散的基本特点
图6-1 扩散质点的无规行走轨迹
图6-2 间隙原子扩散势场示意图
特点

构成固体的所有质点均束缚在三维周期性势阱中,质
点与质点的相互作用强。故质点的每一步迁移必须从
热涨落中获取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势阱的能量。因此固 体中明显的质点扩散常开始于较高的温度,但实际上
又往往低于固体的熔点。
C const a x
C ax b
表明金属膜中氢原子的浓度为直线分布,其中积分常数 a、b可由边界条件确定:
a
C1 C 2



S
p1
p2

b C2 S p2
C x

S
p1
p2 x S p2

单位时间透过面积为A的金属膜的氢气量为:
dm dC S JA DA DAa DA dt dx
1858年,菲克(Fick)参照了傅里叶(Fourier) 于1822年建立的导热方程,获得了描述物质从高浓 度区向低浓度区迁移的定量公式。 假设有一单相 固溶体,横截面积为A,浓度C不均匀,在dt时间内, 沿方向通过处截面所迁移的物质的量与处的浓度梯 度成正比: C m At x
dm C J D( ) Adt x
1
0.72 0.28 0.06
0
910-8 3610-8 8110-8
斜率
0
-0.328 -1.27 -2.81
-1.0
lnc
-1.5
1 30 k 4 D * t 85 10 8 0
-2.0
t 3.6 10 s
5
0 20
2
-2.5
-3.0 40 60
8
80
D* 2 10 m / s
Q
x2 C ( x, t ) exp 2 Dt 4 Dt
[例6-5] 扩散系数的测定
将放射性的Au*涂覆在两根金棒之间,然后将它们加 热到920 C,保温100h。
示踪剂Au*沿棒的浓度分布数据
x (m)
c
x2
lnc
0
310-4 610-4 610-4
0.0 -0.5
器壁厚等。

p1 p 2

在实际中,为了减少氢气的渗漏现象,多采用球形容器、 选用氢的扩散系数及溶解度较小的金属,以及尽量增加容
菲克第二定律解决不稳定扩散问题

第一种情况是在整个扩散过程中扩散质 点在晶体表面的浓度C0保持不变;

第二种情况是一定量的扩散物质Q由表面 向内部扩散。
第一种边界条件
1.3
1.4
0.842701 0.880205 0.910314 0.934008 0.952285
第二种边界条件:
一定量的扩散物质Q由表面向内部扩散。
图6-6 定量扩散质Q由晶体表面 (x=0)向内部扩散的过程
t 0, x 0; C( x,0) 0
t0



C ( x)dx Q
2.稳定扩散和不稳定扩散 1)稳定扩散 稳定扩散是指在垂直扩散方向的任一平面 上,单位时间内通过该平面单位面积的粒 子数一定,即任一点的浓度不随时间而变 C 化, t 0, J=const。 2)不稳定扩散 不稳定扩散是指扩散物质在扩散介质中浓 度随时间发生变化。扩散通量与位置有关。
二、 菲克第一定律

晶体中原子或离子依一定方式所堆积成的结构将以一
定的对称性和周期性限制着质点每一步迁移的方向和
自由行程。晶体中的质点扩散往往具有各向异性,其 扩散速率也远低于流体中的情况。
第二节 菲克定律
扩散动力学方程——菲克定律 一、基本概念 1.扩散通量 扩散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横截 面的粒子数。用J表示,为矢量(因为扩散 流具有方向性) 量纲:粒子数/(时间.面积) 单位:粒子数/(s.m2)
x 0.5mm
误差函数值表
Z 0
0
0.1
0.2
0.3
0.4
erfZ Z
erfZ Z erfZ
0.112463 0.222703 0.328627 0.428392
0.5
0.6
0.7
0.8
0.9
0.520500 0.603856 0.677801 0.742101 0.796908
1.0
1.1
1.2
P2
r1
r2
P1

用菲克第一定律求解
单位时间内氧气泄漏量:
c J x D x
dG dc 2 4r D dt dr
C2 — 氧气分子在球罐外壁表面的溶解度 C1 —氧气分子在球罐内壁表面的溶解度
上式积分:
P2 P dG C2 C1 C2 C1 1 4D 4Dr1r2 4Dr1r2 K 1 1 dt r r r r 2 1 2 1 r1 r2
三、 菲克第二定律
当扩散处于非稳态,即各点的浓度随时间 而改变时,利用式(1)不容易求出。但通 常的扩散过程大都是非稳态扩散,为便于求 出,还要从物质的平衡关系着手,建立第二 个微分方程式。
(1) 一维扩散 如图5所示,在扩散方向上取体积元 Ax, J x和 J xx 分别表示流入体积元及从体积元流出的扩散通量, 则在Δt时间内,体积元中扩散物质的积累量为
相关主题